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13喜欢:1
回复@海盐南叶: 这确实有反映这个经营模式的一个方面因素。
牧原的自繁自养模式基本都是大的一体化养殖,一个养殖厂10万级别甚至更大的密集养殖,对防控疫病的要求远比普通农户+公司模式要高,农户模式下大多几千头规模,虽然猪舍刚性条件落后,同一养殖区域,感染概率相同,但损失程度却不一样,特别后知后觉的(弱毒)。牧原10万级别的养殖厂,损失很可能是2-3万,而农户单个感染养殖厂会高30-40%,但由于单个养殖厂数量小,即便损失基数较大,但由于分布广,不是普遍性,大规模的疫病感染,那么最终很可能在幸存者偏差下,农户+公司的模式下总的损失或会相对小。但这也不是必然的,只是一种针对目前疫病的一些思考和总结。
根据部分上市公司及其它渠道获取的信息,北方的疫病是几年来最严重的一次(相对21,22),天康甘肃,河南损失巨大,新希望山东损失巨大,但这些上市公司也都采用农户+公司模式。因此,从目前信息看,模式不是决定性因素,农户+公司模式在北方疫病下也损失巨大。
但,面对这种疫病,牧原的猪舍硬件,软件及“天网工程”,仍无法全面隔绝病毒,这就得引起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防不胜防”?
从牧原的防控体系看,不应该出现这种事情, 封闭式养殖,先进猪舍条件,高规格空气多层次过滤,进出人员严格按照要求洗漱等,那么传染源来自何处?是如何进入猪群?进入猪群后智能系统的后知后觉。这些都是值得引起重视!
牧原在这次北方疫病下表现出的管理问题引起我的一些忧虑,但我想这也是大规模密集养殖客观存在的现象,相信秦英林能够解决。
要是未来疫病总是常态化存在,那最终能够把疫病挡在门外的也大概率是牧原,一个时期,一个阶段遇到困难并不能代表未来也是这样。希望牧原的猪舍,智能化高投入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吧。//@海盐南叶:回复@蓬江-一隐:$牧原股份(SZ002714)$ 牧原成本受疫情的短期影响确实打脸了天网工程。应对疫情防不胜防的风险(含科学未透和管理漏洞)方法之一是分散风险,即化整为零原理,而公司+农户商业模式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规模小又分散,还选择在自然隔离条件好的地址!不仅如此,该模式还有轻资产、用社会上的熟练工降低规模不经济的制肘优势!当然,劣势也有: 疫情大面积严重暴发时时损失反而比牧原大(毕竟硬件条件差些);当疫情损失与自繁自建自养重资产模式相同时,数字化、精细化管理条件差的劣势就体现出来了。
引用:
2024-05-01 22:04
记录一下观察感受,巨星,神农,华统的流通股,主要都被基金抱团买了,股东人数下降,天康也是基金买的比较多的,从一季报公布的成本看,普遍性都有进步,先不论口径,真假,是否有会计调节,但确实很多地方与交流看不太清楚的地方。从十多家券商给的预计利润加权简单估计,巨星三年合计可以赚30亿...

全部讨论

05-02 10:36

之前看过一个例子,欧洲某个很先进的猪场老是干扰某种病毒,导致损失巨大。反复检查管理流程,清群,消毒,复养一段时间之后总还是出现。最终发现是其中一个员工体内带毒(对人没影响),该员工治疗净化后猪场就没再感染了。
上面的例子是说:生产中各种意外情况是难以预计的,“天网”虽然有效性很高,但也有漏洞,这时要靠猪舍内部的检测体系弥补。然而冬季产生了新的病毒变种再当时的检测手段下检测不出来,而且该变种出现发病再拔牙损失就很大了。大概2-3周后有了新变种的有效检测手段,疫情开始得到有效控制。
回顾这次损失:
1.牧原损失比例大幅低于周边地区,再次证明牧原天网工程的有效性(不存在绝对有效)。
2.对于无法检测的新病毒,牧原体系是存在漏洞的,全行业也都没法防止。但牧原快速找到了解决办法(一如最初的非温拔牙),并得到有效执行,再次证明牧原技术支撑和管理的能力。
最后我的观点是:疫病防控的目标是找到一个成本和效益的最佳平衡点。而非不顾一切地完全隔离病毒,这是不实际也不经济的想法。

我觉得应该一部分落后产能 挡不住猪瘟,如果新建的没有有效防止,说明牧原这种高投入逻辑就有点问题了。

05-02 08:51

技术探索不会一帆风顺的,某个过程甚至是曲折的,怀疑是否要走回头路。乐观看,这是前进中的问题,如果要走无人区,这个是无法避免的,包括阶段性试错,好的公司好的管理层,会自己照顾自己,解决问题后再次出发。如果因为某个困难,就怀疑、回头甚至放弃,那是追风,无法沉淀,最后也好不了。

05-02 09:03

技术迭代都是在攻克一个又一个问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华为第一代手机还不是被喷出💩了,但是迭代几代后已经是可以媲美苹果的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