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入为出,财务永远自由!
掰扯个更接地气的话题咱们常说的财务自由,到底得有多少钱才够?不是拍脑袋说一个亿,而是有个能落地的算法,30多年前就有人把这事儿研究透了。
30多年前,美国有个叫威廉・班根的理财师,在行业期刊上发了篇论文,核心就回答一个问题:退休后每年从投资里拿多少钱,能保证花30年都不把钱花光?他翻了美国1926到1976年的老数据,算股票、债券的收益,也算通胀,最后得出个4%法则每年从资产里取不超过4%,就能稳当花下去,哪怕遇上大萧条这种极端情况也不怕。
这法则咱们能直接用吗?先看美国的例子:比如一个家庭每年花20万,按4%算,得有500万资产(20万÷4%);花30万就需要750万。背后的逻辑是资产配置一半股票一半债券的组合,长期能有7.7%的收益,扣掉3%的通胀,实际能赚4.7%,比4%的提取率多一点缓冲,很稳。
但咱们中国的情况不一样,得算咱们自己的账。我翻了组数据:2005到2024这20年,A股整体年化收益是9.63%,现在10年期国债利率大概1.75%(以后大概率还会降)。要是也按一半股票一半国债配,平均年化收益差不多5.69%。再扣掉咱们这10年平均2%的通胀,实际能赚的就是3.69%这么看,咱们的提取率没法像美国那样到4%,保守点按3.5%算更靠谱。
这个数一出来,咱们的财务自由门槛就好算了:财务自由资金=年开支÷3.5%,也就是年开支×28.6。咱们拿具体家庭举例:
年花10万的家庭,得有286万(差不多300万),够丐版财务自由,日子紧点但够花;
年花20万的家庭,要572万(近600万),这算入门版,日常开支加偶尔改善都够;
年花30万的家庭,得858万(近900万),算普通版,应付日常还能扛点突发事件,比如家人看个病、孩子报个班,不用太慌。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做好资产配置不是把钱全存银行,也不是全买股票赌一把,得是一半稳的(比如国债、稳健理财),一半能涨的(比如指数基金、优质蓝筹),平衡风险和收益。要是乱买高风险产品,或者全躺活期,再多个几百万也扛不住通胀啃食。
说这些不是让大家焦虑,而是心里有个谱:财务自由不是遥不可及的天文数字,是能按自己的开支算出来的目标。比如年花20万的家庭,朝着600万的方向攒,再搭配合适的理财,慢慢靠近也不是不可能。关键是别瞎折腾,先算清自己的及格线,再一步步来。
今天就聊这么多,大伙也可以算算自己家的数,心里有底,投资才不慌。
$贵州茅台(SH600519)$ $长江电力(SH600900)$ $腾讯控股(00700)$ @今日话题
和我想的一样,1/27*100=3.70%,也即如果你能将初始本金增值到27倍,每年收益就能达到你的初始本金——如果这本金能够覆盖你每年的支出,你就财务自由了。
将27分解为3*3*3=27,这意味着要实现这一理想,你需要在投资生涯中至少做到3次3倍。我在前8年中幸运地完成了两次,但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次,2021年以来在民生银行上如滚石上山,举步维艰。我有足够的耐心,可以等,但希望不会功亏一篑,折戟沉沙吧……
$民生银行(SH600016)$ $民生银行(01988)$
量入为出,财务永远自由!
苍老师说我早就财务自由了,但我热爱这份工作
当年万元户想着每个月利息80块也是够用的了
和我想的一样,1/27*100=3.70%,也即如果你能将初始本金增值到27倍,每年收益就能达到你的初始本金——如果这本金能够覆盖你每年的支出,你就财务自由了。
将27分解为3*3*3=27,这意味着要实现这一理想,你需要在投资生涯中至少做到3次3倍。我在前8年中幸运地完成了两次,但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次,2021年以来在民生银行上如滚石上山,举步维艰。我有足够的耐心,可以等,但希望不会功亏一篑,折戟沉沙吧……
$民生银行(SH600016)$ $民生银行(01988)$
网上个个都是大富翁,口气都大的不得了,几百万都是小钱,几千几万不在话下,而99%的普通家庭一辈子也达不到300万净资产(除去一套自住房和家用车都是消费品)
如果每年5%的稳定收益。我没啥花销一年吃喝3万完全足够。60万吃利息就够了。
每个地区物价不一样,每个人花销不一样,财务自由标准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