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24年国内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与同比增速
一些公司宁可发展中短存续期产品,也要保证保费增长,另外一些公司却已经主动放弃对于保费规模的追求,一面激进,一面佛系,成为当下人身险市场两种典型发展思路的最真实写照,由于当前“佛系”险企更多,结果就是,人身险行业在2025年前2月,出现了负增长,新单保费负增长更达到两位数。
2024年,人身险行业原保险保费收入还实现了同比13.22%的高增长,缘何2025年开局,表现却如此不同?
这背后有着保险公司的战略考量。市场利率不断走低,再加上新会计准则对险企资产负债匹配提出了更高要求,单纯追求保费规模,无法做好资产负债匹配,会快速消耗公司的偿付能力,因此,在很多人看来,在保证公司现金流安全的前提下,不但不应该追求扩大保费规模,反而应该有意控制新单规模。
但更多的还是无奈:
宏观经济影响着居民收入水平,当前,人们的消费支出正变得更趋谨慎,而人身险,尤其是保费占大头的寿险,主要以储蓄型产品为主,这类非刚需产品,更类似奢侈品,对于人们的收入情况反应也更为敏感。
各个渠道都在负增长。银保渠道的负增长还在继续,新单规模保费的负增长达到了两位数;开始执行“报行合一”的经代渠道也在负增长;个险渠道虽然尚未正式开始“报行合一”,但一些公司的产品已经按照1倍Loading进行了重新的设计,代理人佣金水平下降,积极性也有所下调。
“开门红”新规,禁止大幅提前预收保费,在规范市场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开门红”节奏。
2023年、2024年持续的“炒停售”之下,市场已经被一定程度上透支,这影响了后续市场的开拓。
分红险不好卖,银行拒绝,代理人卖起来也困难。
……
整体上,面对行业性的负增长,中小公司的压力远高于大型险企。银保渠道,曾经是中小险企的“天堂”,其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只要产品费用得当,中小险企完全可以和大型险企掰一掰手腕,而如今,报行合一之后,中小险企成本劣势尽显,大型险企因为规模更大,成本更容易摊薄,其在费用上的空间相对就更大一些,再加上其在品牌、网点、服务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中小险企在银保渠道的压力倍增,想要转向个险渠道,但很多中小险企没有成熟的个险渠道。相较之下,开始有更多中小公司将注意力转向了“报行合一”之后,性价比相较以往更高的经代渠道。
03
转型路漫漫,行业仍需清虚提质
2024年的时候,似乎一切都在好转。
保费整体维持较快增长,降本增效有条不紊推进,产品结构转型成为行业共识,头部公司个人代理人渠道也实现了人力、产能的触底反弹,资产端亦在三季度迎来转机,投资收益率实现大幅提升……最后的结果就是行业净利润、净资产在2024年均得到显著改善,彼时,不少观点指出,行业转型已经走出了最艰难的时刻,已经开始恢复增长,但进入2025年,情况却似乎很快发生了变化。
当然,这种变化,如前文所分析,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也一定能逐步有所恢复,但无论如何,这些急剧变化的数据都在告诉行业一个道理:行业的深度转型,远未到结束的时候。
对于行业而言,当下以及未来的任务依然艰巨:
代理人渠道清虚提质依然是主旋律,其中清虚的空间已经急剧缩小,但“提质”依旧任重而道远;
银保渠道竞争激烈,大型险企优势明显,中小险企迫切需要差异化的渠道策略,重新打开局面,除了可探索经代渠道外,借助偿二代二期工程的“一司一策”,或许也能为险企发展争取更多时间;
负债端转型的同时,资产端的转型也将持续,持续强化资产负债匹配。
警惕国债利率上行所可能带来的新压力。近期,十年期国债利率快速上行,已经从最低点的不足1.7%,上升至如今的超过1.8%,大有企稳上扬之势。这对于资产端无疑是大利好,目前人身险公司资产端债券配置占比已经突破50%,长债利率上行,有助于提升固收类产品收益率,行业整体利差损风险也将得以进一步缓解。
但对于负债端而言,这一消息却未必受人欢迎,因为人身险产品,尤其是长期储蓄类产品,其逆周期属性很强,当长债利率下滑时,其收益率收益才会更好凸显,一旦长债利率上行,银行储蓄,银行理财等金融产品收益率上行,保险产品的优势就将相对淡化,负债端也将因此承受更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