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
我想问一下,就是按照你刚才讲的那个逻辑:假如我们投资银行,大家都把钱取出来去买银行股,那银行里的钱是不是就会减少?银行的利润会不会因此受到严重影响?它的业绩增长还能体现在哪里?
董宝珍:
你说的这个逻辑上没有问题,但在当前情况下并不会发生。
目前银行的定期存款过剩。过去五年,自疫情以来,中国银行业的个人定期存款异常增加了接近 100万亿。因为存款规模过大,银行甚至不再把“拉存款”作为考核标准。
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把这多出来的、不正常的上百万亿资金,从银行端流向投资、消费、股市。
在这个过程中,银行通过代销基金、保险等业务获得中间收入。你去看最近披露的上市银行半年报,大体上所有银行的中间收入都在增长。
以工商银行为例,大量存款长期停留在定期账户里,资金退出了经济活动,只靠吃利息。这反而伤害了经济。所以现在的目标,就是让资金走出去,进入市场循环。
如果定期存款太多,对银行也是成本压力。
定期化导致息差快速下降——存款人不是短期存,而是为了孩子上学、养老等,一存就是五年。
这对银行确实是困难。你提出的逻辑没错,但现实情况是:资金走出去,恰恰也是银行和社会的共同需要。
而且,存款从传统形态转向代销产品,本质上没有减少银行收入。代销产品的手续费收入是无风险的。过去五年中间收入整体下滑,但从 2025年半年报开始已经重新上升,这也和股市回暖有关。
息差与不对称降息
投资者:
董老师,我看到现在整个银行业的净息差基本在1.3到1.5之间,不良率大概也在1.3到1.4之间。以前不是一直说银行业的利润要向实体倾斜吗?现在是不是基本上已经见底了?
如果是的话,未来我们国家的降息肯定还是趋势,整体利率都会下调。那会不会出现不对称降息,也就是说贷款降得少一点,存款降得多一点?你们团队对这个趋势怎么看?
董宝珍:
到2025年5月20号,中国银行业破天荒地出现了一次不对称降息。存款利率下调了20个基点或25个基点,而贷款利率只下调了10个基点。这个政策客观上使银行的息差出现了逆势上涨。
这种政策操作并不是偶然的,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带来系统性风险。正如你刚才提到的,不良率在1点多,息差也在1点多。有银行行长说过:我的息差都覆盖不了不良。如果连当年的新增不良都覆盖不了,银行就会“死掉”,就像吃得不够,供给不足。
如果继续用过去疫情时期的方式救实体,即单边挤压银行——直接压低贷款利率,而不干预存款利率,那实体得到的利益就是银行的全部损失,最终会导致银行支持实体的能力枯竭。银行是心脏,实体是四肢。四肢有困难时,心脏多承担一些可以,但心脏不能累垮。
所以才有了2025年5月20日的不对称降息。当时人民银行还发布了一份行政报告,明确提出要把“促进实体经济与银行的健康”有机结合。过去是单向输出,现在是双向输出。办法就是:实体继续保持低利率,同时压降存款利率。
现在我国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0.95,完全可以进一步下调到0.8、0.7、0.6甚至0.5。日本曾经搞过零利率,甚至负利率,一年期存款利息给0.5是完全可能的。这样大家就不愿意存款,而这正是社会所需要的。在这个过程中,也能改善银行的息差。
这次不对称降息在5月20号已经落地。但截至昨天银行公布经营息差时,还没有出现明显变化。不过息差已经止跌,没有继续下行。这是因为有滞后性,定期存款要等到期才能重新定价,而贷款定价调整得更快,可以是当下、季度初或者年初。存款如果是一存五年,就必须等到期才能换利率,所以反应会慢一些。
但从本质上看,这一步是必然的。过去十年,中国商业银行新增贷款两三百万亿是有的,新增两百多万亿肯定没问题。但银行的主营收入只增长了30%。为什么?就是因为息差太低,息差崩溃了。贷款增速相当于储备,只要息差上升,存量贷款的收益就会释放,收入自然就会上升。
所以,银行的基本面其实已经“否极泰来”。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虽然银行的业绩增速不会很快,但它的韧性极强,是最有韧性的长期成长股,可以延续几代人。
因此,银行的基本面健康,没有什么可担心的。谢谢你的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