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展望和分析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10喜欢:15

PART I:对于小米汽车的预测

根据小米13、小米14在销量和口碑上的成功背后的逻辑,我勇于提出了自己的预测模型和认知模型,并大胆给出预测:

小米汽车在市场上的竞技对象,只有BBA和特斯拉。只要满足两个前提条件,那么小米汽车SU7一定可以跑满它的产量,甚至可以预期销量可以超过特斯拉model3。

这两个条件是:

1. 最低配起售价不超过24万;

2. 不出现质量上的硬件问题(比如类似小米11上的虚焊情况)

对它的成功基于以下几点:

1. 外观设计非常出色。

外观对于汽车的选购者是敲门砖,一辆车即使性能驾驶再好,如果外观丑陋,会在第一轮就被pass掉了而不被选入消费者的意愿单,外观占购车原因比例是难以计算的,但它一定是购车用户的敲门砖。在对于小米汽车的评论中,不乏抄袭的声音,但是无论如何,小米汽车的外观在一众新能源车中确实有着极高的竞争力。小米汽车造型流线,而且具有跑车感,车体较大(C级车,轴距3米,车长5米),凡是现场来看小米汽车的人都有一句感叹“这车好大”。这些给小米汽车营造了豪华跑车的感觉,这无疑会给很多购车者带来良好的第一印象。

2. 对于用户体验的发觉与重视。

小米汽车避免了很多新能源汽车跟风特斯拉的隐藏式门把手,取消实体按键等反人类设计的问题,同时,车内保留实体按键扩展,也避免了很多用户的学习成本(例如特斯拉的车内操作),澎湃OS的车机操作符合直觉,逻辑直观易于操作。单个细节不足为奇,然而如此多的细节上的考量,反应出这车一定是被雷军这个小米最重要的产品经理认真考量过的。

3.扩展新用户群,注重增量市场,而非存量市场。

无论是对新能源汽车眯眯眼大灯设计的抛弃、使用半隐藏式门把手避免隐藏式门把手在被冻住打不开的尴尬,还是车内对于实体按键的保留给予用户保持其旧有的用车习惯、丰富的扩展性(比如可以加装实体按键)给予用户自定义的空间,还是小米汽车“挑战冬季电车续航之王”这类宣传(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上雷军着重介绍了热管理系统的先进性),以及小米汽车长时间在黑河冬测等已经展示出来的事实,证明了雷军希望小米汽车可以争取到油车的客户。

我突然想起了一点,那就是小米是在北方生产新能源汽车的,而新能源汽车在北方的渗透率仍然不算高,很大程度就是各种各样的不方便。而小米汽车表达了对于油车客户的欢迎,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产品思维。同时,小米汽车支持原生carplay,也表明小米希望可以吸引到小米粉丝之外的购买用户群。如果这一逻辑能够得到很好的执行,就意味着小米汽车能够从一系列诸如极氪、银河、比亚迪等极度内卷同质化的20万级别新能源品牌市场中脱离出,而和宝马、奔驰、奥迪、特斯拉同台竞技,就好比于小米13、小米14选择了小屏(宽度小于72mm)赛道,且在该赛道的市场中极具性价比,从而,小米13和小米14摆脱了一众内卷且同质化的安卓大屏中杯旗舰市场。

4. 市场营销上的优势

由于小米汽车关注度极高、而且大量经销商与小米汽车合作签约,<网页链接{小米汽车缘何让百强经销商重燃热情 (cnautonews.com)}>,且小米的品牌知名度也远高于其余新势力品牌,小米汽车的店面在全国的覆盖率也是远高于其余友商,同时覆盖全国的小米之家也可以给小米汽车提供宣传,可以提高广告的覆盖率。另外,小米是北京企业,目前来看作为北方的新能源名片和北京的新能源企业,是被政府重点扶持的对象,这点从小米汽车被央视财经、CCTV、CGTN、环球时报频繁报道可窥知一二。

上面的预测,需要基于两个基本前提,那就是起售价不高于24万(也不应低于20万,因为20万元是汽车品牌认知的分水岭,低于20万不利于建立品牌,小米寄希望借汽车摆脱低端形象为全品类高端化提供助力,必然不应该让汽车再重蹈小米在手机上的覆辙)和不出现大规模质量问题。为了保障第二点,小米应当在上市前做足测试,力保第一辆车的质量和稳定性。这似乎与雷军想法殊途同归,小米当前安排了600辆车在全国各地路试,其中有100辆在做智能驾驶的测试。这是很好的。造车不是儿戏,第一辆车要无比认真,在手机上和其他新能源车企上犯的错,应当尽力避免。

PART II:针对于看衰小米汽车的点的回应:

Q:小米品牌不够高端,无法吸引BBA的用户前来购车。小米用户消费力低,米粉只是长大了,而不是有钱了。

A:小米品牌尽管没有像华为那样的号召力,但是也没有部分网络KOL所说的那样烂。数码圈的品牌洁癖实际上并不符合现实。由于小米品牌店铺多开在一二线城市的闹市区和综合商业区,从品牌号召力来讲,远高于OPPO,vivo,荣耀(从各品牌的销量结构可以窥见端倪)也高于小鹏极氪等新势力,而且由于品牌知名度远也高于其余新势力,所以小米品牌不但不是劣势,反而是优势。在产品力大幅度领先(是在消费者所感知点的明显领先,而不是自我感动式的领先,比如手机的极限性能领先就属于自我感动式的领先)的背景下,品牌的劣势可以被抵消。我对于小米第一辆车的产品力非常有信心,无论是从半隐藏式门把手,保留实体按键等细节处的考虑,还是其先进的热管理系统以及挑战冬季电车续航之王的目标来看,雷军是非常希望小米汽车能够吸引到燃油车的潜在用户的,光就这一点就领先了很多眼界只在新能源用户的新势力了。无论是蔚来,小鹏还是极氪,领克,智己等,这些新势力之间互相之间并没有很深的品牌护城河,而他们之间的销量差距也仅仅维持在一个月几千辆的量级之间,没有形成绝对的优势。在新势力中,只有问界和理想形成了真正的绝对的护城河(理想有争议,但从其销量的领先幅度而言,理想势必已经有了对于市场的精确把握)它们的品牌实现了出圈,而在整个新能源市场上,当前只有比亚迪特斯拉形成了绝对的领先地位,其他车企之间虽然看似巨大的差别,实际上就如同马克思对农民的评价“虽然内部矛盾重重,但彼此之间其实就是一袋土豆之间的差别”。

销量结构:

小米也并不只是吸引小米手机用户购车,卢伟冰在欧洲接受CNBC采访时说,小米汽车的用户群将是小米2000万高端手机用户(猜测可能是小米数字系列MIX系列加上红米K系列用户;或者是拥有5台以上智能家居的用户)。雷军曾说,只要米粉有1%愿意支持小米汽车,小米汽车就能成功。在数据体现出来而言,这实际上还是过于悲观了,只要这2000万高端用户有1%购买汽车,这意味着小米汽车拥有20万小米汽车的用户量,远高于小米汽车在2024年的产量(7-8万辆)。同时,参考小米IOT生态伙伴大会上的数据,拥有5台以上小米智能家居的用户当中,iOS设备占据45%的份额,这意味着小米IOT的深度用户中有极高比例的果粉。小米汽车支持全功能carplay,加上其科技属性,如智能座舱上的领先,对于这部分用户而言同样拥有极高的吸引力。

新能源销量2024年1月:

生态伙伴大会的数据:

Q:近期新能源降价浪潮已经到来,极氪007,极氪001,吉利银河E8,以及比亚迪的一系列车型的发布或降价,在互联网的舆论上已经使得小米汽车陷入相当程度的被动,是否会在产品销售上对于小米汽车构成威胁呢?

A:我们可以顺着这个看似有理的逻辑往下走:极氪001发布,特斯拉是不是完了?比亚迪降到8万了,BBA是不是完了?……

事实上,如果一个或几个汽车降价,就一定能够对某某车型构成威胁的逻辑不成立。

但是,这其实就是汽车市场对于雷军的又一次考验,那就是,你是否愿意相信你汽车的产品力?是否愿意坚信自己产品真的可以和特斯拉和BBA同台竞技,如同相信小米13,小米14的对标对象从一众同质化的国产大屏旗舰变成Apple、三星的标准款小屏旗舰那样?我想起了@粮厂研究员Will网页链接{粮厂研究员Will:上市五年,关于小米我想说的一切 }中的最后一段:

任何小米的话题讨论到最后,都注定聚焦回到雷军个人身上。无论是小米汽车的高端战略、效率基因、还是执行能力,本质上都是雷军个人意志的体现。我相信每一个小米投资者,都是对于雷军的深度认可和信赖。

我在小米集团上市三周年的文章里写过,梳理雷军创业的经历,会发现他所有的战场都是在对抗世界一流的企业。在办公软件时代做金山对抗微软,在电商时代做卓越对抗亚马逊,在即时通讯时代做米聊对抗微信,在移动互联时代做手机对抗苹果。现在进入智能电动汽车市场,对手又增加了特斯拉雷军这种对终局思维的向往,是对于世界强烈的参与感,渴望改变世界,渴望用空间打败时间

马斯克在2014年的中国行被问到:“你竟然能说服 NASA 和美国政府允许你做火箭的生意,你怎么做到的?”

马斯克回答道:“我也是一步步赢得的信任啊。我之前自己花钱做的研究都是他们不做的,然后他们看你都花钱花了这么多,这么认真和投入,也有了成果,他们才会给你机会做进一步的尝试。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过程,你说服别人最主要的不是去游说,而是你需要真的相信这件事情,并做到一个临界点让大家能看到希望。”

我在22年1月的年度展望文章里写到:小米在2023年或许将迎来闪耀,可以同时预期智能手机出货量、高端化、线下新零售、自研系统、自研芯片、电动汽车和智能工厂二期等核心逻辑的重要进展。

过去两年,伴随着全球疫情和宏观环境的影响,很多人对这个预期嗤之以鼻。但是,当我在香港看到无数互联网和投资大佬鱼贯飞往新加坡和美国,而雷军仍每周坚持往返北京-上海全力造车的时候,我对于小米能够兑现上述逻辑仍然充满了信心。

因为雷军正在带领小米到达一个临界点,让所有人都能看到希望。

对于雷军而言,竞争激烈的新能源市场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新能源的降价潮其实就是一次对于信心的考验。在舆论铺天盖地地将小米汽车和极氪比亚迪之流进行对比,在极氪、吉利和各路新能源车企的玩家借着小米汽车的热度蹭热点和碰瓷时,雷军是否真的相信自己在技术发布会上所说的话,那就是“造一台媲美保时捷、特斯拉的Dream Car”。如果这不是雷军的创业,而是由某个高管或其他早已没有斗志的老板带头做的,仅仅是为了试水或者是为了赶上新能源风口去骗补的项目,或许在第一轮的舆论战中就有可能会败下阵来,负责人大概率对于自己的产品没有明确了解(很多时候老板并没有亲自带队,而是交给下面的人来做,所以在很多情况下,老板自己并不了解具体的流程和过程以及技术)没有信心,没有把握,铺天盖地的蹭热度舆论会让老板担心自己的威信扫地,高管害怕项目失败从而面临裁撤嘲笑的风险,或者遭公司内部的耻笑,他们很可能会放弃了原有的定位而选择稳妥从而加入价格战;或者是被舆论和友商惹怒,选择回怼过去。无论是第一种反应还是第二种反应,结果必将是拉低品牌的定位,最终在第一台车就眼高手低,最终进入同质化内卷的市场中,那么它的结局显而易见,要么停止项目运作及时收场,要么继续进行内卷,最终公司现金流出现问题而收场。殊不知,这一切其实早在草草立项时、在老板低估了汽车行业的难度而撒手给下面的人时、在老板和高管高高在上,对项目运作的每一个细节都不甚清楚时、在经历了上述过程,面对波涛汹涌的舆论和价格战而内心没底最终选择改变定位而跟随降价时早已命中注定的。

倘若雷军真心如他所说的,将造成当成自己人生中最后一次创业,认认真真十倍投入,坚持正向研发造一台“梦想之车”。那么,他将对于汽车工业之困难有更深的感知从而认真思考我为什么要冒这么大风险去造车,他将深入到汽车每一个细节认真打磨而不是随波逐流求稳,他将成为这辆汽车最重要的产品经理从源头上定义这辆车,他将对自己的车到底表现如何有足够的了解,能够知己知彼,从容地选择跟进或不跟进……倘若是如此,铺天盖地的舆论和通稿不会对小米决策层接下来的表现产生影响,而是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如果这车真的是如其所言,那么,继续对标保时捷和特斯拉,扎扎实实做好用户体验,不跟这些品牌在泥地里打滚,最终,那些同质化的车就不会对它造成实质上的影响,就如同一加12不会对小米14——这个在安卓手机里唯一同时做到了小尺寸轻重量、外围配置均衡(IP68无线充电USB3)、性能拍照够用的手机造成影响一样。

结语:这让我想起了粮厂研究员Will的长文中他引用的一句话:「要想获得幸福与自由,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些事情我们能控制,另一些则不能。只有正视这个基本原则,并学会区分什么你能控制,什么你不能控制,才可能拥有内在的宁静与外在的效率」。基于这样的哲学,面对现在这个铺天盖地的水军、黑稿和蹭热度的舆论现状,只需静观汽车的发布,看看雷军,能交出怎样的答卷吧!

全部讨论

03-01 14:53

$小米集团-W(01810)$ 存在比较大的预期差:
1、汽车业务目前市场一片看衰之声,但这显然低估了雷军的供应链整合能力,最关键的是软硬件整合能力和智驾能力,打华为有难度,但打吉利、比亚迪这些传统车企绰绰有余。
2、小米手机销量2亿部,80%是在海外,小米有成功的出海经验,意味着未来小米汽车面向的是全球市场,雷军的目标是10-15年全球电动车TOP5。
3、小米智能硬件将迎来AI浪潮带来的换机潮,AIphone,AIpc这些后期都会逐步体现在小米的智能终端产品之中。
3-4月份发布新车后看订单数,大概率会修正目前市场的悲观预期。

03-09 20:28

详细了解了小米造车定位各种细节和噪音,对其成功的可能性持乐观态度!

03-02 08:26

小米加油

su7对手是毛豆3和极氪001,bba不是。

03-01 23:29

首先汽车不是手机只有几个品牌,欧洲日韩美国都强大的汽车品牌,只是整合供应链很难成功,智能驾驶才小米就很难搞的好,很可能也是整合别人平台的,小米汽车对小米应该是一个大坑,想成功也不是一两年的事,股价短期几年不看好。

03-01 22:55

为什么总惦记长篇大论的说服谁呢,你看好的话砸锅卖铁抵押借贷上杠杆全仓梭哈就是了,闷声发大财

03-01 16:23

苹果为什么取消电动车项目? - 财富中文网 网页链接

03-01 15:00

好文,谢谢分享

胡了,你眼里比亚迪,理想,乃至吉利都不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