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抱团:A股市场难以驱散的幽灵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2

资金抱团已成为A股不可忽视的现象,这种抱团行为如同“流动性的盛宴”,一旦潮水退去,便引发股价快速调整和市场波动加剧。

A股市场的发展历程,几乎就是一部机构抱团与崩塌的循环史。这一幽灵般的现象反复作祟,每一次兴起都裹挟着市场非理性狂欢,而每一次瓦解,都留下一地鸡毛和无数投资者的惨痛损失。从2007年金融地产、2013年TMT、2017年消费医药,到2020年新能源,抱团神话屡屡上演,却也屡屡破灭。如今,高股息抱团再度风靡——历史绝非简单重复,却总押着相同的韵脚。

一、血泪教训:抱团史即崩塌史

2007-2009:金融地产,狂欢与废墟

2007年10月,公募基金在金融地产板块的仓位高达48%,近乎孤注一掷。银行板块上涨174%,非银金融暴涨300%,看似势不可挡。然而金融危机一来,泡沫顷刻破裂,板块暴跌72%。“四万亿”计划虽短暂止跌,但无法挽回颓势。上证50指数从4772点跌至1771点,跌幅63%。十五年过去了,该指数仍未见昔日辉煌。

2010-2013:消费“避风港”变成“暴风眼”

消费板块一度被视为熊市避风港,茅台甚至在弱市中逆势上涨40%。但2012年“塑化剂”事件一出,虚假繁荣瞬间被戳穿。贵州茅台股价从182.48元跌至83.59元,跌幅54%。所谓“稳健赛道”,不过是又一个风险高度集中的雷区。

2013-2015:TMT泡沫,梦幻终归泡影

2013年,TMT板块配置比例从7.4%猛增至24.4%,创业板指在两年内从585点狂飙至4038点,涨幅接近7倍。然而2015股灾之后,创业板指暴跌56%,三年阴跌不止,乐视、暴风等明星股纷纷退市,只剩一堆泡沫残骸。

2017-2020:消费医药,神话再次破灭

“消费升级”叙事、外资涌入,推动消费板块配置比例从18.3%跃升至30%,中证消费指数上涨219%,估值高达53倍PE。2021年2月,泡沫再次破裂,板块暴跌44%,茅台股价腰斩,张坤、刘彦春等“顶流基金经理”跌落神坛,产品净值惨遭腰斩。

2020-2022:“核心资产”与各种“茅”的集体崩塌

2020年至2022年间,以“茅指数”为代表的“核心资产”抱团达到极致。在各路机构的共同吹捧下,各行业“茅”——从“药茅”、“械茅”到“车茅”、“水茅”——被奉为“永不陨落”的明星,仿佛买入即等于躺赢。

在“拥抱核心资产”、“怕高都是苦命人”的口号声中,相关个股估值突破历史极值,部分赛道龙头的市盈率甚至被炒至百倍以上。机构持仓高度重叠,集体躺赢的美梦看似成真。

然而,没有只涨不跌的神话。随着流动性收紧与增长预期回落,这场建立在庞大人气与信仰之上的抱团盛宴迅速崩塌。“茅指数”从高点大幅回撤,诸多明星股股价腰斩甚至膝斩,机构重仓赛道一片狼藉。那些曾被冠以“伟大”、“核心”之名的公司,最终同样难逃估值与情绪的残酷双杀。

二、制度之恶与机构之堕:为何抱团永无休止?

机构抱团非偶然,而是制度缺陷与道德风险共同豢养的“怪兽”。

(一) 畸考核:短期业绩逼人疯狂
“三个月比排名,三年定饭碗。”基金经理被逼入追逐热点的绝路。不抱团,就是输在起跑线;抱团,还可能赌赢一把。当他们纷纷挤进同一条赛道,理性投资早已被抛之脑后。

(二)排名陷阱:你不买,别人就赢了
基金排名机制塑造了“趋同交易”的怪圈:买入热门板块→业绩上升→资金涌入→继续买入。这种自我强化的循环,看似是策略,实则是囚徒困境。结果是指数虚涨、多数股票失血,市场分裂为“龙头牛市”与“小盘股熊市”。

(三)发行逻辑:自我喂养的泡沫游戏
“业绩好→申购多→继续加仓→业绩更好”→不断发新产品。这不是价值发现,而是资金堆砌的庞氏幻象。一旦增量资金中断,整个链条轰然倒塌。

(四) 利益背离:拿别人的钱,赌自己的前途
“反正不是自己的钱,抱团至少不丢工作。”这句话道破天机:机构是否真正为投资者负责?当职业经理人将自身利益置于客户利益之上,所谓“专业机构”,无非是合法赌徒。

三、高股息、光模块抱团:又一场危险游戏?

2024年以来,高股息策略被热炒一波。银行股一路涨出天际,终于在让所有人相信高股息就是投资神话的时候,停止了狂奔的脚步。在这个过程中机构一边唱多,一边疯狂加仓——终于拉出了牛市。

高股息本是稳健资产,但在集体追逐之下,估值迅速拉高,股息率被压缩,反而成为风险集聚地。一旦业绩不及预期或利率环境转变,抱团再次瓦解几乎不可避免。这两个月,银行牛也累了,知道中途歇歇,总归是个好的现象。

市场热炒,高股息策略成新宠

“中特估”行情不断发酵,成为高股息策略的重要催化剂。市场上“中特估”概念与高股息股有相当程度的重合,基建、金融、通信等板块中存在大量高股息公司。

在当前利率下行的市场环境下,银行存款和传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持续走低,银行等高股息资产稳定的现金流和相对较高的股息率,自然成为了市场追捧的对象。

2024年银行板块涨幅接近40%,2025年以来该板块涨幅也在15%以上,部分银行个股甚至走出了翻倍行情。这种表现使得高股息板块成为了资金避险和追逐收益的重要方向。

当下行情,热门板块暗流涌动

不仅高股息板块,当前市场上的热门概念股也显示出抱团特征。被称作“易中天”的新易盛中际旭创天孚通信三只热门通信小盘股,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涨幅惊人。

自2025年4月以来,新易盛涨幅约400%,中际旭创涨幅约300%,天孚通信涨幅约200%。新易盛在5月30日至今的期间最大涨幅甚至超过500%。

然而在2025年9月4日,这些热门股集体遭遇重挫,均跌超10%,截至当天10点40分左右,天孚通信新易盛中际旭创跌超12%。这表明抱团品种的调整可能随时发生。

同样,寒武纪作为人工智能芯片代表公司,从2025年7月底至8月底的短短月余时间股价上涨133.86%,市值突破6000亿元。公司也不得不公告提示风险,表示公司估值显著高于同行。

昨天看到新闻,在有人质疑机构狂买易中天的时候,一位投资新贵直接在朋友圈怼到“买你的白酒去”, 莫名奇妙的讽刺,白酒也等径几度是小甜甜, 现在牛夫人都算不上了。

2007-2009 年,大家相信金融地产不败;

2010-2013年,消费医药是心中永远的神;

2017-2020年,消费医药神话重演;

2017-2020年,核心资产、各种茅满天飞;

2024-2025年,光模块,PCB,算力显卡,都是是当下最靓的仔。

历史是否重演,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