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8喜欢:0
回复@希尓瑞斯: 我们来复盘一下游戏行业历史。存在过平台企业做自研做出来的吗?好像恰恰相反,只有早期自研爆款发展成平台的例子。//@希尓瑞斯:回复@ntzhouhao:关注心动的时间不长,看的也很肤浅,从一个游戏领域萌新的角度看心动,我觉得主要取决于心动能否讲好这三个故事:
1、Taptap,能否形成一个持续性的收入,能否在某些特定的游戏品类成为产业链上举足轻重角色(可能还要考虑硬件厂商们的脸色,可以参考meta与iOS在idfa方面的争端,Taptap远没有meta那么强,硬x联盟可能比水果更不顾吃相)
2、游戏发行:背靠Taptap的流量和玩家兴趣的洞察,甚至第一个故事实现了某些细分品类举足轻重的角色,公司能否有希望在游戏发行实现第二个持续性收入,虽然也躲不开游戏新老更替的波动
3、游戏自研:凭撞大运凉一款火一款,是没办法预期长远的,只能按照产生的净流水给1PB的估值。若公司随着自研作品基数扩大,依然展现出不俗的成功率,证明公司的研发管道是可信任可预期可展望的,那是可以给出一定的PE倍数了。当下火炬、铃兰、麦芬相对不俗的表现,可能一部分人认可管道,一部分人认为还处于撞大运阶段,这个阶段是见仁见智的。
利益相关,小仓位被套,9.x成本。
引用:
2024-01-31 15:53
买满了仓位开始吹票,这两天买得我累死。
常规的基本面就不多说了,在一个月前我对这家公司的看法是:
taptap渗透率继续提升,会有显著超过游戏大盘的增速,在现有2亿利润的基础上未来几年增速大概率在10%以上。给15pe。
自研部分有利润但不多,作为老板获取游戏认知的工具,以免taptap...

全部讨论

02-01 22:09

有的,任天堂

02-01 22:12

腾讯?

02-01 22:05

游戏产品的复杂度是足够高的,做好游戏所需要的各类条件都比做平台要苛刻得多。
做好平台有时候单纯是马太效应堆雪人堆起来的,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好游戏是实打实靠实力做出来的,偶然性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