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有智思有财和他的《择善固执》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654回复:424喜欢:934

最早看到有智思有财是2010年,在东财的股吧。

2010年的春天,茅台的三个利空不期而遇:2009年的年报历史增速最低、消费税从严执行、传赤水河大旱。市场先生一个不高兴,茅台从180掉到了120多。

那时候我正尝试投资转型,茅台是仰慕已久的股票,我忐忐忑忑地买了一点,毕竟市盈率只有20多倍,上市后从未负增长的极少数公司之一。然后一边翻翻近年的年报,一边上东财股吧逛逛,壮壮胆。

茅台吧有个帖子回复老长了,标题是“这个股吧有问题”,作者“有智思有财”(过了几年,我才看到这网名的出处,《大学》——有德斯有人,有人斯有土,有土斯有财,有财斯有用)。我一页一页地翻,不明觉厉。在下面试问道:“茅台不贵,就是未来的空间不知道还有多大?”楼主回答:“......这个公司,每年20%的增速问题不大......”此人竟然会读心术!给我的回答超预期。

就着这个回复,这些年我跟在他的脚印后面越走越远、越挖越深。回头看,投入到茅台上的所有时间都是值得的。

投研有点像挖矿,光有体力和耐心是不够的,得挖对地方,否则难以避免的研究沉没成本就会太大(两难的另一头——狗熊掰棒子式的研究更不行,很难有积累,拼体力青春饭往往是险途)。

东财那个帖子后来被网管删了,好在之前我的一个老同学帮我整理出一部分。

有财的自负中带着敦厚和诚恳——“先把茅台十年的所有财报看上三-五遍,许多东西自然会明白。我看好茅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它的报表透明度很高,数据批露很详尽,说它不透明的,实在是没有用心去看。目前市面儿上能够看到的研究机构分析报告,基本上,不上路。

战略分析在茅粉中也极其少见,那需要一架高倍“望远镜”。有财那时候已在践行生意的角度看公司(虽然他一直自称是投机者),2010年4月,他写——“所有业内的人都在讲,茅台发展的瓶颈是产能,但茅台自己其实并不这么想。那种国企的安逸感使它一方面无视迅速崛起的消费市场,一方面对扩大产能有着极度的恐惧。季克良是酿酒大师,是他使茅台的生产工艺标准化,使茅台量产成为可能,但他不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他远不如王国春可以清楚的算清这笔账:白酒消费市场、收藏品市场、节庆礼品市场、奢侈品市场、保健品市场,这几个在当前中国迅速扩大的市场远不是茅台每年2000-3000吨的扩产可以满足的。所以五粮液出手就是2.7WT。但是你想一想,为什么王国春不把这个产能投在他的五粮液上而是要放在酱香酒上?那不是倒自家牌子吗?道理很简单,浓香酒副产品比例太高,优质酒比例无法有效提升,而酱香酒只不过是生产周期长些,当年卖不掉,转成库存竟比销售收入(库存现金)升值快得多!!!所以,从一个长期的角度,酱香酒很难出现产能过剩。”(到2013年1月,有财在群里说——“日子都过得太舒服了呢,大家就都没有做事情的动力。日子过得太苦逼了呢,难免什么事都敢干。对于茅台这种太舒服的企业,时不时的,过一段儿苦逼一点儿的日子,不是坏事。”这几年,看着茅台把生肖酒从生涩玩到娴熟,感慨万千。)

2010年,看到有财的雄文“笑谈茅台品牌价值--是涛涛江水还是你手中的那半把破铁壶”,豪气冲天。读过几遍,慢慢就知道茅台每次大跌的时候,那些拿茅台的存货重估公司价值给自己壮胆的,该是多么的短视和小气。文中提到《百年茅台》的纪录片,有财说“去看一下这部片子吧,看完后,你或许会明白,茅台的品牌价值是多少,以及它背负的是什么,无论是季克良、袁仁国还是贵州省甚至是...说了都是不算数的。

而被巴菲特表述成“护城河”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有财订制的茅台版是这样的——“茅台这种公司的特点就是1000种经营方式,999种都必将导致你成功,包括那种被别人称为‘盲目扩张’的东西,对茅台而言不过是小马过河的故事。

我反应慢,过了几年才看明白,一般企业最忧心的应收账款(货卖掉了,钱回不来)和存货(货没卖掉,存货计提)问题,在茅台身上是不存在的。而制酒扩产看起来手笔很大(特别是茅台镇和中华越来越贵的土地),周期很长,但只要分拆一下茅台历年制酒产能的投资公告,算算预估收入中隐含的出厂价,再看看历史的出厂价变动,就会一阵窃喜——这生意模式,无敌!

一直以来,茅台总和“腐败”一起捆在人们的观念中——腐败者喜欢的东西当然约等于腐败。腐败的官员喜欢钱,我们这些普通人还能不能喜欢?这个问题,有财用“美女”解读——“流氓爱美女;所以爱美女的一定是流氓;我不耍流氓的时候便得不到美女,所以得到美女的一定是靠耍流氓;看看天下美女如此之少,便可以知道,一定是流氓太多;因此,美女不去毁容,便是支持流氓;于是,美女等同流氓。

最早东财股吧一起看过来的朋友还有@如酒人生@风无雅@乐趣@中国资本市场、康民、比得了林奇吧。

东财的帖子没了后,再次找到有财的评点是在他的新浪blog。为了找到茅台的历史产销量数据,百度出这篇“茅台产量与销量相关概念梳理”。文末,有财写道:“本人对造酒工艺了解有限,茅台上市时间也尚短,我的理解也不一定对,仅代表个人意见。希望各位高手多提宝贵意见,及时指正。子曰,‘学,则不固...过,则无惮改’。当然,如果不打算持有茅台股票7年8年的,了解这些,是没必要的。

常常是我们让孩子学着“延迟满足”,可我们自己总想取巧、赚快钱。现在想想,如果不是这篇茅台的基础概念文章,我很难从卖方的研报中摆脱出来,开启自己的案头积累。

茅台每年出年报的那个晚上,有财说他是不睡觉的(后来我登年报分项明细时,每次差不多要一周才能做完)。茅台的报表出来,一些熟识的茅粉就等着有财的分析,他照例说“通俗的财务指标我就不算了......”,而后面的分析经常让我们的下巴掉下来。

乐趣有个粗暴分堆法——“股票有两类,茅台,和其他股票;茅粉有两拨,有智思有财和其他茅粉。”茅台是最好的公司,有财是这家公司最好的研究者,把时间当朋友的人,时间越长看得越清晰。(前几年沪港通开通,听说很多外资去找董**了解茅台,我也是呵呵)

还在我们迷信机构研报的时候,有财就对他们的估值模式嗤之以鼻——“机构的估值标准也很可笑,那就是看当年的报表增长,增长10%的股票和增长70%的股票,估值方法自然不同。但是,它们怎么能知道今年增长10%的股票,明年增长不会是70%?而今年增长70%的股票,明年增长多少?于是当它们的估值体系得出今年估值为100元的股票,市价为150时它们认为是高估,而转年市价为300元时,它们的估值体系却得出500元的估值,明显是低估。这样荒唐的事情,显然只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机构们疯了,另一种是,它们的估值体系疯了。不过,机构们都很相信它们的估值体系,所以它们宁可认为是,前者。疯子们会做什么,我是无法判断的,所以为什么这么好的股票,没有人买,我也只是奇怪而矣。

....有财的新浪blog上,除了和茅台有关的博文,还有经济学和其它一些杂文,大多都不容易一次看懂(我承认之前为了混学位的经济学,算是白学了),但有一些,多读几遍是不难理解的:“《悯农》----悲情中的经济学”、“猪肉价格=通货膨胀?”、“M2与GDP的真实关系”。我经常发给我的朋友们看。

有财一次次地质问:货币是中性的吗?在2011年一篇博文下面,有财的一段回复是令我的观念颠覆的——“目前的情况叫作‘通货紧缩引发的物价上涨’。只要认清物价上涨不是通胀而是通缩引起的,便很好解决。增加货币供应,满足货币需求,产出就会增加,物价就会下降。就业情况也会转好,以热钱为代表的闲置性货币需求就会离场,工资将随劳动产出率的上升而上升。唯一受损失的,只有高利贷者。”有财反对那些“公知”以通货膨胀的恐吓裹挟民意(许*年、张*桥,在他眼中就是一些高利贷贩子),他从凯恩斯那里感受到——“‘所谓通胀,先决条件是,充分就业’。一语道破,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哪里是怕‘通货膨胀’,它们怕的其实只是‘充分就业’而矣!”他问大众——“西方经济学作为资产阶级的理论园地,能否长期容忍把就业放在第一位的经济学理论存在?大萧条时期或许可能,但只要它们喘过这口气,想都别想!在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劳动力与过多的劳动力追逐过少的货币之间,它们是义无反顾的。你手里也有很多闲置货币在四处寻找廉价劳动力吗?如果没有,你跟着起什么哄呢?”

2010~2013年,从他在blog几段回复中,看到他的经济学倾向:

——可以说所有的人考虑的都是如何“合理”地配置自己的资产。不会有人会为了“投资”而去“投资”的。从社会整体角度而言,除非资源的生产性占用的收益高于闲置性占用,否则很难会有人将其应用于生产领域,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弊端,也可称为市场失灵。是亚当斯密理论无法解决的有限几个问题中的一个。既然是市场失灵,那就不是民众的责任,而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在作好它的“守夜人”之外,有义务使民众了解“稀缺性资源的闲置性占用”的社会危害性,并惩罚那些以此谋利的行为,从而提高有限资源的产出水平,提高社会经济效率。

——中国目前的货币政策无异于缘木求鱼。货币当局减少货币供给,受冲击的主要是国内的投资需求,热钱乘虚而入,流入的却主要是闲置需求。国内货币体系中的新鲜血液被不断抽到小川的池子里,取而代之是,是热钱。货币的投资需求较闲置需求对紧缩银根及高利率要敏感得多,而货币的闲置需求是最喜高利率的,其结果可想而知。

——计划经济会有计划经济的问题,就是价格失真;市场经济会有市场经济的问题,就是市场失灵与经济危机。转型经济兼而有之。货币就是一切矛盾的焦点。

芒格曾说:“沃伦和我非常善于破坏我们最爱的观念,哪年你没有破坏一个你最爱的观念,那么你这年就白过了。”

我这些年的观念,几乎每年都被有财的文章破坏几个,一方面庆幸没白过,一方面看着自己转型期的理念被反复撕扯。

“《少年π的奇幻漂流》你真的,看懂了吗?”一篇关于信仰的博文,信仰是什么?谁需要?何时要?对待前人留下的思想遗产,如果不考虑时代背景、语境和隐含的方法论,就会有两种主流态度:要么不予深思地迷信膜拜,要么是粗暴无知地全盘否定。呆在“两极”都容易,“中”很难,在各种力的作用下还能保持平衡、相机抉择和实事求是的能力,肯定只有极少数人具备。有财这样的强人,真正配得上他文末的那句——“没有信仰,就是我的信仰。

这里要提到的是任俊杰老师(@我是任俊杰 ),他的《奥马哈之雾》在我的投资转型试验中是一个重要支点。书看完后我把一些疑问邮件提给任俊杰老师,他一一详细回复。在《奥马哈之雾》的最后,他建议读者去看巴菲特历年致股东的信。后来我用了几个月时间收集、整理巴菲特全部的股东信和股东大会纪要,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我们碰到的问题,大多数前人都碰到过,并且经常有他们的解决方案,从行业榜样那里分享他们的经验——这样的学习可以帮我们少走一些弯路。

2012年,任俊杰老师和有财在雪球偶遇,就投机和投资展开的一场辩论——格雷厄姆的“投票机”和“称重机”究竟是在说什么?是在说谁?----回复雪球 renjunjie。在我看来,这次论战(价值投资原教旨主义者和高阶投机者)是可以记入历史的,慢慢明白格雷厄姆晚年为什么否定价值投资。价格是围绕价值波动的吗?还是,价格由供需决定?之前我从未想过马克思《资本论》、凯恩斯《通论》和格雷厄姆《储备与稳定》,和我们的投资有这么大的关系。巴菲特不是早说过,宏观不需要研究吗?(“在投资时,我们从不把自己当作是市场分析师、宏观经济分析师或是证券分析师,而是企业分析师。”——巴菲特致股东的信1988年)

有财的这段话令人折服——“亚当•斯密的信徒坚信市场是有效率的,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这种情况是必然结果。这就是‘价格必然围绕价值波动’为主题词的市场有效性理论。但无论投出来的效果如何,它都不能因为选出来的确实是最漂亮的而去否认,是‘投票’选出来的这一事实,所以,这两者本身并不矛盾。但,市场自出生以来,便用它的全部生命在证明,即使价格瞬间接近了价值,接下来的,也不是回家的感觉,而是向着另一个方向,狂奔而去。证明,所谓的‘价值回归’其实,不过是‘路过’。格雷老不也不得不承认,‘这些抉择和理性的价值评判相去甚远。’是‘很多的时候’吗?所以,自己去称重,和相信市场也会称重,完全是两回事。而自己不称重,即使你相信市场会称重,又能有什么用呢?

2013年塑化剂事件后,随着股价的下跌,很多老茅粉甩袖而去,一些身手好的转身就成了茅黑,义正词严地数落一二三四五。后来我发现离场的茅粉有一个共同点——都不喝酒,我一身冷汗。有财看我这样不喝酒的人跟着一起死扛,也总觉得我是找虐——这时候如果不是相信“酒”是真的好,怎么能确信几年后这些没能尽产尽销的酒,会卖出更好的价格呢?我只得说,这次例外,不是不想走,是跑慢了。

这下我老老实实静下来,开始重新整理招股和附录、历年年报中报季报、上市以来全部的公告,有财在一边冷笑:你们“价值投资”者都是这样干的啊?

再后来,雪球最长的帖子产生了,是有财的“本命年的茅台股份”,文中引用巴菲特的“拥有金额很大的可持续的经济商誉却对有形资产需求很少的企业”,让我想起之前的交流。

我说:我理解好的公司基于好的生意模式和企业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下形成的组织能源源不断的培养出好的管理人。松下幸之助说:“松下电器是培育人才的公司,兼作电器产品。”,这样的意思我在《基业长青》中也看到了。

有财回复:无论是松下幸之助、卡内基还是杰克韦尔奇,都说过类似的话。但我告诉你,他们在骗你。作为投资人,放在第一位的,永远是产品,但如果让我写管理学教科书,或是成功后写感言,我一定会说,企业文化及管理,最重要。

用杜邦分拆roe,高roe有三种实现路径,其中“高净利率”是最优的(最优路径可以降维攻击,反之很难),而只有借助时间和至少一两代人打磨出的差异化产品(定价权检验)的极少数公司,才能走上这条路径。

我的很多投资问题点都是这个阶段解开的,打算长期试验的茅粉,这个长贴值得从头看一遍。

也会看到有人喊他“有才”,他会严肃地纠正——是“有财”。这个“贝”怎么能少!

2013年10月,茅台股价跌到了140。和其他茅粉认识不同的是,有财仍然坚持他年初的判断:其他白酒公司或许2014年会更艰难,但茅台的2013年就是最困难的一年。他分析道——“在上升周期时,随着消费量的上升,渠道的必要库存和非必要库存,也都是在上升的,所以需求显得极为强大,产量的一部分,转为了渠道库存。供需的一点点缺口,便会被渠道库存放大。......而在下降周期,不仅渠道内的非必要库存(囤货)会被清空,连维持正常运转的必要库存也会被清光。原先的多级销售体系,被再次压得扁平,那些所谓的N级经销商,变得只出不进。这就是2013年发生在茅台身上的事情:当过去的一块消费,突然不见之后,市场反而急于清空自己的库存,这种需求的减少,同样被渠道放大了。所以年初时我判断,这种集中的冲击,将会使2013年成为茅台最困难的一年。

对做投资的人而言,“望远镜”和“显微镜”都重要,有财两个都有,他的“显微镜”也同样令人叹服——“......报表本身是有逻辑关系的,写到报表内的数字,和实际发生可能会有出入,但逻辑关系不允许错。否则就是纯粹的假报表了;2、从结构上讲,今年中报公布的茅台酒(包括普茅和年份)的毛利率是94.3%,如果我们按20%比例的100%毛利率的年份酒去加权平均可以得到94.3%的综合毛利率的话,那么对应的普茅的毛利率是92.88%。我想我们现在谁也不会再怀疑,14的上半年,年份酒在茅台酒的销售收入中的占比无论怎么做,也没有能力做到超过20%了,而且更不会有人相信,年份酒的毛利率可以达到100%。也就是说,事实上,普茅的毛利率,远高于92.88%。而这个三季报中,第三季度的毛利率只有91.81%。如何能被普茅拉低?3、新厂投产员工数量增加(但没有贡献收入),这个事情年年发生,所产生成本,至少在4年之后,才会影响到营业成本,之前所影响的,都只是库存。

茅粉都觉得有财是本茅台辞典,我能感觉到他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分类一定是按长期准备做的,有些资料和数据才能迅速检索出来。偶尔讨论的时候他截两张图,案头功夫之细,令人吃惊。

看到有人讨论“船”和“船长”哪个更重要,有财说——“当他们振振有辞地在与你讨论究竟看船还是看船长的时候,他们说的其实是要看船是否国产,船长是否漂亮。

对一些不懂“价值”的“价值投资者”,还有一些声称不持有茅台,想表达他们对茅台的“客观”时,有财向来不知其可——“酒好不好,只有不喝酒的人,评价才‘客官’?客官,您是打尖还是住店呐?别是吃面的吧?

他也看出了大多数的茅台投资者只是“叶公好龙”,远看茅台觉得不错,哪天离得近点,就吓跑了。

我个人觉得,茅台不仅是一家最适合实践长期投资的标本型公司(所谓标本,是借由对这家公司的凝视,去探寻投资中的所有核心问题),而且也是一颗人性的试金石。

有时候我会觉得有财在写茅台诸篇时一些观点似乎是矛盾的,他回道:“......巴氏投资法,我的总结就是一句话,购买剩余价值索取权......我并不对体制悲观。因为既然讲到体制,就必需以宏观的视角去评论。在现有阶段,当下的体制是最好的。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均值最大,与个体最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另一次我问到私有化,他让我看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明晰,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这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最优的途径。

对于未来,他相信:“社会是人类的社会,不是资源的社会。作为众多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力要素的所有者——人类,随其它资源的分布而流动的历史必将逐渐远去。相反,全球各类资源,日益向人口密集的区域集中,是未来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关于估值和安全边际,有财在群里写道——“‘伟大公司’就是那些不需要卖,也卖不出去的公司。为什么?因为‘伟大的公司’,就是这么定义的!它就是那只‘会下金蛋的母鸡’,那棵会长到天上去的树。那它会不会有一天不会下蛋了?当然会,但那时它的名字,就叫作‘不会下蛋的母鸡’了。但,只要是它长到地方,那就一定,还不是天!所以当你找到这样一家公司时,至少它要还能再‘伟大’个十几二十年的。那么只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你找对了,那么显然,这个市场是没有能力给这样的‘会长到天上去的树’估值的,他们的称,只是用来称肉用鸡的。所以你不用去算,市场会自动给它以足够的安全边际的。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你找错了。那么,这个错误,就绝不是1000和1005的差别,也不是百分之几十的安全边际可以补救的。那么所谓的‘安全边际’难道就是给自己的错误,预留的借口和退路吗?我对老巴的这个回答,完全无法满意。这就好比说我从古玩市场,买了个汉武帝的御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卖家要1万,我划到250块钱拿回家,于是就安全了?

后面他接着写——“所以对于一个长期投资者而言,安全边际这东西,很像上飞机前买的一份巨额保险,如果安全着陆了,它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上的是MH370(马航),那它又有什么用呢?

我差不多想明白了,前些年伯克夏股东大会上,芒格和巴菲特对西格尔(《投资者的未来》一书作者)的判断为什么是相反的(芒格觉得西格尔神经错乱,让巴菲特一脸尴尬)。巴菲特现在的旗舰,不就是伪“安全边际”下的产物吗?

2016年冬天,我从北京回来,想怂恿有财出本书。系统性的经济学论述他还在搭建,现成的材料就是他的新浪博文和雪球上一些主贴,虽然很多文章发布较早,今天看仍不过时,原因是他的思考(以及思考的维度和层级)领先时代太多,而社会的观念变化又极其缓慢,无论是茅台、经济还是货币常识(当然相对于漫长的历史而言,我们这代人经历的变化又够大够快)。承蒙我原来的老板引荐,找到了上海财大出版社,这事2017年底开始做,有财给书取名《择善固执》,他在扉页展开道:“投资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择善固执——选择最优秀的企业,长期持有。其中择善和固执同样重要,如果只做到二者之一,并不是完成了一半,而极可能是一无所获。

(书刚刚上线    网页链接)

让我看,有财属于“才大于文”的极少见的一类人,透过文字我们仅能看到他思考的一小部分。这些年我从未高估过他,使我仰之弥高的是他的能力圈。聪明人又比你勤奋,那在这个市场上可真要小心。

我觉得他写东西的时候,是假定读者和他的思维层次接近、具备共同基础常识和逻辑性,所以他不屑于用那种讨好读者的方式写作,这样的结果是,他的大多数文章,都需要(也值得)多看几遍,才能看懂一部分。过去八年我从中得到的收获是巨大的。

(由于出版社的一些要求,发表的博文做了部分修改和删减。如果是强迫症的同类,可以下载“《择善固执》补遗”。————————网页链接)

凯恩斯在《通论》的最后写道——“或早或晚,思想而不是既得利益,才是最危险的东西,好歹且不论。”人往往本能地把自己认识不足造成的困惑或困局,归因于外部环境的恶劣或迫害(内部免责后的心理舒适最大化)。

我们的社会也渐渐走到了这个阶段。当人们对“M2”、“货币超发”和“通货膨胀”还在连环焦虑时,改革首先要改的是观念,有财反问道:“大家一边叫着要市场经济,一边儿要求政府控制房价,且不说这根本不是政府有能力做的一件事情,这种要求本身又置市场于何地呢?

见贤思齐,受有财的影响,近年翻了几个版本的《论语》,看到孔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一个朋友帮忙做了最初的文章编排,后在上海财大出版社李成军老师的辛苦工作下,一起把这本书推出来,或许有助于时代观念上的一点点变化,算是小小的“勇”吧。


***************************************************************

后期当当和京东上线:

当当:网页链接

京东:网页链接


#择善固执#

精彩讨论

有智思有财2018-08-13 17:19

这本书得以出版,可以说全赖hbwhzs兄的大力支持。说实话,我是个懒人,又不喜交际,如果不是hbwhzs兄承担了大量的编辑、整理、联系出版社并与出版社反复沟通的工作,估计我早就放弃了。回过头来看了看,这些年自己居然间写了这么多东西,也算是记录了自己的思考历程,每次重读,又将引发新的思考。无论这本书能否被市场认可,对我都将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谢谢hbwhzs兄

有智思有财2018-10-29 12:02

“伟大公司”就是那些不需要卖,也卖不出去的公司。为什么?
因为当你认为股价仍旧还很便宜的时候,市场先生已经认为贵得只能用跌停来表达自己的无知了。

乐趣2018-10-29 13:32

所有的鸡零狗碎都以“伟大”为名,使“伟大”本身的含义荡然无存。于是,当天天高喊“伟大伟大”的“价值投资者”与真正的伟大相遇,反而辨认不出而仓皇出逃。

乐趣2018-08-13 17:37

@hbwhzs 

“投资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择善固执——选择最优秀的企业,长期持有。其中择善和固执同样重要,如果只做到二者之一,并不是完成了一半,而极可能是一无所获。”

hbwhzs2018-08-13 18:37

芒格说瑞典有90%的司机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在平均线之上,我可以补充一下吧---------雪球90%的人都觉得"众人皆醉我独醒"?

全部讨论

这本书得以出版,可以说全赖hbwhzs兄的大力支持。说实话,我是个懒人,又不喜交际,如果不是hbwhzs兄承担了大量的编辑、整理、联系出版社并与出版社反复沟通的工作,估计我早就放弃了。回过头来看了看,这些年自己居然间写了这么多东西,也算是记录了自己的思考历程,每次重读,又将引发新的思考。无论这本书能否被市场认可,对我都将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谢谢hbwhzs兄

“伟大公司”就是那些不需要卖,也卖不出去的公司。为什么?
因为当你认为股价仍旧还很便宜的时候,市场先生已经认为贵得只能用跌停来表达自己的无知了。

2018-08-13 17:37

@hbwhzs 

“投资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择善固执——选择最优秀的企业,长期持有。其中择善和固执同样重要,如果只做到二者之一,并不是完成了一半,而极可能是一无所获。”

人类所自我标榜的,无论是“投资”也好,“价值投资”也好,其本质无非是收集得票数。投票行为贯穿着人类财富的创造及分配过程,要想在这场游戏中获胜,首先要搞清财富是如何创造出来的?然后要搞清楚财富是如何分配的?然后要搞清投票在人类财富创造和分配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相应的投票规则,这样才能先他人一步完成站队。市场经济的投票规则有一定确定性,即使不了解以上这些,也可根据历史去拟合未来。计划经济则全无规则,完全取决计划者的能力和喜好,于是游戏变得与赌博无异。

2018-08-20 17:37

没有好的企业文化,哪有好的产品?茅台没有季克良建立起来的品质文化,哪有这么好的酒,哪有这么好的商业模式

04-04 18:44

感谢@hbwhzs ,2023年3月3日遇到@hbwhzs 是我的幸运,从此开始不停的挖掘和学习@有智思有财 @hbwhzs 关于茅台和货币的理论,实现了接触价值投资12年来的认知重大升级和顿悟,从此我也会追随前辈们的脚步一路前行,再次致敬范先生和邹先生🙏🙏🙏🙏🙏🙏

02-17 22:23

拥有金额很大的可持续的经济商誉却对有形资产需求很少的企业

2021-01-02 10:43

正书也看过,有财兄真的是神人.能拿住茅台,完全是因为看了有财兄的书和乐趣的分享。很感谢🙏,书中自有黄金屋!真的很感恩

说作者的《择善固执》是这辈子受益最大的一本书,亦不为过。不仅仅是因为书中汇集关于茅台的知识,令我长期满仓茅台受益,更多的是作者对孔子和《论语》的推崇和极深的理解(不仅体现了作者凡事都要讲究逻辑性的思维方式,也彰显了作者宅心仁厚的分享精神),使我明白理性、符合逻辑的思维的对人生的重要性,亦使我有机会和兴趣不断学习和实践儒家思想的智慧。
从茅台,到经济学,到人生哲学的论述,都体现了作者字斟句酌的严谨、极强的逻辑性以及知识的广博。在我眼中,作者不仅是投资大师,更是经济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是人生的楷模。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信。君子不失信,亦不失人。作者就是这样的君子。对于茅台的理解,说无人能及应该没有人反对,而作者对于茅粉的提问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本书中的关于茅台的文章,更是将这家民族品牌企业的好,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了所有真正的茅粉。
对于中国的广大经济学家和从业者唯西方经济学货币中性论是从,不买美元就发不出有质量的货币,财政不敢承债,从而企业没有更多的订单,作者除了不断呼吁货币是市场经济的血液,更多的是无奈,因为这门学科太奇葩了。即使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我认为,作者的经济学造诣,足以获得好几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即便英雄无用武之地,作者梁王坠马寻常处之的气概,或许也是来自孔夫子的同病相怜吧。
作者是个十足的乐观主义者,在这本书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虽然茅台离法制化、市场化距离甚远,但作者坚信这一天迟早会到来,即便仍旧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虽然我们的金融水准离作者的期望甚远,但作者坚信,中国不仅能打赢贸易战,中国的人力资源禀赋决定了未来中国想留多少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给美国,总有一天由我们说了算。
这本价值连城的书,你值得拥有!更值得让你的亲朋好友拥有。我把反复地品味《择善固执》这本书,称为择善固执。

2018-08-14 09:07

买十本送给朋友,因为这是值得与朋友分享的好书。本以为这些年已经看过有财的贴子好多遍,但集结成册后还是有点吃惊。居然这么多深度好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