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适的股权激励和实质性的内部人增持都体现了管理层对企业发展的愿景和对未来良好预期的信心,都指向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而以这两个因子做为策略组成部分,都是基于企业长期以来持续良好业绩与经营管理水平、财务指标(ROE、毛利润、负债水平、营收与利润增速表现),从侧面反映了企业基本面的向好,所以是可以建立以此为因子的组合策略,但组合中最好再考率经营业绩的因子(如五年以上ROE平均值>12%,五年营业与利润复合增长率不低于10%等因子),防止企业的短视行为和业绩的不可持续性。如格力董明珠多年的持续增持和最近中国平安内部员工在调整中的不断增持,都反映了管理层、内部人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长期看好。再如福耀玻璃多年以来持续进行的股权激励计划实施,在二级市场上也体现了业绩与股价的同步持续上行。
知道我为啥在保险中持有的是平安、银行中持有的是招行、家电消费类中重仓持有的是美的、医药中持有的是复星医药吗?
一方面,它们的质地很优秀,估值也合理偏低;
还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因,它们都有股权激励,管理层和技术骨干都有股权,将自己的利益与公司的发展牢牢绑在了一起。
另外,管理层是最熟悉公司的发展质量的,如果管理层增持,就像以前的平安、招行管理层的不断增持,更加能够印证公司当前的价格相对公司的实际价值与未来空间是显著低估的!
@格物财经
我同意。内部人增持和股权激励是一个公司是否会给投资者带来丰厚汇报的重要考量因素。 内部人增持说明管理层看好公司未来发展前景,公司股价低估,买入有利可图,否则也不会愿意拿真金白银增持。当然要注意和警惕高股权质押股东增持的动机和风险。而股权激励是一个对管理层和股东来说双赢的产物,有奖励才能更好的激发管理层的工作动力和主人翁意识,而且股权激励的要求是商议权衡后的结果,只要努力做到的概率很大,从而使得公司获得内生性增长。
这样的案例太多了,格力的董明珠几乎是伴随着公司的成长一路增持;万科郁亮等管理层基本也是一有闲钱就买公司股票。复星医药,led龙头利亚德,新材料龙头康得新,都是很好的案例。而海天味业,按摩椅龙头奥佳华,恒瑞医药,爱尔眼科则是股权激励下公司成长的典型案例
我觉得这里面有个核心问题需要解决,股权激励和增持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公司比较优秀,管理层也三观正确,一心发展公司,那么对股价是正向的作用,但注意并不代表股价就涨,还需要市场对公司现在及未来的认可。如果公司比较平庸,管理层一心想着套利,那就注意了,是否有老鼠仓,是否存在内在勾结,利用消息稳住股价不断出货,看起来增持价格或者股权激励价格给投资者有了保障,其实都是假的,公司可能一点都不吃亏,甚至部分人员还得利。具体的公司,我就不举例了,有股友已经举反例了。回归本质吧,股权激励,增持,都是概念,属于炒作题材,关键还是看公司的业绩。长期业绩为王,其他都是锦上添花,这也是我做价投的逻辑之一。
员工增持或内部管理层增持对股价都是一个利好的刺激,可以实现对市场信心的提振,可以增强股东对持有该企业的信心!但管理层增持并不一定说企业未来就能取得一个良好的发展,看仁和药业管理层在15年牛市都有大量增持,然而牛市过后企业业绩变脸,惨遭双杀,股价腰折过半,现都还在低位,企业经营受太多的因素影响,就算是管理层也是无法预测把控的,变量太多!甄选公司还得结合公司本身实际状况,不能单凭这一指标去判断公司未来的前景而纳于组合!
我肯定把员工持股和股权激励作为一个重点加分项考虑的,可以作为建立一个组合的重点考量因素。对于一个具体公司来说,我们都是门外汉,公司好不好有没有竞争力,未来如何,只有他的员工和管理层最清楚,如果他的员工都愿意买入这家公司的股票并长期持有,至少说明这个公司不是骗子公司,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存在投资机会,不仅存在短期预案日公告效应,还存在中长期的执行区间效应。
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都会对投资者产生心理暗示,认为行权价或买入价是管理层认可的低估价格,通过索罗斯所说的反身性,形成反馈环,投资者的心理暗示会影响市场,使价格朝始终大大高于行权价。从心理上来说,给投资者展现出公司高层对公司的信心。
由股权激励方案所提升的管理层与股东利益一致衍生的与其他公司的成长性差异将赋予其一定溢价。我们需要对这种由股权激励显现的成长性差异做出适当评估,而效果强弱的辨别主要是从两方面考虑:
企业所处行业: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上市公司最好处于竞争性行业。如果企业经营具有垄断性,则经营者无需通过自己的努力,只要提高价格或者减少供给量就可轻易地长期保持高额垄断利润。处于竞争性行业推行激励方案可能有好的效果,因为经营者面临的市场环境充满竞争,企业只有求新求变方可生存发展,而且竞争性行业往往对于核心人才具有更强的依赖性,所以股权激励方案一般是用于成长性好的生物医药、电子、通信、网络和软件等高科技行业或房地产、电器这样的高度竞争行业。
企业成长性:企业有较好的成长性,意味着企业发展存在尚未开发或者饱和的市场,有充足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源应对扩大后的业务,只要所有者有效地激励经营者不断地付出努力,企业就可能向前发展。
以我持有的信立泰为例,该公司17年6月进行了第一期员工持股,员工持股价格28.42元,以这个公告为起点信立泰的股价开始扶摇直上,医药研发有很多是不公开的,我们外人不了解内情,只有员工知道,员工敢于在这个价格从老板那里借钱买入6亿市值的信立泰股票,可见对公司的信心是多么的足。同时老板也愿意用这种方式把优秀员工绑在公司的大船上一起同呼吸共命运。
当然时间只有不到一年,不能作为长期的案例依据。
如果非得要找长期的股票实例,你可看看格力电器、万科、恒瑞医药
我给你举个反向的例子 宝莱特2016年的股权激励计划的价格我记得是38块(印象中) 在去年他们老板还有过增持兜底倡议 然而 现在的股价是19块多
还有一个例子是理邦仪器 股权激励计划的成本近8块 而现在的价格却依然在激励计划之下。
So 这个股权激励计划不一定能保证股价上涨。
但又有个正向的例子 基蛋生物 一个股权激励计划配合业绩增长 暴力拉升
几个例子都是医疗器械领域的 你可以参考下~
@格物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