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骅 的讨论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回复:30喜欢:3
$海吉亚医疗(06078)$ $国际医学(SZ000516)$ $通策医疗(SH600763)$ 【国际医学和海吉亚的效率差距之根源】国际医学和海吉亚的营收规模大致在一个量级上,国际医学的营收主要由两家医院贡献,每家医院的规模更大,而海吉亚的营收由十家左右的医院贡献,营收更加分散。照道理国际医学的规模效应应该更明显,平均成本应该更低,效率应该更高,净利率应该更高才对。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国际医学的效率比海吉亚差距巨大。其根源是什么?看看两者的实控人的背景以及对公司的角色,就可窥一斑。海吉亚实控人朱总自己就是一位资深医生、主任,在医院干了一辈子,从基层干到资深主任,对医院的运营,尤其是肿瘤相关的治疗,这里面的门门道道,懂得深入骨髓。且朱总亲任董事长兼CEO,因此从医院的建设、收购、设备药品耗材的配置数量和价格、治疗过程……每个细节他都是门清,谁也不可能糊弄得了他,因此海吉亚得以在上述全链条的每一个环节均实现最高的效率,从而最终实现高净利率。而国际医学的实控人,学法律出身,做保健品起家,既不懂医学不懂医院,也没有担任董事长或CEO,仅是个投资人的角色。那么某机构作为复杂的全科严肃医学服务机构,其全链条运营都只能依靠职业经理人,在中国的环境下,很难避免公立医院的一些弊端。总的来说,从实控人的背景和角色来看,国际医学很难达到海吉亚如此高的效率和净利率。

热门回复

专科医院跟三甲综本来就不是一个概念,综合医院投入高见效慢但壁垒更高,专科短期盈利高但是业务单一很容易受行业利空等因素影响不确定性大!

海吉亚折旧+财务费用约2.5亿,国医折旧+财务费用9.5亿,不赢利的差别在这里,看来你既没有详细看海吉亚报表,也没有详细看国际医学的报表,这么得出谁谁水平高的结论是很不靠谱的。

我说的是公立如果商业化运作……正是因为是公立,才不能拿这逻辑套用民营…[捂脸]

它是在18年筹备大医院的,当时没想到疫情,没想到DRG,还可以吧。碰上军改,对国医非常好,吸引了很多军队大医生。但利空是疫情。。。这个影响半年一年多。

专科VS三甲,有利有弊。三甲异地扩张很难...

各种医疗服务里,肿瘤医院的固定资产是最高的。国医的固定资产折旧问题这么大,比如是否会存在超过需求配置的问题,是否存在非最优价格配置的问题等……这些都是实控人背景和角色下有可能产生的问题

除此之外,2023年,国医的毛利率9.6%,海吉亚是31.5%;管理费用国医是6.28亿,海吉亚只有4.12亿。这两方面体现出的管理水平与效率还是有明显的差异的。

国医会后来居上,海吉亚有质子加速器吗?

三甲综是基本盘,利润增长点在增值医疗,医美、生殖服务、质子治疗、医养……[斜眼]
不过经济下行下不确定性也大幅增加。否则按年报一季报的数据,合理估值在十元左右

对的。我估计未来也不可能了。走专科扩张比较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