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很对,说的很透彻,入木三分,所见略同。
(信息来源于天天基金网)
那问题就来了:那基金经理为什么还要不停变换持仓呢?当然一种解读是希望通过一定的操作来增加收益,虽然事实上的效果未必。但反过来我们可以考虑一下,如果一个基金经理的持仓配比是基本不变的,那么谁还会去买他的基金呢?老梅的持仓就是以贵州茅台和洋河股份为主,而且其它持仓(五粮液、海康威视、海天味业、今世缘、海螺水泥)的操作幅度都比较小、买卖不超过总仓位的3%。
那么如果将老梅的持仓当作是一个基金的话,还会有多少投资者愿意付每年1%~2%的管理费来购买老梅的基金?这就是为什么以老梅现在的操作风格是不适合做基金经理的。当然雪球上还有一些比老梅更勇敢的投资者常年单吊一只股。即使他们的收益率可能非常优秀,但是他们不太适合做基金经理,或者不太可能做基金经理。这也是为什么有一些雪球的大V在用自己的钱投资的时候可以长线持有,并且持仓非常集中,换手率也不高。但是一旦开了私募,收益率就立刻下降。因为他们也知道,如果他们继续按原有的风格进行投资的话,投资人可以直接购买那几只少数的优质股票即可,而不需要支付投资提成。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基金的持仓是不是又有过度分散的可能性?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一个典型的公募基金经理的持仓一般配有40只以上的股票,多的甚至过百。对于一只持仓过百只股票的基金,我们是否还能非常明确地知道,它的收益率一定会超过中证100或沪深300的指数基金?即使是只有40只股票,基金经理对于这个40只股票的信心一定是完全相等的吗?大概率不会。如果一个基金经理对于40只股票中的10只股票是有深入的研究且比较有信心,那么他的仓位大概率就会相对集中在这10只股票当中,而另外30只就是打酱油的。因为那30只打酱油的股票,它们的仓位比较小,涨了对盈利的贡献也比较小,跌了也不会造成大的亏损。而且这30只打酱油的股票,就会非常容易成为日常买进买出的操作对象。从长期来看这样的操作对收益的贡献不大,但是反而会产生一定的交易费用。如果投资者私下和基金经理有深入的交流的话,他们会发现,其实如果基金经理仅仅持有他们原先重仓的10只股票,然后在这个10只股票当中再按性价比进行一定的仓位配置的话,大概率能形成一个更理想的投资组合。但是因为某些监管的要求和基金公司内部管理的要求,基金的持仓的股票个数必须达到一个具体的数字,而且每一只股票的持仓的仓位也会有一个比例上限。这就是为什么基金的持仓是在无限种持仓组合的可能性中的一个非常小的子集。这样就造成了基金的持仓大概率不是一个全局最优的结果。
基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一个平仓线的硬性约束。也就是如果净值回撤到一定幅度基金必须卖出手上的股票,来确保净值不跌破一个数值。那么这个和一些散户在大跌的时候产生恐惧而卖出手上的股票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而我们所熟知的一些资深的价值投资者,他们都有在手上股票大跌的时候靠着对企业的理解和对市场波动的认知而忍受短期的浮亏的经历。即使深刻的认知告诉某个基金经理在大跌的时候不一定应该卖出股票,但是因为平仓线的存在,他/她还是必须操作。而且即使没有到平仓线,但是因为有大量的基金赎回,基金经理还是要被迫卖出股票。这也是为什么基金经理如果想做一个纯粹的价值投资者是比较难的。而在硬币的另一面,投资人在市场的高位会被市场的热情冲昏头脑而倾向于追加资金。基金经理在这个时候拿着新投入的资金,又被迫去选择一些在高位的优质股票,或者选择一些收益率偏低而貌似安全的股票,那样的话一定会损害收益率。所以从长期来讲散户的追涨杀跌的特性也会损伤基金的收益率。
最后,谈谈基金抱团。为什么有抱团这个现象?在老梅看来,其实这是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股市版。因为大多数的优质的股权资产一定是大家公认的。那么购买优秀的资产,一定是优秀的基金管理人的首选。选择的人多了,价格就一定会上涨,这个也是资本市场的一个必然规律。在一定范围内,即使优质资产的价格比较贵,也可以通过时间换空间来等待利润的增长,从而消化高估值。但是如果购买了劣质的资产,则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比如最近暴雷的康**。同时这种现象的背后也可能有一些是心理层面的原因。有人做过统计,足球罚点球的时候,守门员大多数时候不是向左扑球,就是向右扑球。也就是说对于罚球的一方,最合理的策略应该是向中间射门。但是如果你选择向中间射门,而正好守门员一动不动就阻挡了你的射门,那么这个射门的人一定会被球迷骂傻X。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很多球员都知道这个统计数据,还是选择了向左或者向右罚球。那么,一个基金经理如果选择了小众而且大家都不看好的股票,结果这个股票大跌,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是他的能力问题。反之,如果基金经理手上拿着一堆优质的股票,大家只会感叹说:股票是好股票,只是因为市场都在跌,非战之罪。这也是为什么要求基金经理做逆向投资是非常困难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市场上一些长期表现比较优秀的基金经理有相当一部分是会长期持有一些优质股股权的。
但是说了这么多,并不是为了劝说大家不要去购买基金。有一部分的投资人还是适宜投资基金的,比如对企业的理解不够深入、又没有时间去做大量研究的投资人可以考虑买入基金。在基金的选择上,老梅认为不要简单的去看收益率,而是应该观察某位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是否和投资人契合,而且该经理是否可以做到知行合一。同时老梅认为基金的个数也不宜太多,因为每个基金都会持有一定数量的股票,如果基金个数过多,那还不如直接去买沪深300指数基金。关于市场上用相关度来选择基金的一些讨论,请参考老梅之前的帖子《浅谈以相关度选择基金》(网页链接)。
如果您认同老梅的思考,请点关注不迷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