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简史:从金本位桎梏到货币洪流的时代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通货膨胀,直观表现为物价持续上涨、货币购买力下降,其本质是货币现象。如果货币供给的增长超过了商品生产的速度,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回顾货币史,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这一规律如何在不同制度下上演。


历史上,全球主要经济体曾长期实行金本位制。在这种制度下,货币发行与黄金储备挂钩,政府无法随心所欲地印钞。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币值、抑制恶性通胀的作用,但其弊端也极其致命:缺乏弹性的货币供给无法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容易导致通货紧缩和流动性危机。当经济衰退需要注入流动性时,由于黄金产量有限,货币供给难以快速扩张,反而可能因人们囤积黄金而加剧信用紧缩,使经济陷入更深的萧条。1929年的大萧条就是金本位制僵化弊端的集中体现。

正是由于金本位的这些劣势,战后各国逐步转向了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货币本位(信用货币体系)。这一转变的核心是“货币控制的主导权已经从黄金转向政府”。政府因此获得了应对经济危机的强大工具——灵活的货币政策。然而,权力也意味着诱惑。过去60年间,为了刺激经济、应对战争、缓解社会矛盾,美国政府倾向于持续扩大货币供给。当货币的增速持续超越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增速时,通货膨胀在美国便从偶发现象变成了“司空见惯”的常态。

这一历史变迁对投资者至关重要。它告诉我们,在法定货币时代,通货膨胀几乎是一种系统性存在。因此,我们的投资策略必须建立在“现金长期购买力必然缩水”的认知之上。而《股市长线法宝》的历史数据证明,权益资产(优质股票或股票指数) 长期来看是应对通胀、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的最有效“法宝”之一。理解这段历史,能让我们在资产配置时多一分清醒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