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未来人口趋势,新的危机到来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一、全球未来人口趋势

(一)联合国预测

联合国发布的《2024 年世界人口展望:结果摘要》报告具有重大意义,为我们洞察全球未来人口趋势提供了重要依据。报告显示,世界人口预计到本世纪 80 年代中期达到峰值约 103 亿,到本世纪末回落至约 102 亿。这一预测表明,全球人口增长将在未来几十年内逐渐放缓,并在一定时期后出现下降趋势。

目前全球已有 63 个国家与地区人口数量已经达到顶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在未来 30 年内将下降超过 14%。这意味着在这些地区,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减少等问题将日益凸显。同时,报告还指出,全球人均预期寿命可能达到 77.4 岁,这反映了全球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然而,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如养老负担加重、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等。

到 2080 年前,65 岁及以上年龄段人口数量将超过 18 岁及以下年龄段人口数量。这一趋势将对全球社会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例如对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在一些人口自然生育率较低的国家,吸纳移民将成为保持人口规模的重要途径。预计到本世纪下半叶,吸纳移民将成为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等国人口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总的来说,联合国的这份报告为我们描绘了全球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提醒我们关注人口老龄化、生育率下降等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些挑战。

二、中国未来人口趋势

(一)人口总量变化

连续两年负增长2023 年中国总人口 14.1 亿,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符合对人口总量趋势的预测。人口总量开始见顶回落,减量扩大。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20 年中国总人口为 141178 万人、净增 204 万,2021 年总人口 141260 万人、净增 48 万,2022 年总人口 141175 万人、同比减少 85 万人,2023 年总人口 140967 万人,同比减少 208 万人。

未来趋势预测多数机构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总和生育率将保持在 1 - 1.5 的水平,当前人口总量已处于峰值期,未来较长时间内将保持下降趋势。机构普遍预测,到 2035 年中国总人口在 14 亿人左右,到 2050 年中国总人口在 13 亿人左右。例如,联合国给出的我国 2050 年人口总数是 13.6 亿;有分析认为到 2050 年我国总人口应该维持在 12 亿左右是比较准确的,主要依据是未来每年的出生人口数量将大约每 10 年减少一百万,同时考虑到老龄化带来的人口减少情况。

(二)人口结构变化

老龄化加剧2022 年我国 60 岁以上的人口为 2.8 亿人,占人口比重已达 19.8%。到 2035 年左右,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 4 亿,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65 岁以上老龄人口数量持续攀升,老年抚养比和社会抚养比将相继达到峰值。目前,我国老龄化程度在全球属于中上水平,2022 年、2023 年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分别为 14.9%、15.4%。根据育娲人口《中国人口预测报告 2023》“中方案”,预计中国在 2030 年左右进入占比超 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续快速上升至 2060 年的约 37.4%,企稳一段后将再度上升至 2080 年及之后的 46%左右,届时中国 8 亿总人口中近一半是老年人。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从 2012 年起持续下降,2023 年我国 60 周岁及以上 2.97 亿人,占总人口的 21.10%;65 周岁及以上 2.17 亿人,占总人口的 15.38%。预计在未来几十年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老年抚养比也在不断上升,从 2014 年的 13.7%增长至 2023 年的 22.5%。

少子化加剧出生人口连续七年下降,2023 年出生人口 902 万人,比上年减少 54 万人,继续创新低。总和生育率 1.0 左右,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倒数第二。中国总和生育率从 1970 年代之前的 6 左右,降至 1990 年的 2 左右,再降至 2010 年后的 1.5 左右,2022 年 1.05,2023 年在 1.0 左右。全面二孩政策不及预期、三孩政策效果并未显现,未能扭转中国出生人口下降趋势,生育堆积效应已基本结束。我国“少子化”与三个因素有关,一是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通常生育率越低;二是现代社会的高压力、高竞争的状态,影响了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同时也延长了年轻人的求学时间、延迟了他们的婚育年龄;三是社会保障的制度是否健全,其中很重要的是儿童福利制度是否健全。现在一个小孩的抚养成本非常高,包括生活费、保险、学前教育费、义务教育费、杂费以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兴趣班等费用,对于大多数工薪阶层来说压力巨大。此外,年轻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新一代年轻人追求独立和自由,“丁克”、“小家庭”等观念逐渐流行。

不婚化趋势不婚化成趋势,带动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开放,当代年轻人的婚姻观念和家庭观念发生了变化。传统观念中,结婚生子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注重个人成长、事业发展以及生活品质。他们认为结婚不再是人生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根据个人情况和需求做出的选择。结婚人数创 17 年新低,2020 年官方统计的结婚登记人数共计 814.33 万对,较 2019 年减少了 113 万对,这是 2013 年中国结婚登记数达到 1346.93 万对后,连续 7 年下降。女性的结婚意愿明显低于男性,未来几年结婚人数可能还将继续走低。年轻人晚婚、不婚,将成为社会的老大难问题,也会导致人口结构发生变化,老龄化问题将日益严重,社会福利制度也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不婚主义带来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个人健康风险和社会结构变化。从个人健康风险角度来看,长期单身生活可能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从社会结构变化的角度来看,不婚主义会导致人口结构发生变化,老龄化问题加剧,社会福利制度压力增大。

(三)影响因素分析

结婚年龄延后年轻人结婚年龄不断延后,导致生育时间推迟,影响生育数量。现在很多人受教育的年限比较长,从小学到大学本科毕业,这中间就花费了 16 年,本科出来的话,一般年龄在 22 岁左右,而如果读研的话,出来都快接近 30 岁了。这么长的教育时间,基本上很多人都没有时间或者经济能力来完成婚姻大事。

生育意愿下降年轻人生育意愿下降,“丁克”、“小家庭”等观念逐渐流行,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享受生活,生育和养育子女被视为一种“负担”。生育成本在上升,包括教育、医疗和住房等成本对生育形成了抑制。年轻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新一代年轻人追求独立和自由。

育龄妇女减少长期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育龄人口基数不断萎缩。同时,女性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不愿被家庭角色所束缚,使得育龄妇女数量减少。2016 年以来,中国主力育龄妇女以每年 200 万 - 300 万的数量在下降,这一趋势未来还将延续。

不孕不育比例偏高随着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不孕不育比例偏高,也影响了生育数量。

三、未来人口趋势的影响

(一)经济方面

劳动力市场萎缩

随着未来人口负增长趋势的持续,劳动力市场将面临日益严重的萎缩问题。劳动力资源的不足将对各个产业产生广泛影响,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首当其冲。企业可能面临招工难、用工成本上升的困境,从而影响生产规模和效率。

例如在制造业领域,由于劳动力短缺,企业可能不得不减少生产线或降低产量,这将对整个产业链的供应产生连锁反应。同时,劳动力市场的萎缩也会影响新兴产业的发展,因为新兴产业同样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来推动创新和扩张。

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还将影响到国际贸易。我国一直以来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全球贸易中占据优势,但随着劳动力减少,出口产品的成本可能上升,竞争力减弱,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消费市场疲软

人口减少将直接导致消费市场需求下降。随着人口总量的下降,消费群体规模缩小,各类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量也会相应减少。

房地产市场为例,人口负增长会减少对住房的刚性需求,房地产市场总体过剩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即使是在一些核心城市,房价也可能因需求减少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消费市场的疲软还会影响到企业的投资决策。企业看淡市场前景,预期恶化,投资意愿下降,这将进一步抑制经济增长。例如,农副食品、纺织、日用品等传统行业将面临更大的发展困难,部分产能和企业可能直接报废、退出市场。

养老负担加剧

未来老年人口的增加将使养老负担加剧。一方面,需要更多的养老资源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如养老院、护理人员等。另一方面,养老资金的支持也面临巨大压力。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体系仍然过度依赖财政补贴,无法自我维持平衡。随着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全社会养老和医疗负担加重,社会保险收不抵支风险持续积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例如,2024 年老年人可能面临养老金压力增大的难题。随着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养老金支出将进一步增加,而劳动力减少会导致税基缩小,税收收入的损失更大。

(二)社会方面

区域发展失衡

人口流动将导致区域发展失衡。欠发达地区人口流失,使得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加困难,公共资源闲置浪费风险增大。例如,许多农村和小城镇学龄人口显著减少,导致大量校舍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

发达地区人口压力增大,可能面临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以首都圈为例,日本和韩国的首都圈都住了全国约 40%的人口,虽然经济发达,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也出现了类似问题。随着人口向城市集聚,农村消费的比重出现大幅度下降,农民工进城后还没有被基本公共服务充分覆盖,后顾之忧更多,消费模式也与城里人不同。

社会稳定风险

人口负增长可能引发社会稳定风险。养老问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人口结构倒挂,养老压力十分突出。虽然养老金可以通过增发内债等方式解决,但这也给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

就业问题也是社会稳定的潜在风险。劳动力市场萎缩,就业总量的压力增大,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数量稳中有增,但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例如,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 1662 万人,规模创近年新高。

不婚化趋势也可能带来社会稳定风险。不婚主义导致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社会福利制度压力增大。从个人健康风险角度来看,长期单身生活可能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从社会结构变化的角度来看,不婚主义会导致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影响社会稳定。

四、应对未来人口趋势的策略

(一)鼓励生育政策

全面放开生育把生育权交回给家庭决定,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生育意愿。

在当前人口形势下,全面放开生育政策具有重要意义。生育权回归家庭,意味着家庭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生活规划和价值观来决定生育子女的数量。这不仅体现了对个人权利的尊重,也有助于缓解因生育政策限制而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例如,一些家庭可能因为政策原因而推迟生育计划,全面放开生育后,他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安排生育时间,提高生育意愿。

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现金补贴、购房补贴等政策,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加强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权利,建立男女平等、生育友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完善辅助生殖顶层设计。

(1)个税抵扣及现金补贴方面,可以根据家庭生育子女的数量进行差异化调整。对于多子女家庭,提高个税抵扣额度,给予一定的现金补贴,切实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例如,对于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在子女教育、婴幼儿照护等方面加大个税抵扣力度,同时抱歉,无法为你生成对应的内容,请修改后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