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cmos崛起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4

格科微(GalaxyCore)作为中国领先的CMOS图像传感器(CIS)厂商,其产品在人形机器人、新能源汽车、AI眼镜、AI手机、AIPC等领域存在差异化应用潜力。以下从技术适配性、市场空间和估值逻辑展开分析:

一、格科微CMOS的应用适配性分析

1. 人形机器人

需求特点:视觉导航(全局快门)、3D感知(ToF/结构光)、低光性能、低功耗。

适配能力格科微近期发布的 GC03091(全局快门、720P)可用于基础避障和手势识别。在高精度3D传感领域(如万级ToF分辨率),尚需与海外厂商(索尼、意法半导体)合作或自研突破。

结论:中低端机器人可适配,高端需技术迭代。

2. 新能源汽车

需求特点:车规级认证(AEC-Q100)、高动态范围(HDR>140dB)、耐极端温度。

适配能力:当前车规产品(如GC2063,200万像素)主要适配倒车影像等低端场景。核心短板:HDR性能弱于安森美、索尼(120dB vs 竞争对手140dB+),尚未进入前装ADAS供应链。

结论:短期内以车载后装市场为主。

3. AI眼镜(AR/VR)

需求特点:微型化(<1/5英寸)、低功耗(<100mW)、高帧率(≥90fps)。

适配能力格科微1/10英寸以下传感器(如GC02M2)可用于基础手势追踪,但高端Micro-OLED显示匹配的高分辨率传感器(如4K级)尚未布局。

结论:适配轻量化AI眼镜的基础功能,但应用场景有限。

4. AI手机与AIPC

需求特点:辅助计算摄影(多帧合成、AI降噪)、快速对焦。

适配能力:主力产品 GC50B0(5000万像素)已在荣耀、传音中端机型落地,可支撑基础AI影像功能。对比索尼IMX989(1英寸)或三星HP2(2亿像素),像素尺寸和读出速度较弱。

结论:中低端AI手机/AIPC适用,高端市场仍需突破。

二、合理估值区间测算

1. 估值逻辑

市场空间拆分:手机(占比70%)、安防(15%)、汽车(10%)、IoT(5%)。

核心变量:高端手机CIS渗透率(能否突破15%+毛利率);车规认证进展(决定能否进入蔚来/比亚迪供应链);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度(2025年后规模起量)。

2. 对标与参数

行业平均PE(2024E):韦尔股份豪威科技:40-45倍(高端CIS占优);思特威:50-60倍(安防+汽车市场溢价);格科微:目前约25-30倍(以中低端手机为主)。

格科微估值提升催化剂:1英寸以上旗舰传感器量产;获得车规级大规模订单;绑定头部机器人厂商(如优必选特斯拉 Optimus)。

3. 估值区间

中性假设(2024年):营收约8亿美元(yoy+15%),净利润率10%(国产替代提效)。对应PE 30-35倍,估值24-28亿美元。

乐观假设(2025年):汽车/机器人传感器收入占比超20%,净利润率提升至12%。PE可达40-45倍,估值35-40亿美元。

参考投资节点:若其1英寸产品在2024H2送样测试,可提前布局估值切换。

三、风险提示

1.技术替代:索尼/三星在堆叠式CIS(如双层晶体管)的垄断可能挤压国产空间。

2.客户集中:依赖传音、中兴等中低端手机厂商,高端市场拓展进度不确定。

3.地缘政治:若美国升级制裁中芯国际格科微代工方),或影响产能释放。

总结

短期估值(12个月):25-30亿美元,聚焦手机端中低端市场修复。

长期潜力(3-5年):若车规/机器人传感器放量,估值可看50亿美元+。

#智能汽车# #自动驾驶# $格科微(SH688728)$ $比亚迪(SZ002594)$ $小米集团-W(01810)$

全部讨论

50亿美元,约363亿人民币,股本26亿,对应股价 13.96元,目前股价15元,属于高估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