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分享,超值
本文是《雪球特别版——段永平投资问答录(投资逻辑篇)》的学习笔记,这本书读起来拨云见日、相见恨晚。因为内容比较多,有四百多页,所以就整理了自己觉得需要反复阅读的关键内容。希望减少被人性操控而犯错的次数。如同张磊所说,【一个投资人修养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intellectual honesty”,能不能诚实的去面对自己,诚实地真诚地去衡量自己。】反复阅读笔记的同时,是对自己的不断提醒和考量。
2018年9月,段永平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与华人学生交流时,有人提问:“价值投资最重要的是什么?”段永平回答说:right business,right people,right price,不懂不做。对的生意说的就是生意模式,对的人指的就是企业文化,price没有那么重要,business和people最重要。
1) right business
首先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这是后面所有逻辑的前提,没有这一条,其他什么都不是。那么买什么股票或者说是公司呢?巴菲特告诉我们要买能力圈内的,也就是你能看懂它在干什么,你觉得以后它可能会怎么样的企业。原则上凡是你能力圈内你觉得好的企业都是可以投资的,所以并不是说什么行业就一定不能投资,而能力圈的大小要看你的经历,你的知识等等甚至要看机缘,也许你看了10年都没看懂但是某一天突然通了也是有可能的。
· 当年老巴特别提醒我,应该首先看生意模式,这几年下来慢慢觉得确实应该如此。
·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公司就是买其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区分所谓是不是'价值投资'的最重要,也许是唯一的点就是在'投资者'是不是在买未来现金流(的折现)。
· 护城河实际上我觉得是生意模式中的一部分,知道自己的能力圈有多大往往比自己能力圈有多大要重要的多!不要轻易去'扩大'自己的能力圈。搞懂一个生意往往是需要很多年的,不要因为看到一两个概念就轻易跳进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或地方。看不懂的就不碰。一年两年或许更久的时间里总会有目标出现的。有些公司的生意模式很好,但股价有时候太贵,那就只能等了。好在这些年来一直如此,每隔些年就来个股灾,往往那时好公司也会跟着稀里哗啦的。
· 从做对的事情和把事情做对的角度讲。投资里做对的事情就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就是买公司的生意,就是买公司未来的净现金流折现,这点其实不用看书,懂了就懂了,不懂看啥书帮助都不会太大。从把事情做对的角度看,投资就是要看懂公司的生意。
2) right people
段永平认识到,公司的投资价值不仅与企业管理者密切相关,而且也受到董事会决策能力的深刻影响,所以做价值投资时,必须全面了解一家企业,不仅要了解公司的管理者,还得关注董事的背景以及他们的决策治理风格。或许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段永平后来的投资,开始关注企业中的领导者,以及由领导者衍生出的企业文化。
在段永平投资的股票当中,GE并不是涨幅最大的,但却是他出手最重的,也是他获利最多且担心最少的股票。“其原因只能说是我对GE企业文化的了解最后帮助我做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他后来总结说:有好的企业文化的公司战略出错的概率很低,而有好的企业文化的公司往往应变能力要强很多。
3) right price
巴菲特也说了好的生意模式,好的管理层,好的价格。可以看到好的价格是排在最后的,至于生意模式怎么理解,引用大道的话——赚钱模式;这3个条件各人有各人的理解,但是能同时满足这3条的很少见,所以大道也说过找到一个能理解的好的标的很难。
4) 不懂不做
那么能力圈内的公司要怎么去分析呢?一般人学习理解是总是觉得做什么是最重要的,其实最重要的是不做什么。巴菲特能有今天最重要的是“不做什么”。巴菲特之所以是“巴菲特”,最重要的就是他能坚持做正确的事,也就是原则性错误的事不做。比如:他认为他“不懂的事就坚决不做”。我从巴菲特那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也就是这个。
段永平:道可学,术要练。道指的就是“做对的事情”或者说“不做不对的事情”或者说“发现错了马上改--不管多大的代价都是最小的代价”。“术”指的是技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需要学同时也需要练习的,非一朝一夕之功。
一般来讲,聪明人知道如何把事情做对,但有智慧指的是要做对的事情。小聪明和大智慧的差别,也是坚持不做不对的事情的意思。最重要的要选择做对的事情,也就是发现错了的事情要改,不管多大的代价可能都是最小的代价。
1) 不做空。老巴的教导千万别忘了:不做空,不借钱,不做不懂的东西
2) 不融资。巴菲特说过,他有很多很厉害的朋友最后都破产了,原因就是因为用了margin,所以不能用margin等等。02.网友:段总,能否具体解释一下一生只富一次的含义,富了之后不再冒大的风险能理解,如果在没有富之前,是不是可以大胆一些,比如遇到好机会借钱投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段永平:就是不应该冒冒不起的风险。和富没富起来前后没关系。如果没富起来前出问题了你打算赖账?
3) 所谓懂投资的真正含义,我个人的理解其实是懂得不投不懂的东西。巴菲特说买公司首先看生意模式、不懂不碰。从见巴菲特以后,我犯错误的机会明显下降(不懂不做),决定重仓苹果也得益于巴菲特的教诲(生意模式强大)。巴菲特讲的这两个东西,我认为至少值20%的身价(对看懂的每个人的一生而言)。
4) 我的投资中的stop doing list 很简单,就是不懂不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
5) 不要走捷径(fast is slow 快即是慢)。我经常看到有人跑到自己的能力圈以外去做事情,回头安慰自己的话就是“扩大能力圈”是要付学费的。其实,对大多数有能力投资的人而言,自己的能力圈里能做的事情实际上往往是足够多的,实在是没必要冒太大的风险跑到一个未知的地方去。对行业和企业的了解(和理解有一点点不一样)总是可以提高的,但人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非常难改变。
6) 不频繁决策(less is more 少即是多)。我自己从事企业经营只有10多年,之后开始投资到现在也差不多10年。在这10 年里在有兴趣的企业里我大致看懂了不到10家企业(被排除的不算,投错的不算)重手投了5家,差不多两年一家,
7) 不做短期的投机。
8) 对有负债的公司不太愿意重仓。多数企业最后都是死在资金链断裂上(实际上绝大多数情况下这只是表象而不是原因)
1) 其实区分所谓是不是“价值投资”的最重要,也许是唯一的点就是在“投资者”是不是在买未来现金流(的折现)
2) 假如我自己作为一个小额投资者(依然比较懂企业),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会努力去找那些我认为大有前景的小公司(这个做法就叫做风投),这样回报会高不少
3) 如果你真的能抓住市场的错误定价,你就已经不是小资金了。我认为“慢慢的变富”其实是最快的办法。
4) 当一个人需要问别人自己可不可以靠投资赚钱的时候,多半应该是不行的。投资最重要的是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能够理性地思考。
5) 我大概认为苹果也许某天会到600块。理由是:以我的理解,苹果的盈利在两到三年内大概就可以达到每股40-50块/年(现在的盈利能力大概在每股25-6块/年),也就是说苹果的盈利能力会在两三年内接近double一下,再加上那时每股现金100多块(现在大概每股60多),给他个600的价钱应该不算太过分吧?
6) 我总是认为大致的估值主要用于判断下行的空间,定性的分析才是真正利润的来源,这也可能是价值投资里最难的东西
7) 我从来没做过定量的分析,你记错人了?我的所谓量的说法都是建立在定性分析上了。从十年或以上的角度看,定量分析很荒唐。长期而言(10年20 年或以上)坚持只投好的商业模式,好的企业文化的公司大概率上是会有比较好的回报的,而且这种投资方法让人很愉快,不需要整天瞎操心。简言之,投资人每次做投资决定时如果想的是10年20 年的事情,最后的结果很难不好,不然就难说了。要找到自己能想清楚10年20 年的公司是非常不容易的,一生有那么10个8 个机会就非常非常好了。
8) 未来现金流折现我们到底该从哪下手学习这种思维方式?大概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拥有这家公司的心态。你要真有这种心态,其实不用学就会了,因为那都是真金白银啊
9) 价值投资并不是盲目的买进并长期持有。如果是好公司才值得在好价格时买进并长期持有。当然,好价格并不一定是抄底的价格(如果是当然好),好价格指的是10年后回头看:哇塞,那真是好价格
10)投资中如果能总是避开10年后肯定不好的公司,基本上很难表现太差。假如现在已经是10年后,你回想起10年前做的这个决定时,你的想法如何?
11)我不太看分析师的报告的,我倒是觉得绝大多数分析师该看看我的东西,不然会多做好多年的分析师的
12)其实我说的不出奇并不是说结果不出奇,而是说心里不要老想着出奇(很多说“守正出奇”时脑子里想的都是“出奇制胜”,“弯道超车”啥的)。你如果老想着本质的东西,总有机会出奇的,我们公司就是不错的例子啊
1) 我自己的所谓能看懂就是认为自己大概能看懂其商业模式及未来的现金流(折现)。如果能毛估估看懂5年,觉得5 年内就能赚回投资并且企业还会继续很好的话,这就是一个不错的投资了。我买苹果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种情况,对不对到时候就知道了
2) 看懂了一家公司的最简单的标准就是你不会想去问别人“我是不是看懂了这家公司”。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懂的标准是当他大掉的时候你非常想再买多些,而不是到处打听“发生什么事了”,或者老想着要卖掉。为“懂”不是个绝对的概念,大概就是“毛估估”懂的意思。懂不懂只有自己才知道,任何别人都很难评价。yahoo最近从今年的高点掉下来不少,我也重新review过我为什么投yahoo的理由,发现好的理由并没有任何减少,负面的东西也没有任何增加,我也就没有任何事情需要担心的了。
3) 想象你打算买一家公司,拿着10年都不上市你依然能睡好觉,那你大概就懂了。
4) 我自己能看懂的公司也是非常少的,看不懂当然只能放弃了。个人认为,看懂一家公司不会比读一个本科更容易。不过,花很多时间去看那些看不懂的公司是不合算的我在老巴那里学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先看商业模式,除非你喜欢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不然就不再往下看了
5) 巴菲特说买公司首先看生意模式、不懂不碰。从见巴菲特以后,我犯错误的机会明显下降(不懂不做),决定重仓苹果也得益于巴菲特的教诲(生意模式强大)。巴菲特讲的这两个东西,我认为至少值20%的身价(对看懂的每个人的一生而言)。好的商业模式的很简单,就是利润和净现金流一直都是杠杠的,而且竞争对手哪怕很长的时间里也很难抢。你可以自己想想谁的生意是很难抢的?然后再想想为什么?,商业模式经常要看的东西不外是护城河是否长期坚固(产品的差异化的持续性,包括企业文化),长期的毛利率是否合理(产品的可替代性),长期的净现金流(长期而言其实就是净利润)是否满意…
6) 对自己觉得真正了解的公司,很少细看报表,但了解以前会看(至少是应该看)。我一般会先了解企业文化,如果觉得不信任这家公司,就连报表都不会看的。我看重那些让企业更健康更长久的因素。企业文化作为过滤器非常有威力,为我避免了很多错误。怎么选对的公司是能力问题,不选错的公司是是非问题。一般而言,我评价企业的主要标准就是其健康度,其他都相对次要。如果这个企业急功近利,那我就敬而远之,不管它短期内看起来有多红火。笼统地讲,就是企业行事是是利益还是以是非为标准。如果凡事是以利益为准绳的,我就不太喜欢。
7) 基本上就是听其言观其行。看这家公司过去都说过啥都怎么做的。比如,当年我对苹果开始有兴趣后,几乎看了苹果所有的发布会以及能找到的Tim Cook和乔布斯讲过的东西,也用了很多苹果的产品。
8) 我看公司主要看两个东西,生意模式和企业文化。这两样东西中任意一样我不喜欢我就不会再继续看下去,所以没有懂不懂的问题,我不需要懂我没兴趣的公司。如果生意模式我喜欢(当然至少要懂了的意思),企业文化也很好,那就老老实实等好点的价钱。
9) 这样就可以轻松快速的淘汰95%的企业。避免了会掉坑的地方不就离成功不远了么?往往剩下的就是苹果,腾讯这些公司。
10)关注企业应该只能从关注产品开始的吧?没想到例外
11)其实愿意化繁为简的人很少,大家往往觉得那样显得没水平,就像买茅台一样,没啥意思。看年报是了解企业的一个必经的路径。如果是完全新的公司,我会花些时间看财报。对比较了解的公司,财报以外的变化我觉得可能更重要些。当然,财报一直都是要看的。我觉得看财报最重要的就是剔除不想投的公司看访谈确实是个很重要的方法,结合过去他们都说过啥,都是否做到了也可以看出来他们说的时候是真话还是套话。所以,看一个访谈是不够的,光看访谈也是不够的。
12)麦肯锡7s。关于企业什么东西重要的说法你可以参考下麦肯锡的7S,我喜欢用这个工具去看企业。我可以用7S去分析公司的问题出在哪里了。有的问题可以解决,那就是机会。有的问题不好解决,那就先不碰。7-S模型指出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地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包括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风格(Style)、员工(Staff)、技能(Skill)、战略(Strategy)、共同价值观(Shared Value)。也就是说,企业仅具有明确的战略和深思熟虑的行动计划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企业还可能会在战略执行过程中失误。因此,战略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
13)为什么说“好的生意模式、好的企业文化、好的管理团队、好价钱”也不是可以买的“充分条件”?因为这样的公司也可能犯致命的错误,只是具备这种条件的公司犯致命错误的概率比没有这种条件的公司低很多,康复能力强很多,所以投资这种公司成功的概率高很多而已。投资里最难的就是没有具有“充分条件”的投资,只能从概率的角度考虑。越了解的公司,决策的把握越大,但从来没有100%的赢面。
14)你的七八成把握指的是什么很重要。如果你指的是你对10年后公司的理解,那把握度就是你的安全边际。巴菲特说,他的投资一般是在他认为有95%的把握时才出手(我觉得也许没那么高),但很多人实际上60%的把握就出手了(或许更低,所以会看到他们深一脚浅一脚的)
1) “能力圈”的意思就是你能够判断未来现金流折现的范围。知道自己的“能力圈”有多大比“能力圈”本身有多大要重要的多。这句话实际上是巴菲特说的。能力圈是:诚实对自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这样的态度,然后如果能看懂一个东西,那它就是在我能力圈内,否则就不是。
2) 巴菲特:我们之所以取得目前的成就,是因为我们关心的是寻找那些我们可以跨越的一英尺障碍,而不是去拥有什么能飞越七英尺的能力。巴菲特:对你的能力圈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能力圈的范围大小,而是你如何能够确定能力圈的边界所在。如果你知道了能力圈的边界所在,你将比那些能力圈虽然比你大5倍却不知道边界所在的人要富有得多。
3) 我觉得真正的投资者之间的交流是很少的,大家都在自己的能力圈内干活,不太需要交流
4) 我选股不厉害,是业余级的,花的功夫太少。但我犯错的机会的确是大师级的,不懂就是不碰。但懂有时候要有个过程,老巴也不例外,也会碰到以为懂了但后来发现其实不完全懂得东西。
5) 自己不懂的东西千万别跟着别人投,拉人壮胆也是没用的哈,不管这人是谁。反过来也一样,自己懂的东西不怕别人不喜欢,哪怕那人是老巴或芒格也没关系。
6) 黑天鹅事件在买的时候就应该避开了,不然你就不应该投资。价值投资者其实最喜欢看到黑天鹅事件的发生,这种时候往往会有机会。看看老巴怎么做的就会明白这种风险实际很小,关键在不懂就是不碰的原则。多数人错在一知半解时由于害怕失去机会而急急忙忙出手了。
7) 不做自己不懂的东西!如果你觉得自己到最后确实没有什么企业能搞懂,就什么都不碰,那你的投资表现就可以在全世界排在前10-15%。如果一个人一辈子能看懂一次就可能表现比95%的人好,如果一个都看不懂也可以表现比80%的人好。投资最重要的是投在你真正懂的东西上。
8) 投资最重要的是投在你真正懂的东西上。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投在你真正认为会赚钱的地方(公司)。投资很有趣的地方就是,你能看懂的东西就已经能够让你足够忙和得到足够回报了。另外,要想搞懂自己不擅长的东西往往没有那么容易,同样的机会成本(时间)在自己明白的圈子里往往有大得多的回报。
9) 举个所谓懂的例子:比如苹果,我在2011年买苹果的时候,苹果大概3000亿市值(当时股价310/7=44),手里有1000亿净现金,那时候利润大概不到200亿。以我对苹果的理解,我认为苹果未来5年左右赢利大概率会涨很多,所以我就猜个500亿(去年595 亿)。所以当时想的东西非常简单,用2000亿左右市值买个目前赚接近200亿/年,未来5 左右会赚到500亿/年或以上的公司(而且还会往后继续很好)。如果有这个结论,买苹果不过是个简单算术题,你只要根据你自己的机会成本就可以决定了。但得到这个结论非常不容易,对我来说至少20年功夫吧。能得到这个结论,就叫懂了。不懂则千万千万别碰,我有个球友320/7=46买了一些,结果一个回调,310/7就卖了(现在苹果加上分红可能早就超过200了),还跟我讲为什么要卖的道理,
10)我自己对安全边际的理解实际上是自己对要投资的生意的了解度。我一般认为5年或6 年内能收回投资是比较合适的!自己觉得风险越小的投入的比例就可以越大些。比如,在觉得苹果很有投资价值的同时,虽然觉得乔布斯如果离开对苹果一段时间里(比如3-5年)影响很小,但没有绝对把握,所以就把投资上限设在30%。如果乔布斯现在35岁且身体很健康,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可以投80-90%进去。
11)巴菲特早期有过,芒格有过,我也有过。钱少尤其要focus。好容易找到一个好价格的好股票,不集中是不明白的表现。我从头到尾真正投资过的公司最多五六家,卖掉了一些,我持有的公司一般在三家左右。
12)真懂了就拿得住,不需要什么技巧。再说一下关于“拿住”的观点:买股票(公司)和其曾经到过什么价没关,卖股票和买入价无关。不要老以为谁是“高手”,也不要老想着成为“高手”,老老实实找些自己能看懂的好公司,好价钱时买下拿着就好了。老巴讲过,最好的公司就是永远都不想卖的公司。一生找到几个这种公司,想不发达也难啊。
13)当沃伦在商学院上课时,他说:我用一张考勤卡就能改善你最终的财务状况,这张卡片上有20格,所以你只能有20次打卡的机会——这代表你一生中所能拥有的投资次数。当你把卡打完之后,你就再也不能进行投资了。在这样的规则之下,你将会真正地慎重考虑你做的事情,你将不得不花大笔资金在你真正想投资的项目上。这样你的表现将会好的多。
14)总的来讲,看准了出手就要狠。似懂非懂很难下手狠。耐心等待总是有机会的。
1) 我不是很经常看财报(所以说没有巴菲特用功。)比较在意的数字是几个:负债、净现金、现金流、开销合理性、真实利润、扣除商誉的净资产.
2) 但这次挫败,也让段永平认识到,公司的投资价值不仅与企业管理者密切相关,而且也受到董事会决策能力的深刻影响,所以做价值投资时,必须全面了解一家企业,不仅要了解公司的管理者,还得关注董事的背景以及他们的决策治理风格。或许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段永平后来的投资,开始关注企业中的领导者,以及由领导者衍生出的企业文化。
3) 我在乎利润、成本这些数据里面到底是由哪些东西组成的,你要知道它真实反映的东西是什么。而且你要把数据连续几个季度甚至几年来看,你跟踪一家公司久了,你就知道他是在说谎还是说真话。好多公司看起来赚很多钱,现金流却一直在减少。那就有危险了。其实这些巴菲特早说过,人们都知道,但是投资的时候就会糊涂。
4) 我有一个很大的鉴别因素就是,这家公司的行为跟华尔街对他的影响有多大的关联度?如果关联度越大,我买他的机会就越低。华尔街没什么错,华尔街永远是对的,它永远代表不同人的想法。但是你要自己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你如果自己没了主见,你要听华尔街的,你就乱了。
5) 网友:关于投资UHAL,您从朋友口中知道这么一家公司到最终投资整整花了半年时间,我想问学长,您在这半年中,除了请会计师、律师调查资产状况、破产保护状况,以及亲自体验UHAL的服务之外,还做了什么,整个投资决定的做出真的需要这么长时间吗?还是有别的什么原因?能详细谈一下吗?
段永平:也就是半年中的某几天花了些时间。当自己觉得确实是那么回事后就开始买了。这股票成交量太小,买了很久。卖起来也很困难,现在还有不少呢。
6) 不赚钱的净资产有时候就是个累赘。比如在渺无人烟的地方建个酒店,花了一个亿,现在每年亏500w。重置成本还是一个亿,现在5000w想卖,这里谁要?曾看一个公司,净资产高,现金也高,公积金也高,但收益低,股票一直不涨反跌,后来才知道,大片厂房陈旧,地方很偏,租不出去,空置很长时间,还要还银行利息款。计算价值只和未来总的现金流折现有关。其实净资产只是产生未来现金流的因素之一,所以我编了个“有效净资产”的名词。也就是说,不能产生现金流的净资产其实没有价值(有时还可能是负价值)
7) 我的理解Debt一般指显性的债务,一般是可以数字化的。Liability应该包括Debt,同时还包括隐性的责任,比如法律责任等。有兴趣的可以去查字典。(2012-01-13)
8) 我对大多数公司的担心是很多公司为了发展快些而去负债,结果某一天因为负债而陷入麻烦。万科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健康的,但似乎对营业额的增长也很有追求。我一般喜欢那些追求好产品,不太提营业额目标的公司,比如苹果。有息负债大概就是银行借贷或债券类的东西,到期要还的。我说的少借债指的就是这类债。会计上的债务还包括预收类的款项,这类债务一般不会给企业带来风险。
9) 很难说什么就一定安全,但不安全的很容易说。比如,一家公司营业额很大,但现金流只有营业额的1-2%。我会觉得如果这种情况不是暂时的,这家公司就很危险,或者叫不安全。对没有债务的公司而言,短期的现金流多少好像不会对安全形成威胁。
10)假的真不了,时间会告诉你,但好像没有公式,否则就没人能作假了。不过,了解其产品,市场,竞争对手以及熟悉财务报表可能都能帮你发现可能的作假。一般如果净利润大于现金流时一定要更小心,要看清楚利润到底是些什么(当然平时也要看)。如果现金流少于利润的话就要小心了,要看他的钱花在哪里,是否确实对未来的发展有好处,不然会不见的。长期现金流少于利润不是一件好事,要仔细看财报。现金流多于利润这往往是由于折旧或预收等原因。不管是什么原因,最好能明白。时间足够长的情况下,现金流实际上就是利润(或叫基本等于),你想想看什么道理。我有时会把两个东西混一起说是因为我总是假设很长的时间。如果只看一年或几年,他的差别可以很大,有差别时往往要小心,尤其是现金流老是远小于利润时。我一般看现金流和利润。有些公司的利润挺假的,从现金流能看出来。好多公司看起来赚很多钱,现金流却一直在减少。那就有危险了。
11)芒格都说ebitda是狗屎咯。只要是理性的开支就可称为合理。如果是受股东压力或者说受“成长”的压力而花钱则有危险。“资本支出大的行业不容易出现好企业”,我同意这个观点。控制成本和经济好坏无关,是个一直要做的事情。最好笑的就是经常看到上市公司为了满足华尔街的预期去减成本,尤其是为了减成本而裁员。
12)其实最理想的公司是能把利润继续投入到原来的生意模式里的公司,分红是其次的选择。有些公司,比如苹果,就是已经没办法把利润再投入,所以才开始回购和分红的。很多时候公司的回购经常只是为了给市场一个姿态,实际上并不表示什么。大概只有一种情况能表示公司确实认为其股票真的被低估了,那就是完全私有化。即便如此,也不代表这个股票真的被低估了。
13)其实任何股票都只有一个真正的买家,那就是公司自己。未来净现金流就是这个意思啊。其实只要把公司想象成非上市公司,而且只有一个股东,大概就能容易明白了?其实所有的股票都只有一个真正的买家会最终影响到股价,其他人对股价的影响都是浮云。这个真正的买家就是公司自己,买股票的钱来自于盈利。其实会买公司股票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公司自己,别人都是过客。
14)好公司是知道怎么花钱的那些公司。这点上网易不算好公司,账上躺太多现金。账上的现金不用是会贬值的!茅台在这点上做得也不太好,虽然他们比下还有很多“余”。股票减少的同时债务增加了多少?靠债务回购是件非常不舒服的事情。
15)“净资产收益率”是个很好的指标,可以用来排除那些你不喜欢的公司,但不能作为“核心指标”去决定你是否要投的公司。这个指标如果好的话,你首先要看的是债务;如果没有债务问题则马上要看文化,看这种获利是否可以持续.净资产收益率低的公司一般都不太好,但成长型公司的初期可能净资产收益率会很低。关键还是看你能不能看懂公司的未来(现金流)
1) 我永远只有一种投资模式,那就是估算未来现金流(的折现)。股票或公司是有时间价值的,这就是“折现”的魅力。比如我觉得苹果早晚是1000块的股票,但可能需要3年,如果今天有人愿意800块买,我可能就愿意卖了。但如果当年我觉得,网易在10年以内是个50 块以上甚至100块的股票,如果有人出10块钱买,即便当时市值是5块,我也是不肯卖的。如果不能估算折现的话,你买的是什么呢?毛估估是一定要的,不然就是赌博了。
2) 内在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为评估投资和企业的相对吸引力提供了唯一的逻辑手段。内在价值的定义很简单:它是一家企业在其餘下的寿命史中可以产生的现金的折现值。
3) 其实市场确实在很多时候是很有效的。但市场一定会有胡来的时候。我是非常相信“市场有效论”的,但市场的有效不是及时的--或者叫--sooner or later. 这话的意思是市场早晚会反映价值,所以是有效的。“市场有效'指的是“市场”早晚会有效的,这里的市场其实指的不是市场而是企业本身!
4) 我一直在讲未来现金流折现是个思路,不需要公式。老巴也不用这个公式的。希望以后不会再有人在这里提现金流折现的公式了,有点见到祥林嫂的感觉。
5) 一位来自密苏里州圣路易市的股东问10年期现金流折现模型,我们看巴菲特和芒格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
6) 巴菲特:所有的投资都是现在付出现金,未来收回得更多。“一鸟在手”这个理念来自于大约公元前600年的伊索,他懂得很多东西,但他不知道当时自己生活在公元前600年,不可能知道一切(笑声)。问题是林子里有多少只鸟?折现率是多少?你对捕得这些鸟的信心有多大?等等。我们做的事情就是这些,如果你必须通过电脑或者计算器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就不应该介入这项投资。这样的投资属于“太难”的类型,我们应该买入那些显而易见的投资,这些投资的吸引力不使用电脑也能清楚地发现。
7) 芒格:我有些最糟糕的商业决策就是因为详细的分析造成的,高深的数学是错误的精确。商学院就是这么做的,因为他们必须做些事情。
8) 巴菲特:祭司必须得让自己看起来比懂得“一鸟在手”更多。错误的精确是疯狂的,1998年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让市场看到了这一点,这种事情只会发生在那些高智商的人身上。去年9月中旬的市场如此动荡,以至于你不能计算标准差。人们的行为不遵循数学法则,认为不需要理解的高深数学将带领你前进的想法是严重的错误,它可能会让你误入歧途。
9) 要学会“估值”是要花很长时间的,绝不是很多人以为的不知道哪里有一个神秘的公式,每当要估值时就用公式算一下就可以了。这个很长的时间大概不是用小时或天来计算的,大概用很多年作为单位比较合适。
10)对某个企业的“估值”经常也是要花很长的时间的。我对“估值”的定义基本上就是对企业的了解,只有当我觉得很了解很了解一个企业的时候,我才能对企业有一个大概的“估值”,这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当然,过去对企业的了解的积累也是非常有用的,这就是有时候好的投资的决策看起来并没有花很多时间来决定,实际上却是很多年了解的积累的结果。比如,巴菲特决定投高盛可能只花了20分钟,但那其实是他50年理解的积累。我当年“敢”重仓网易也不是看起来那么容易的。我错失苹果也同样是因为积累不够,找不到很了解的感觉。总而言之,“估值”是需要“功夫”的。
11)自己现在“估值”时总是在试图搞明白自己付出什么“价”才能5年10 年都不操心,或者说拥有的股权在5年10 年以及未来带来的实际回报值不值我付出的价钱。这里最大的不同是,我不考虑市场因素,或者说,不管市场目前愿意给什么价
· 网页链接
· 雪球特别版——段永平投资问答录(投资逻辑篇)
谢谢分享,超值
想将大道的雪球帖子完整读一遍,但有点费眼睛,除了这个400多页的材料之外,不知道还有没有更完整的可以下载打印阅读?
【段永平】投资笔记,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