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误工人员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12喜欢:42
最近看到不同的人问我投资某股票的风险,我个人认为没有无风险的股票,没有,高估的股票风险在于长期的估值回归,低估的股票风险在于中短期的不利因素突然放大改变市场的判断,即使低估值高股息率低负债率的成长股也会在中短期遇到不可抗的宏观或微观的影响,哪有包赚不赔的生意?
如果你真的在做投资,可以网上认真搜索各种标准普尔万象图的各种文章研究一下,我去年这篇文章说得非常清楚我的理解:
“投资首先是做好家庭理财战略的科学规划,比如经典的标准普尔万象图格局我个人察觉应该是适合95%以上人群最好的策略,没有之一,不信你在股市楼市的熊市底部再看看这句话。比如一个普通人没有任何债务拥有100万现金,10万用来未来几个月至12个月的失业等缓冲,20万是救命钱可以选择定存比如一年后再续1年,“保本升值的钱”40万“保本”要求极其苛刻必须重点保本然后选择非常稳的方式,“升值的钱”就是按目前的价格,可以安全靠谱带来足够高的内在现金流回报率(股息或利息或租金等)的行为,甚至经验丰富的老手那“保本升值的钱”也可以投资稳当的投入,八字没有一撇的或估值明显过高的疯头本质上对95%以上的人群应该不叫风投而是押注,因为他们只是自以为他们真懂甚至不少趁人气壮胆觉得人多都“懂”就不怕了。”
如果不是按标准普尔万象图的模式投资,那么你是在押注,押注那还问我个锤子风险?
既然是押注,有“无风险”又高收益的吗?即使是绝对竞争力优势的可持续的低估值低负债高股息率的成长股,中短期的风险也要受到可能的突然经济喂鸡,可能突然的意外不可控因素发酵而股价被打骨折,风险一定伴随。
高估值的风险在于未来增长不能兑现而估值终将回归,低估值的风险在于供求格局中短期突然宏观或微观意外变差,高负债的风险在于资产可能不是有效产生对应现金流价值的而负债却是刚性的流动性风险,经常说情怀的道貌岸然的控股股东可能说变脸就变脸……当然,也有反面,高估值的如果未来的增长超预期也可能变得货真价实,持续行业高毛利率的低负债低估值增长公司的也可能带来巨大的回报……
我的观点非常明确,你不投资就会避开巨大回撤或永久性损失的风险,但你也可能错过优质低估的超级投资机会,也就是要通过投资获得收益,承担匹配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知道风险后你如何科学规划去选择适合自己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你有那种无风险高收益的,大佬,不如您带带我吧,说笑的,我只是想高效认出骗子顺便屏蔽了[大笑]

热门回复

就问那个组合的静态股息率多少?未来增长是否可期?在卷卷卷和持续快速迭代的和可以无限竞争行业中怎样知道可以胜出或落后?如果都不知道那些高估值的最终变化方向不是一开始就注定了么?[大笑][大笑]

2024-05-26 15:19

所有的投资收益都来自于某种敞口,收益和风险本就是敞口的一体两面,所有你觉得没风险的投资只是因为你没看到它的风险罢了[斜眼]

“躺平白飘高股息,待时间绽放它的美丽和惊艳”是我个人的基本逻辑,第一句就是静态高股息率,这是预防自己看走眼了或对方美颜太厉害了,留足安全边际,第二句就是动态有利的供求或成长等带来更好的基本面和未来的潜力或至少持续性……至于中短期的可能性风险,都是我愿意承担的匹配程度后我才买的匹配仓位。
只有全面审视接受一切发生,你都可以承受,才是适合的投资的必要条件之一但不是投资的充分条件,充分条件必须加上动态的持续你觉得最高安全边际和最高性价比。
没有经过审视的投资都只是牌桌上的押注。

2024-05-26 11:33

感觉医药属于七尺栅栏,一直不在能力圈。

2024-05-26 10:40

巴菲特 1998 年在佛罗里达的演讲,貌似就是讲这个。极为常识和极为深刻。1,不去危险的地方,2,即使有了巨大的机会,也要尽可能的去算出失败的可能性和自己能否承受的能力。 塔勒布在反脆弱里,杠杆策略也是讲的类似的道理,但反脆弱里一个核心逻辑,是如何能“消除不利因素”。这一点 太多太多的人 没意识到,或者意识的到,但没有去挖出真正的不利因素并且采取行动。

没有无风险的股票,没有,高估的股票风险在于长期的估值回归,低估的股票风险在于中短期的不利因素突然放大改变市场的判断,即使低估值高股息率低负债率的成长股也会在中短期遇到不可抗的宏观或微观的影响。

2024-05-26 14:10

正解!经济下滑阶段资产的保值安全尤其重要

2024-05-26 10:53

之前投了一些黄XX医药私募基金,真是惨不忍睹,真的是疯头[捂脸],幸亏也投了一些大金链子的基金

2024-05-27 09:31

2024-05-26 16:15

还想 咨询 会计大大一个问题,我记得会计大大去年做了 茅台的一个比较,后来文章不知道为啥原因找不到了。作为A 股的曾经股王,小散一直敬而远之,心中一个想法就是消费品类能否重现辉煌?个人对于茅台,五粮液类似高端消费品,一直持有很大的疑问。时代在变,年轻人的口味和习惯在变,这些所谓 硬核高端消费品,个人认为黄金期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