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集团2025年9月海水提钾项目投产可行性及前景展望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1喜欢:2

东方集团10万吨级海水提钾项目计划于2025年9月投产的消息,始终伴随着市场的争议与质疑。从行业现状、企业自身条件及过往案例来看,该项目的投产可行性存在明显不确定性,前景也远非规划中那般乐观,以下从客观事实出发进行分析:

一、2025年9月投产的可行性:多重约束下的低概率事件

(一)历史延期已成常态,信任基础薄弱

该项目自规划以来,投产时间多次调整:从最初的2023年底,先后推迟至2024年四五月份、七八月份、年底,如今又延后至2025年9月。这种频繁的时间变动,反映出项目推进中存在难以解决的深层问题。参考同类企业埕口盐化的经历——2007年投产海水提钾项目后,因技术不稳定、成本高企等问题,至2023年该业务年利润仍不足120万元,可见海水提钾从规划到稳定投产的难度远超预期。东方集团多次延期的背后,很可能是技术磨合、资金短缺或工程协调等问题的持续暴露,2025年9月能否如期投产,首先面临“历史惯性”的挑战。

(二)技术与成本瓶颈尚未突破

东方集团宣称采用“沸石离子筛法”技术,吨成本可降至1200元,但这一数据缺乏大规模量产验证。埕口盐化采用类似技术雏形,多年来实际成本始终高于市场售价,其教训表明,实验室数据与工业化生产存在巨大鸿沟。海水提钾的核心难题——低浓度钾离子富集效率、高能耗、设备损耗等,在小规模试验中或许可通过特殊条件掩盖,但在10万吨级量产中必然暴露无遗。若技术瓶颈未真正突破,投产时间可能再次因“调试优化”而延后。

(三)资金与重整状态的潜在制约

尽管东方集团引入重整方注入资金,但企业仍处于债务重组阶段,资金优先用于清偿历史债务而非项目建设。项目土建进度虽称“过半”,但后续设备安装、试生产等仍需持续投入,若重整过程中出现资金挪用或债务纠纷反复,将直接影响项目收尾。此外,重整方的核心诉求是“维稳”而非“冒险”,若项目投产风险过高,不排除通过再次延期降低短期压力的可能。

综合来看,2025年9月投产更像是企业基于重整需要的“目标设定”,而非具备坚实基础的“必然结果”,可行性概率低于50%。

二、项目前景展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一)“印钞机”设想缺乏商业逻辑支撑

规划中“毛利率75%、年营收4.3亿元”的预期,建立在“吨成本1200元、售价4000元”的理想模型上,但忽视了三个关键现实:

市场定价权缺失:全球钾肥市场由加拿大、俄罗斯等陆地钾矿巨头主导,其吨成本仅800-1200元,若东方集团真量产,巨头只需小幅降价即可挤压其利润空间,75%的毛利率难以维持;

规模效应不足:10万吨产能在全球7000万吨需求中占比不足0.2%,无法摊薄固定成本,实际利润可能远低于测算;

政策依赖度高:项目收益预期包含大量政策补贴与免税优惠,若未来政策调整,成本优势将瞬间消失。

(二)行业先例预示艰难处境

埕口盐化的经历是最直接的参照:2007年投产后,因成本高、规模小,16年来海水提钾业务利润从未超过120万元,97%的利润依赖传统盐业。这表明,海水提钾在现有技术与市场格局下,更可能成为“副业”而非“支柱”。东方集团即便投产,也可能重蹈覆辙——要么因成本过高被迫减产,要么沦为“概念工具”而非盈利引擎。

(三)国际资本与财团的态度已说明问题

国际资本对海水提钾投入寥寥,本质是基于“陆地钾矿性价比更高”的理性选择;东方集团股东中的财团资本未深度参与,反映出对项目回报的谨慎。资本的嗅觉往往最敏锐,当一个项目被宣传为“印钞机”却得不到专业资本认可时,其前景已不言自明。

三、结论:谨慎看待“故事性突破”

东方集团海水提钾项目的投产计划,更多是企业在重整期的“信心展示”,其可行性受制于技术、资金与市场的多重约束;而所谓的“高利润前景”,则因忽视行业竞争格局与商业规律,沦为难以落地的“纸面蓝图”。参考埕口盐化的历程,该项目即便投产,更可能面临“产能利用率不足、利润微薄、持续依赖补贴”的困境,而非成为拯救企业的“印钞机”。市场对此需保持清醒认知,警惕将“技术探索”等同于“商业成功”的认知偏差。

全部讨论

07-19 20:35

做是有必要的, 不然等陆地钾开采完了,怎么办。 除了钾, 还产出副产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