逻辑在,想象力就在$同惠电子(BJ833509)$
国际巨头:Keysight(是德科技)、罗德与施瓦茨(Rohde & Schwarz)、泰克(Tektronix):占据全球高端测试仪器市场主导地位,技术积累深厚,品牌影响力强,客户覆盖全球头部科技企业。安捷伦(Agilent)、横河电机(Yokogawa):在特定领域(如电源测试、精密测量)具有差异化优势。
国内企业:普源精电(RIGOL)、鼎阳科技(SIGLENT):主打性价比,在中低端市场与同惠形成竞争。中电科41所、前锋电子:背靠国资背景,在军工、航天等特殊领域占据份额。
国内市场:综合市占率约8%(2023年),细分领域优势突出(如LCR测试仪市占率超25%)。国产替代核心标的,受益于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供应链“去美化”需求。
国际市场:海外营收占比约40%,主攻东南亚、欧洲市场,产品性价比优势显著,但高端市场仍面临国际巨头压制。
优势:技术自主性:突破高频测量、多通道同步检测等核心技术,部分设备性能比肩国际一线。性价比优势:同类产品价格比Keysight低30%-50%,且可靠性(MTBF超10万小时)满足工业客户需求。快速响应与定制化:为宁德时代、华为等提供非标测试方案,服务周期短于国际厂商。新兴领域卡位:新能源(电池测试)、半导体(SiC/GaN设备)布局领先,与行业增长共振。
劣势:高端技术差距:高速ADC芯片、超高频仪器仍依赖进口,高端市场突破需时间。品牌认知度:国际客户对国产设备信任度较低,需长期验证。全球化渠道:海外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弱于Keysight等巨头,本地化支持能力待提升。
高端市场垄断:国际巨头掌握90%以上高端份额,同惠通过差异化技术(如电池测试系统)逐步渗透。
中低端内卷:国内企业价格竞争激烈,同惠凭借技术升级(如智能化软件)维持毛利。
跨界竞争:半导体设备商(如ASML子公司)切入测试赛道,可能挤压市场份额。
核心客户群:新能源:宁德时代、比亚迪(电池测试);半导体:中芯国际、华虹集团(第三代半导体设备);通信:华为、中兴(5G射频测试)。
需求变化:国产替代刚需:政策驱动下,国内大客户优先采购国产设备;智能化与集成化:客户要求设备具备AI分析、云端协同功能;小型化与便携性:物联网、车载测试场景催生新需求。
利好因素:国家“强基工程”对高端仪器专项补贴;半导体大基金二期倾斜测试设备产业链;欧盟碳关税倒逼中国新能源产业升级,间接拉动测试需求。
风险因素:国际技术封锁导致关键芯片断供;国际贸易摩擦影响海外市场拓展。
技术攻坚:联合高校攻克高速ADC芯片技术,打破高端依赖。
生态绑定:与华为、中芯共建测试标准,增强客户粘性。
全球化布局:在欧美设立技术服务中心,提升品牌信任度。
差异化定价:高端设备对标国际品牌,中端产品以“软硬件套餐”提升附加值。
同惠电子在“国产替代+新兴需求”双轮驱动下,凭借技术突破与性价比优势,逐步从国内中低端市场向高端及国际市场渗透。尽管面临国际巨头的技术压制和国内同行的价格竞争,但其在新能源、半导体领域的先发优势和快速迭代能力,使其成为国产高端仪器突围的核心标的。未来竞争关键在于:
能否持续缩小与国际巨头的技术差距;
全球化渠道与品牌建设成效;
新兴行业需求爆发期的订单承接能力。
$同惠电子(BJ833509)$ $汉威科技(SZ300007)$ $柔宇科技(A04657)$
同惠在电子测试仪器中积累的微弱信号检测技术(如LCR测试仪的0.05%精度)可迁移至电子皮肤的传感器信号采集模块开发。
多通道同步采集系统(如电池测试设备)或可适配电子皮肤的多点触觉信号处理需求。
公司现有手持式仪器的紧凑型电路设计经验,可能为电子皮肤的微型化、低功耗设计提供参考。
在高频材料测试(如5G通信材料)中积累的介电性能分析技术,或有助于柔性导电材料的研发。
同惠与高校(如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的合作网络,可能推动其在柔性电子材料、生物医学工程等交叉领域的探索。
逻辑在,想象力就在$同惠电子(BJ833509)$
36亿市值,24年净利润就5千万吧
看看能不能吹起来
吹吹则成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