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出“活下去”口号后:
2019年,万科销售面积4112万平,新拿地面积3716万平(权益面积2478万平)。
2020年,万科销售面积4667万平,新拿地面积3366万平(权益面积2059万平)。
2021年,万科销售面积3808万平,新拿地面积2667万平(权益面积1901万平)。
2022年,万科销售面积2630万平,新拿地面积690万平(权益面积403万平)。
2023年,万科销售面积2446万平,新拿地面积596万平(权益面积333万平)。
可以看到:
这5年,每一年,万科的新拿地面积,都小于销售面积,都是消化2018年之前的储备。
这5年,万科累计销售面积1.76亿平米,但实际拿地1.10亿平米(权益面积0.72亿平米)。
这5年,从金额上看,这5年,万科销售金额2.756万亿,拿地权益地价支出5292亿。
也就是说,这5年,万科手中、尚未卖出的面积是越来越少的,一直在去库存。
2、建筑总面积角度

2018年,公司在建建筑面积9012.7万平,规划建筑面积5936.2万平,合计1.49亿平(按照权益计算,权益在建5402万平,规划权益面积3579万平,合计8981万平)。这其中,控股项目已售未竣工面积3710.2万平(若考虑非控股,实际数据会更大)。
如此计算,公司持有、未售出的面积(土地储备+在建)为1.49-0.37=1.12亿平。实际面积会远低于这个数字(持有的总面积未考虑权益,考虑权益后会低得多;已售未竣工是控股数据,实际数值更大)。
到了2023年,这个数字变成了6850万平。
从上述角度看,2018年之后,万科已经开始在去库存,尤其是2022年、2023年,去库存力度非常之大。
3、不新增拿地行不行
可能有人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如果2019年起,万科就不新拿地,行不行?
我想,答案是:不行。
2018年之后,公司持有、未出售的面积(土地储备+在建)只有1亿平米出头、考虑权益法还不足1亿平;而2019、2020两年公司的销售面积,就达到了0.92亿平。
也就是是说,如果2019年起公司不新拿地,所有手中土地会在2年内几乎消耗殆尽。届时万科怎么办?
4、存货之谜
梳理万科的历年数据,我们会发现,公司2018年存货7503亿,随后一路上涨,至2021年达到1.076万亿。2023年末存货7017亿元,至比2018年低了400多亿元。这个上面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
2021年为例,公司存货主要构成:

房地产公司主要采取预售制,在满足一定建筑条件情况下可以预先发售,预售并不计入营业收入,而是形成资产负债表上的货币资金增加、合同负债增加;货币资金继而转化为存货(建筑成本、以及新购地)。结算时,存货转出、合同负债对应减少。
也就是说,存货里,其实相当一部分已经卖出去了、钱也收到了、但计入了合同负债的对冲科目里。基于此,我们对存货进行调整,减去合同负债,会惊讶的发现,高点居然发生在了2022年,为4414亿元。

这就很难理解了。我们以2020年、2021年为例:
2020年末,公司存货为10020.6亿元。
2021年,确认结算收入4022.7亿元,这部分对应的存货会转出(刨除利润等,实际可能在3000多亿);2021年,新增权益地价1401.5亿元,这部分会转入存货(实际转入存货按照并表原则,调整为2000亿元左右,即2667.4/1901.4*1401.5)。
确认收入,存货转出3000多亿,新购买土地,转入不到2000亿,这怎么存货反而增加了736亿呢?这里面存在一个利息资本化、计入存货的问题,但当年新增只有十几亿的规模,可以忽略不计。
原因应该是:公司投入了大量的建安资金,这部分建安资金理所当然,计入了存货。
这也很好理解:恒大等企业暴雷后,购房者预购款管理较为严格,不得挪用;所以,公司只能以部分自有资金投入到房地产建安中。
如果这个思路正确的话,那么结论是:2023年存货中,房屋建设完成度要远高于2018年。
我们可以看到,存货中,已完成开发产品比例由2018年的8.52%提升至2023年的15.31%;在建开发产品比例由67.63%提升至69.81%;拟开发产品比例由23.71%下降为14.50%。
而且,这个在建开发产品,很可能以前只是挖了个坑、现在可能楼的主体结构已经基本完成。

5、2018、2023年资产负债表对比
我把增减超过100亿的科目列了出来,如下图。

公司2019年以来扣除分红还有1500亿左右利润进账;按道理说,公司应该账面多处1500亿现金才对,但公司还增加了1900亿以上有息负债。两项合计3400亿。
这3400亿,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项目:投资性房地产增加了560亿;构建了存货(否则合同负债减少1960亿,存货绝不会只是减少486亿,且前文已叙,体现在建筑完成度的提升上);公司其他应付款减少了656亿(2018年,应付合营/联营企业款、应付股权款与合作公司往来及其他款合计1940亿,2023年合计1100亿,应该是伴随项目完工贡献了一定利润);其他流动负债减少278亿(增值税销项税);预缴了税费(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236亿);其他应收款增加105亿(合作方经营往来款、应收联营 / 合营企业款,实际为垫资及利润)。
6、短期困境的原因
2023年,公司资产负债表已经变得严峻;但2024年,进一步恶化。
我认为这里面的核心原因,在于楼市冰冷。
前文已叙,2022、2023年拿地极少,成楼率提升;2024年销售的,多应为存量房。2024年前三季度合同销售面积1,330.8 万平方米(2023年2446万平),合同销售金额1812亿元(2023年3761亿),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这意味着,万科手中积压的房子,增加了,无法有效转化为现金流。
7、万科错在哪了?
整体分析完,我们来思考这个问题:2019年来,万科做错了啥?
你说的不该拿地?2018的土地储备只够开发2年,不拿地怎么办?万科已经很谨慎了,2019年之后,每年拿地已经低于销售、已经在去库存了。2022年开始,年销售面积3000万平的情况下,拿地权益面积只有400万平,已经在急踩刹车了。
握在手里的成楼率提升、占用更多资金?这种监管政策收紧,是恒大事件后、民企频繁暴雷引发的,改变了房地产企业的业态,确实很难预期。
把资金消耗在投资性房地产上,确实存在问题,但问题并不致命。
8、结论
整体看下来,你会发现:万科2018年预料到行业问题,行动上确实开始去库存、且幅度很大(尤其是2022年起)。
判断对了,执行了,优等生还是快扛不住了。
那那些判断错了,或者判断对了、没执行的中等生呢?
这才是最让人嗟惜之处。
天,太冷了。
希望,冬去春来。
希望,万科撑住,凤凰涅槃。
全部讨论
万科的核心问题是。
1,既然判断楼市会出问题,应该大幅缩小建设规模,而不是维持或提高建设规模,这样存量土地就够开发4年以上了,每年再少量补充土地,使土地规模够开发6年就行了。万科继续保持和提高建设规模,这样自然需要补充大量土地,而那几年地价极高,相同的土地购买量需要更消耗更多的资金,加上房屋消化率下降,现金流不断恶化。
预判楼市下行后,潘石屹大量抛售已出租的写字楼和商铺,降低负债以降低风险。李嘉诚也大量抛售国内地产项目,躲避风险。这才是正确的选择。或者像新鸿基地产等保守的港资企业学习,持有大量出租类地产,并保持很低负债率,保持较低住宅建设规模,以规避风险。例如华润置地相对比较像港资地产企业,出租收入高,住宅开发规模合理,负债率可控。
2,既然判断房地产市场有问题,就应该坚决收缩房屋严重供过于求的三,四线城市,向供求关系更好的一二线城市中心城区收缩,而不是相反,扩张三四线城市,扩张效区大盘项目。
3,也说明国内地产开发商业模式不好,不容许企业犯错误,投资者应选择好的商业模式长期投资。
驱赶野蛮人时,就不要再玩了,万科成了董事会或者某些少数人的玩物。大股东都没有自己的权益了,少数人迟早把企业玩坏捞空,留下一地鸡毛给股东。这种优等生,谁爱谁去投吧!
那一年万科喊着要活下去 我也跟我爸也谈过 我劝他少做点工程
他不听 往后几年继续大包大揽 谁劝就要跟谁吵架
最后成功的把前面几十年赚的钱都给亏出去了
现在家里是贷款拉满 外面是烂账一堆
没钱继续接活了 才发现 "房地产没法做了"
万科这种公司还敢说是优等生,管理层凌驾股东之上,这是最垃圾的公司了。管理层不搞钱才怪了
单纯从经营角度看万科:
1,房地产尽管资产规模大,但只要经营现金流不出问题,就能玩下去。
2,2021年以前行业上行,差产品(房子)都好销,经营现金流不容易出问题。
3,2021年以后行业下行,差产品(房子)销不出去了,没有现金流入了。估计就算2022年2023年不拿地,如果销售还是今天这样子,时间久了,一样会活不下去。
4,所以,万科活不下去的根本原因是资本配置出了问题,对行业下行考虑不够。手上拿的大多是行业下行阶段很难售卖变现的东西。这两年拼命卖那些容易变现的东西比如上海七宝的商场,来挽救现金流,是佐证。
5,事后诸葛亮一下,2018年后,如果万科开始将低能级差地段的土地快速清掉变现,储备的都是高能级好地段、流动性好的土地和房子,哪怕2020-2022年拿的是高价地,估计也会过得比现在轻松。
@川北漫步
楼主分析的很好,结论只差一句话。
万科作为优等生,已预判到楼市将冷,减少了拿地,但仍被高企的资金占用拖垮,原因在哪?
在于中国房地产行业病态的采购、生产、融资、销售过程,换句话说,在于房地产行业的经营模式。在错误的道路上,你再小心翼翼,也难逃一死。
以前王石在大家是做企业,王石走以后企业是大家的,管理层说一套做一套,留下一摊子烂帐而已。比如北京万科毛走后,肖上来搞的什么东西?就这样依旧是高管?有奖无罚自然无法无天。喊着口号中饱私囊谁不干谁是傻子。
万科高层贪腐太严重了,之前大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激进策略也是因为高管们弄的小金库。他们其实能力上是注意到大环境的变化,但贪婪毁了一切。
这一轮房地产调控的大杀招就是2021年7月,不给二手房按揭造成的,原本万科每个月卖500亿销售额,我记得当月万科直接卖300多亿,所以急刹车应该是在2021年7月就开始,这样比2022年提前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