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新源--正宗英伟达液冷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1

科创新源(300731)近期股价上涨的核心逻辑,与液冷业务的突破及行业景气度高度相关

一、股价上涨的核心驱动因素

1. 液冷业务的 “英伟达供应链突破”

绑定英伟达核心生态
公司通过子公司 创源智热 切入英伟达液冷供应链,成为其四大 Tier1 代工厂(工业富联、台达、Coolermaster、奇宏)的外协供应商。这四家台企占据全球液冷市场 80% 份额,因订单暴增、产能优先投入新品研发,约 50% 的液冷板产能需求外溢至科创新源(预计 2026 - 2027 年兑现)。

业绩弹性测算
机构预计英伟达 2027 年液冷板市场规模达 250 亿元,若科创新源供货份额从 20% 提升至 35%,叠加 10% 的代工净利率,仅该业务就能增厚净利润约 9 亿元(当前公司总市值约 61 亿元,业绩想象力充足)。

2. 液冷行业的 “戴维斯双击”

需求端:AI 算力爆发倒逼液冷普及
高功率芯片(如英伟达 H100、国内 920C)推动数据中心功率密度飙升,液冷成为降低 PUE(能耗指标)的核心方案。北美互联网巨头(谷歌Meta 等)二季度资本开支超预期,国内液冷服务器市场 2025 - 2029 年年复合增长率达 48%,2028 年规模预计 162 亿美元(行业级景气周期开启)。

政策端:金融支持加速落地
七部门《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意见》明确对数据中心等数字基建提供中长期贷款,液冷项目融资成本降低,进一步催化市场需求。

3. 业绩与资金的 “共振效应”

短期业绩高增
2025 年一季度净利润 同比增长 839.66%,核心源于 新能源汽车液冷板业务(供应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神行电池散热组件)的爆发,验证了公司液冷技术的商业化能力。

资金持续流入
8 月 6 日主力资金净流入超 1.2 亿元,近期北向资金、游资反复加仓;控股股东质押结构优化(8 月 13 日解除质押 1484 万股,占比 48.77%),释放流动性改善信号。

二、科创新源与液冷业务的深度绑定

1. 业务布局:“液冷板 + 导热材料” 双轮驱动

液冷板
全资子公司创源智热主攻数据中心液冷板,覆盖服务器、储能等场景,已通过华为、中兴等头部客户认证,2024 年进入小批量量产阶段。

导热界面材料(TIM
收购 东莞兆科(51% 股权) 补足短板,其 TIM 材料已批量供货英伟达 / 工业富联,H 卡(低功率)、B 卡(高功率)价值量分别达 200 元、500 元;未来若切换至 液态金属路线(导热系数 73W/m・K,是传统硅脂的 6 倍),单价或进一步提升。

2. 技术壁垒:从 “密封” 到 “散热” 的能力迁移

公司原本是通信基站 防水密封材料龙头(华为、中兴核心供应商),积累了精密加工、材料配方经验。液冷业务中,液冷板的流道设计、密封工艺与原有技术复用,降低了技术迭代成本;TIM 材料的研发则借助高分子材料底蕴,实现从 “密封” 到 “散热” 的跨界突破。

3. 客户结构:绑定 “双龙头”,打开成长空间

数据中心端:深度绑定 英伟达 及其代工厂(工业富联等),享受 AI 算力爆发的红利。

新能源车:切入 宁德时代 供应链,为麒麟电池、神行电池提供散热方案,受益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

三、风险提示

业绩兑现周期风险
液冷业务目前仍处于 客户认证和小批量供货阶段(2025 年中报液冷收入占比仍较低),大规模订单落地或晚于市场预期。

估值波动风险
短期股价涨幅较大(8 月 6 日涨停,8 月 13 日涨 6.97%,8 月 14 日回调 7.01%),需警惕资金博弈带来的回调压力。

行业竞争风险
液冷赛道涌入新玩家(如传统散热企业、家电厂商),可能导致价格战和利润率下滑。

总结科创新源的上涨,本质是 “液冷业务突破 + 行业景气度 + 业绩验证” 三者共振的结果。液冷业务不仅是短期股价催化剂,更是公司从 “通信密封” 向 “热管理平台” 转型的核心支点,长期成长空间取决于其在英伟达供应链的份额扩张及新能源车液冷的渗透速度。

全部讨论

消息属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