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知有行这次迭代推出数据中心,虽然就多了两个数,但是一种重要逻辑落地,解决了我的一些困惑,厘清了些思路。
在研究长赢过程中,总体上的感受是:长赢体系主要是以均值回归为基础逻辑,估值体系为指导的操作体系。在低估时买入,高估时卖出,这个体系算不算价值投资,我个人一直有疑问。
按此逻辑,一只指数,只要其规则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其估值大部分时间应处在某个均值水平,出现低估,则说明价格偏低,或者价格下跌的幅度快于净利润下降的幅度,出现高估,则说明价格偏高,或者价格涨幅相对于净利润增幅更快,如果二者保持一致,价格涨跌幅度和净利润增减幅度一致,估值保持在某个水平,我们就认为是正常估值,偏离正常水平过高或过低都是情绪信号。
按照有知有行的逻辑,股票回报 ≈ 企业盈利增长 + 股息收益 + 估值变化,这个拆分同样适用于指数,有知有行认为,如果我们长期持有指数基金,能获得的回报主要是企业盈利增长,其次是股息收益,估值贡献的很少。所以企业盈利增长和股息收益的高低,会成为判断该指数长期是不是好资产的依据。
早先我以为孟岩的逻辑和E大是大致一样的,直到长赢体系卖出沪深300而有知有行在加倍定投(沪深300 | 有知有行向左,E大向右)。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我得出的结论是:
长赢体系的重心是判断指数是否低估或严重低估,而对于是否好资产的判断会相对弱化一些(不是不判断),某种意义上,只要是低估或严重低估,都有可能成为涉猎的目标,因而纳入长赢体系的目标指数也会更多一些。
而有知有行的逻辑中,更重要的是判断是不是好资产,如果是好资产,那怕短期看是有些高估,长期来看,对于一直长期上涨的指数也不是问题,因而会建议在相对合适的情况下都可以买入。
从表象上来看,长赢更多的倾向于挣情绪导致估值变化的钱,而有知有行则更偏向于价值。当然,长赢体系在从低估到高估的过程中,也可能是盈利增长且价格增长更快导致的高估情况,这相当于既吃了企业增长又吃了情绪的钱,这也是长赢体系有优势的地方,所以很多时候很难区分到底是价值还是情绪。
指数中已经包含了很多成分股,投资已经够分散了,纳入太多标的,会过于分散,有不少投资到很多过于尾部的成分股,虽然实际分的比例不多,但感觉没太大必要,比如全指类,这也是我跟投长赢诸多疑问之一。
所以,分析指数成为我的重点之一,试图在长赢基础上,寻找更适合长期持有的标的,缩减目标范围,集中火力。
这次有知有行上线数据中心,思路上不谋而合,一直是我思考的方向,只不过考察的角度不太一样。有知有行这样清晰的表达,帮助我厘清了思路,通过什么样的指标去判断好指数或者好资产或更有价值的资产,即盈利增长和股息收益的高低,是判断指数长期是不是好资产的依据。
我们买入一只指数,最想知道的是未来盈利增长如何,但这对于单个股票都是困难的,何况是一揽子股票的组合,有知有行采取退而求其次的方式,计算过去这些指数成份股盈利增长情况,得出指数的内在收益率,有人可能会质疑用历史数据来估计未来的有效性,但是,还有什么数据会更好呢?
只不过我好奇这个数据怎么计算?因为成分股会不断变化,过去5年的成分股,可能今天有一半甚至更多都被替换了,而成分股之间,不同行业,净利润增长的水平也差异巨大,延续性和可比性如何照顾?有知有行的文章说:“内在收益率是我们自创的指标,它反映了指数在很长周期里的盈利增长情况。这个增长排除了指数调整、估值波动等外在影响,反映了指数的内在增长,我们称之为内在收益率。它代表了指数历史上的资产质量,是我们选择「好资产」时应该关注的指标”。
我好奇计算规则。
对于以后的操作指导,会结合长赢和有知有行的理念,顺序会变为,希望首先找到好指数(或者排除不太理想的指数)并跟踪,然后低估时买入,这其实也是遵循彼得林奇的顺序。并且这个低估不仅仅是全市场的低估,同时也要基于指数本身是否处于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