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价格的持续降低虽然提高了接种可及性,减轻了公众经济负担,但其背后潜藏的行业、经济和社会风险不容忽视。结合当前市场动态和行业数据,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度分析其危害:
一、企业利润压缩与创新停滞
1. 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滑
疫苗价格战导致头部企业如智飞生物、沃森生物、万泰生物等营收和净利润断崖式下降。例如,智飞生物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41.98%,净利润转亏;万泰生物2024年净利润同比骤降91.49%,甚至出现季度亏损。价格战下,企业通过“降价换量”策略难以弥补整体利润损失,现金流压力剧增。
2. 研发投入缩减,技术差距拉大
疫苗研发周期长(通常10年以上)、成本高,降价导致企业利润空间缩小,直接影响研发投入。例如,沃森生物2024年研发投入同比下降23.08%,转向依赖并购而非自主创新。与此同时,国外已推出重组疫苗、mRNA疫苗等高技术产品,而国内仍以传统灭活疫苗为主,技术代差可能进一步扩大至15年以上。
二、行业恶性循环与市场失衡
1. 同质化竞争与产能过剩
国内疫苗企业扎堆生产二价HPV、流感疫苗等成熟品种,导致产能过剩。例如,二价HPV疫苗从2022年的300元/支降至2024年的27.5元/支,但批签发量却暴跌79%(万泰生物)至44%(沃森生物)。价格战成为唯一竞争手段,形成“低价—低利润—低研发”的恶性循环。
2. 进口疫苗退出,高端市场供给不足
跨国药企默沙东、赛诺菲等因价格压力撤离中国市场,导致高端疫苗供应短缺。例如,进口五联疫苗可减少接种次数(4针替代国产12针),但其断货后家长只能选择多针次方案,增加不良反应风险。此外,进口疫苗在联合疫苗、新型技术(如亚单位疫苗)领域的优势难以被国产迅速替代,加剧供需矛盾。
三、公众信任与质量隐忧
1. 价格与质量的关联性争议
部分公众因历史安全事件对国产疫苗存在信任偏差,低价可能强化“便宜无好货”的认知。尽管研究显示国产疫苗在抗体水平、安全性上与进口产品无显著差异,但消费者仍倾向于选择高价进口疫苗,甚至拒绝接种。例如,流感疫苗降价后,部分家长仍坚持选择高价亚单位疫苗或进口品牌。
2. 接种便利性与服务下降
进口疫苗退出后,部分社区出现断供问题,接种选择减少。哈尔滨、广州等地家长反映进口五联、甲肝疫苗缺货,被迫调整接种计划,影响免疫规划的连贯性。
四、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
1. 国际认证与出口能力薄弱
截至2024年,中国仅有11款疫苗通过世卫组织预认证(印度为40余款),技术标准与国际认可度低,难以参与全球竞争。例如,沃森生物虽在东南亚、非洲市场拓展,但面临万泰生物等同行的激烈争夺,且欧美市场准入困难。
2. 创新滞后与产能过剩矛盾
国内企业集中扩产传统疫苗(如二价HPV、流感疫苗),而海外已布局高剂量流感疫苗、细胞培养疫苗等创新产品。国产疫苗出口依赖低价策略,难以形成技术壁垒,长期可能沦为“低端制造”代工者。
五、政策与行业的深层矛盾
1. 集采政策加剧市场波动
政府集采进一步压低疫苗价格,例如广东省二价HPV疫苗集采价从329元降至116元,企业利润空间被政策刚性压缩。部分企业为中标被迫亏损报价(如四价流感疫苗成本17元/支,中标价低至8元/支),导致行业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受损。
2. 公共卫生目标与企业生存的平衡困境
疫苗普及需要低价支持,但过度降价可能损害行业生态。例如,2024年流感疫苗企业因降价导致销量未增反降,华兰疫苗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57.54%,金迪克亏损扩大至382.63%。
结论与建议
疫苗降价潮的长期危害远大于短期收益,需多维度应对:
- 政策层面:平衡集采控价与创新激励,避免“一刀切”降价;
- 企业层面:转向差异化研发(如mRNA、多价结合疫苗),加速出海布局;
- 公众层面:加强科普教育,消除对国产疫苗的信任误区;
- 行业层面:推动兼并重组,淘汰低效产能,提升集中度。
若不及时调整,中国疫苗行业恐陷入“低价低质”陷阱,错失全球生物技术竞争的战略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