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压实+可再生” 龙蟠科技术创新破除行业“内卷”。
在当下的行业格局中,电池需求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不仅要求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快的充电速度,还需要更长的循环寿命。
打破电池性能的边界,核心的便是以材料创新驱动。为满足上述性能要求,高压实密度的正极材料正成为行业的核心发展方向。业界在高压实密度的技术追求上也从2.3g/cm³,发展到如今的2.6g/cm³。
2024年以来,下游电池厂家相继加速推出具备高能量密度的电池单品,高压实磷酸铁锂作为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利器,正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
国内电池龙头宁德时代、比亚迪也相继推出了高压实密度的旗舰单品,如宁德时代神行电池PLUS采用了颗粒级配技术,实现正极超高压实密度;比亚迪闪充刀片电池则采用了纳米级粉碎工艺,提升压实密度。
3月21日,龙蟠科技在南京举办首届“LOPAL DAY”新技术发布会,现场发布了四代高压实磷酸铁锂正极材料(S526)、一代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再生技术在内的全球前沿新技术。
作为新能源核心材料领域的创新引领者,此次发布会龙蟠科技将整体的研发和技术突破提升到面向能源和材料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包括回收的闭环战略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
龙蟠科技董事长石俊峰在以“创新破万卷”的主题演讲中表示,龙蟠科技通过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结合,以创新重塑价值,以创新开辟蓝海,龙蟠科技将有效地破除单一价格维度竞争的“内卷”,并且从单纯的材料供应商转型为绿色能源生态的构建者。
01
四代LFP正极材料——粉体压实领先突破
本次发布会的核心产品之一便是龙蟠科技带来的四代高压实磷酸铁锂正极材料(S526),该款产品以更极致的性能、更低的成本、更绿色的工艺,重新定义了锂电池材料的竞争力边界。
据了解,S526在关键性能指标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在核心性能指标——粉体压实密度上达到了2.62g/cm³,实现了行业领先的水准。这也意味着,应用龙蟠科技S526产品可以在有限空间内存储更多的电能,为终端产品提供了更持久的续航保障。
S526的创新突破在于,与前代产品采用“二次烧结”工艺有所不同,S526采用了“一次烧结”工艺。
当前,业界在制造传统高压实正极材料上多使用“二次烧结”工艺。但这种工艺代价高昂,“二次烧结”工艺要经过预烧结,再经过二次配料、二次流磨、二次喷雾、再二次烧结,使材料完全结晶,形成高纯度的磷酸铁锂橄榄石晶体。二次烧结的本质是修补式的优化,双倍的辅助工序、双倍的烧结工序带来的是产能利用率的下降、能耗上升、碳排放增加,导致材料的制造成本升高。
相比之下,“一次烧结”工艺将传统多段式烧结流程简化为单次精准控温成型,剔除了二次配料、二次研磨等等冗余的工序,大幅简化了制备过程,实现了工艺过程的极简化。相较于二次烧结工艺,S526 的生产周期缩短,产能利用率提高,能耗消耗降低,碳排放减少。
“一次烧结”工艺有效改善了龙蟠科技S526产品的制造流程、生产成本。目前,S526已在锂源高压实正极材料产线完成多轮量产验证,在大规模生产中具备了一致性和稳定性。
凭借突破性的生产工艺、超高性能及量产稳定性,S526成为推动行业向高能量密度、低成本化升级的关键里程碑,龙蟠科技表示,S526产品预计将成为2025年全新的销量与利润增长点。
02
LFP再生技术——构建“绿色通行证”
龙蟠科技在发布会上带来的另一大重磅技术则是“一代磷酸铁锂再生技术”,这一技术以“资源循环+技术颠覆+全链协同”三位一体战略,重新定义锂电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
当前,全球绿色化发展的步伐已经从目标展望走向实践落地,一方面是解决电池回收难题,构建新能源产业链的绿色闭环,另一方面则是在国际绿色壁垒上,更加依靠可再生技术打破贸易壁垒。
以欧盟《电池法规》为例,其规定新电池中再生材料占比要求提升至2027年16%、2031年26%,并对未达标企业加征10-20%关税制裁,中国锂电产业面临的是万亿级市场的准入生死战。
锂源科技提前布局的“一代磷酸铁锂再生技术”,不仅在电池回收上为新的商业模式构建提供技术支撑,也为电池企业突破贸易壁垒提供“绿色通行证”。
据了解,龙蟠科技“一代磷酸铁锂再生技术”是将废旧极片或未注液电芯经过精细拆解破碎后,通过采用短流程火法再生工艺,进行高温除杂,最后经过碳热还原得到高性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这一先进制备技术使再生产品较传统磷酸铁锂成本明显降低,能够为客户提供卓越的经济效益。
所产产品性能卓越是该技术的另一大亮点,据了解,由该技术回收生产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粉体压实密度突破2.39g/cm³,0.1C放电容量高达159.4mAh/g。
目前,此项技术已经由龙蟠科技子公司锂源科技与华为共同申请技术专利。
以上技术的发布可以看出,龙蟠科技在新能源技术迭代的道路上驰骋前进,随着全球锂电池产能向TWh时代迈进,高质量的正极材料解决方案,推动着新能源产业从技术迭代向价值重构的跨越。
在碳中和目标的全球叙事中,以龙蟠科技为代表的企业在锂电技术上的创新,将持续为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精彩
■ 12C、860Wh/kg、25000W/kg... 万向一二三重塑低压电池性能标杆
■ 工程机械电动化豁开动力电池新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