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兵的时代背景
2025年9月3日,中国举行盛大阅兵,纪念抗战胜利。与上世纪90年代不同,这一次阅兵处在全球格局加速分化、地缘冲突频仍、供应链重构的历史节点。过去十年,中美博弈不断升级,全球资本对中国的理解夹杂着“强大制造业”与“地缘风险”的双重标签。
此次阅兵,是中国对外界的一次集中“实力确认”——不仅是军事装备的展示,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科技水平、战略意志的集中呈现。
二、外部世界的重新评估
阅兵后,世界主要经济体和投资者将被迫重新评估中国:
军事与科技实力:从新一代战略装备到智能化无人作战体系,阅兵释放了中国在尖端科技与国防现代化的真实水平,打破了部分西方舆论对“中国技术封锁有效”的叙事。
制度与战略稳定:阅兵是制度动员力与长期战略定力的外化表现,这种稳定性在一个动荡世界中,意味着投资的安全感。
国际话语权: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通过阅兵在地缘政治舞台上传递出“不容忽视的战略存在”,这将改变外部资本对中国未来几十年的风险收益比判断。
三、对中国资产的影响:重估逻辑
资本市场的本质是定价未来。阅兵后的信号会引发对中国资产的系统性重估:
风险溢价下降:国际投资者在评估中国时,会降低对“战略不确定性”的溢价。人民币、国债以及高质量蓝筹企业的估值可能迎来修复。
产业链核心资产溢价:阅兵凸显中国在高端制造、科技军工的实力,全球资本会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更是“世界创新中心”的一极。
人民币资产国际化加速:在全球货币格局分化、美元信用受挑战的背景下,阅兵强化了人民币作为“安全资产”的战略想象力。
长期资金流入:主权基金、养老金等长期资本可能逐步提升对中国的配置权重,推动A股、港股以及境内债券市场的价值重估。
四、重估的层次与节奏
重估不会是短期行情,而是中长期结构性趋势:
短期:阅兵后的几周,市场情绪将受到提振,国防军工、科技自主等相关板块率先表现。
中期:随着政策窗口配合,资本市场会逐步对金融、能源、先进制造等“国家底盘型产业”重新定价。
长期:人民币资产在全球资产配置体系中的地位提升,中国将从“全球成长股”走向“全球核心资产”。
五、结语
2025年9月3日阅兵,不只是军事仪式,而是一次战略宣告:世界必须重新评估中国的实力与未来。对于资本而言,这意味着对中国资产价值的重新定价与再发现。未来十年,中国资产将不再是“被低估的增长故事”,而是“被认可的全球核心配置”。
这不仅是市场逻辑,更是大国格局演变下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