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观察: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文艺复兴”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据机构预测,2023年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或达38%,而这一数据去年底预判是30%,年中的预期则已超8个点,我认为最终很可能达到40%。

纵观6月纯电销量,有媒体分析,目前30W车型市场已形成四大家族“nbzt”,占据市场95%的销量,n=蔚来、b=宝马、z=极氪、t=特斯拉,没错,BBA仅宝马一家入围,BBA真的已经边缘化了?

有财经报道,奥迪已经卷不动了,自称电动平台研发成本太高,准备购买国内平台再战。实际上懂的都懂,大众集团的电动平台其实很多,无奈J1&PPE平台自己舍不得下放,MEB 平台又实在相形见绌竞争不赢。其实这种尴尬正是BBA三家的困境,既害怕陷入价格战,拉不开豪华车的身份,又偶像包袱太重,产品体系等级森严,完全转不动身。越是想打翻身仗,就越受庞大体系的牵绊,无一例外,体制改革总要伴随大量的内耗。

宝马尚可依靠消费者的固有印象,靠情怀硬撑油改电,30万价位仍有号召力,但长期以往不下放技术,产品力仍然难以为继;奔驰则选择与自主品牌合资曲线救国,例如奔驰设计吉利制造,小聪明卖得不错;而奥迪则受限于南北大众的臃肿体态,仍旧靠特供车思维应战,产品力实在卷不动。30万纯电头部阵营,传统豪华品牌仅有宝马入围,坐实了BBA的被迫边缘化,甚至经历蹉跎,它们还将不再是社会符号泛化表达的更优解,电车时代,大概率不再会有中国人迷恋BBA。

品牌价值瓦解后,价格体系将会彻底崩塌并经历重构,谁盲目追求品牌溢价谁就是作死,仰望要卖100W,产品力就得对标200W。除了顶奢之外,大多数品牌将迎来平民时代。——新一轮商界“文艺复兴”正在上演。

随着话语权的更迭,买方市场将预示着价格战和资本战的轮番上演,而“消费者需要什么就造什么”将成为培养中国原生汽车文化的温床,但来自精英阶层的顾虑是,若都如理想式宠粉,会不会让汽车沦为冰箱和电视的缝合怪?言下之意,谁来为“使用与满足”纠偏?谁又来防范比亚迪替代两田和大众,成为下一个以劣驱良的始作俑者?一定是多元化!

回归到生产资料,只有消除能源顾虑,降低能耗成本,消费者意识才会真正觉醒,进而追求品味和品质,所以要再现魏晋风流、两宋风雅,就要反对能源垄断,尽快过度新能源,并防范绿电涨价,让中国司机不再被油耗裹挟压抑本性。若干年后回头看,这同样是中国消费者自我觉醒的一场“文艺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