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了!涨价去库存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来源:子木聊房,已获授权转载

来了!

近日,增发国债和2023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被正式批准。

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高达10000亿元,增发的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整体提升我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支持自然灾后重建,只是师出有名的台面话,实际上,这一万亿就是为了解决地方债务,推动地方基建投资做的超额注水。

而且,这次操作后,全国财政赤字将由38800亿元增加到48800亿元,预计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

主动调高赤字率,意味着提振经济的决心很大,拉开了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序幕。

财政政策空间彻底打开,不再拘泥于赤字率的保守态度,改为激进救市,政府愿意拉高杠杆助推经济,主动庇护企业端和居民端,创造了足够大的财富空间。

再加上2023年地方专项债的3.8万亿,提前下达部分预计2万亿 ,年底总共3万亿的洪水即将冲入市场。

大水入市相当于跳过产业-收入逻辑,凭空通过投资,创造巨额财富,也意味着钱会加速变毛。

这时候债务会被对冲,借钱越多的人反而享受更大的利好,而根据杠杆获得的效率来对比,这又是一场彻彻底底,属于上游的财富盛宴。

大水冲到市场,需要更好的工具表现杠杆,而这个工具正是楼市。目前已经到达最重要的阶段,涨价去库存

昨天,官媒证券时报在头版发布了一篇文章,《适时放开楼市价格限制》。

业内讨论很热烈,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1、当前市场恢复的基础仍不牢固,除了需求端限制政策有待进一步放松外,供给端的限制性政策也要全面放开。

2、放开房地产价格限制,让核心区域的优质地块恢复市场定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振土地市场信心。

3、优质地块地价合理上涨,或进一步带动房价出现上涨预期,市场信心也得到提振,进而促进需求释放和销售增长。

总结五个字,正是“涨价去库存”。

有没有很熟悉?

棚改货币化是涨价去库存,一线城市放开限购也是涨价去库存。这次放开地价限制,显然更直接一些,调高面粉价格,面包也就跟着贵了。

上面明白,楼市“买涨不买跌”远比股市更严重。

只有房价上涨,刚需才愿意入场,改善才能“卖一买一”继续向上置换,整个交易量才能打通,房子交易好,城市才能积累资金用于配套基建和产业升级……

这都是一条链条上的逻辑。

我记得2016-2019年那段时间,全国房价大火,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地王”频出。

一个二手房小区卖2W/平米,突然隔壁土地拍到2.5W/平米,那么这个小区价格肯定拉涨至3-4万/平以上。

至此,放开地价限制的概率已经达到了99.9%。

前几天,土地资源管理局也公开表态:

建议取消地价上限,并且取消远郊区容积率1.0的限制等等。

话里话外:

现在整体房地产形势是下行的,但不妨碍短期内核心城市、核心地段仍具备长期看涨价值,甚至需求还是被抑制的状态。

既然如此,不如彻底脱光。核心城区没必要自我限制,能卖多贵卖多贵,开发商有利润做好产品,有钱人也愿意消费。

至于远郊区,根本没必要限制1.0的容积率,这个容积率是用来干啥的?

造别墅。

郊区需求本来就弱,造就造呗,富人在核心区住得不舒服,完全可以去郊区买套别墅,享受第二生活……

所以现在的逻辑,可以理解为,通过放水,鼓励有钱人低成本上车,稳住市场基本面,然后等经济复苏,刚需收入增长,有钱了再继续撑着楼市往下走。

很多人问我怎么看?

之前我做过论证,其实打压或者刺激市场,都不对,因为市场本身有自己的运转规则

有钱人买房,那就让他买。北京房价可以涨到20万,30万,甚至50万/平米,都很合理,因为只要富人消费,钱流进市场,就可以带动中下游的就业人群的收入。

买不起怎么办,那就往外买,四环、五环、六环都可以,居住面积越大,带动的城建规模越大,反而还能拉动基建投资和产业的多点开花。

社会其实需要的是显性差距,而不是隐形差距。因为后者往往对社会财富分配结构的杀伤力要更大一些。

但永远有人想让这一切隐形,营造一种大家都很平等的社会环境,这个在五千年前就被证伪了。

现在放开限制,站在宏观角度讲,解决了两大奇葩现象的根源,同时也让市场找到自我选择的空间,是好事。

同时也在尽可能满足上游需求。

其实翻一翻最近的政策,你会发现,无论是放开地价限制,还是棚改2.0,整个房地产逻辑已经从服务、保障、满足刚需为主,转变为服务改善和高品质客户。

2006年,建设部等九部委推出雷霆手段,联合制定了大名鼎鼎的90/70政策。(新建楼盘,90平米一下的房子占比70以上)

而现在,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开发商造楼,不贴个“改善”的标签,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盖楼的。

前几天,万科郁亮也在大会上表示,房地产行业从过去简单的规模发展转换到如今的高质量发展。

郁亮业务能力抛开不谈,但对市场的观察还是很犀利的,比较爱说真话,也为市场贡献过几次精准的预判。

他隐喻,行业处于马拉松的“撞墙期”,市场会产生向上修复的力量。

“撞墙期”就是很多人在跑到30公里的时候,开始跑不动,这时候人体从消耗碳水化合物转为燃烧脂肪,这一过程在经济上称为“新旧动能转换”。

碳水就是刚需,脂肪就是改善和高净值人群,现在如何燃烧脂肪,是整个行业需要考虑的课题。

那么正对应的也是供应问题,当下房地产供应其实并没有过剩。

我前几天对一线城市做了一个数据对比,北京改善性需求占比已经达到54.0%,上海改善购房需求占62%,深圳也达到65%。

但改善房的总供应占比却都在15-20%。

供需差,高达41.5%左右。这个差距里面藏着重大的财富机遇。

而市场上一度热炒的“房产过剩论”,并不真实,因为主要城市当前的住房条件“被平均”了,城市被小镇平均了,大城市被小城市平均了。

整体而言,人们现在对于居住的需求多样化,当前针对新需求的市场供应并不充分。换句话说,市场不缺房子,但缺少服务于高净值人群的好房子。

从一系列的政策主张来看,我国的房地产已经从全面开花转化为防御式发展。

重点发展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放弃三四线城市市场;重点支持核心区和新兴战略区,放弃远郊市场;重点满足改善和高净值需求,放弃刚需市场。

这个逻辑将在未来愈演愈烈。刚刚上海已经官宣,金山非户籍人才下降购房门槛,3年社保可买一套房。意味着北上开始行动了,当然这只是开始,接下来还会有更大范围的限购放开。

对于个人来讲,如果想要资产升值,只能想办法买最“贵”的,这是最简单朴素的道理。

经过这两年全国楼市降温,基本相当于无差别检验了所有房子的真实价值和流动性。

房价是最真实的市场反应,充分的换手和供需关系充分博弈之后,得出来的结果。

你会发现贵的房子在小跌,甚至一动不动,而一些便宜的房子,一度跌穿了人们的预期。

贵的房子,很少跳涨,但每一个价格都是实打实涨起来的,卖的时候很容易给你一个惊喜。

便宜的房子,一直很便宜,或者短期内大涨而后大跌,始终是跌宕起伏的,卖的时候,很容易给你一个惊吓。

至于惊喜和惊吓,你在买房之前就已经被锁定了。

当然这个贵是相对的,某一个城市里最贵的地段,如果弹药不够,那就选择适合你的某个地段里最贵的小区,最后是某个小区里最贵的楼层和户型。

价格被高度匹配价值之后,买房就是一文价钱一文货,要么选好的,要么就不买。这些年被深套的,大多是当初贪了小便宜。

最后再多说一句。

人类的宿命就是达尔文进化论和丛林法则,二八定律将被实践在所有场景和细节,如果想在财富上有所不同,就要看20%的人在做什么?

一定要与20%为伍,而不是混在80%的人群中迷茫。因为游戏规则是20%的人制定的,他们会拼命将这个游戏玩下去。

游戏规则就是“势”。

而你要做的,要么逃离“势”,要么顺应“势”,看如何在“势”中取胜,甚至找到“势”的漏洞,也就是顺势而为。

最好不要做,“逃离不了又唉声叹气”的那部分人。

还是那句话,你改变不了环境,就要学会更好的适应环境。

提示: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规则,如果不想错过精彩文章,记得读完点个“赞”、点个“在看”,这样每次新文章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

往 期 推 荐:

买房指南:

产权50年和70年对购房者有什么影响?房屋产权可以无限续吗?

专家建议投入20万亿改善居民收入,直接发钱能刺激楼市回暖吗?

开发商降价对业主造成的损失谁承担?刚买房后就降价能要求退房吗?

一楼住户该不该缴电梯费?电梯房买一楼很亏吗?

法拍房有租约怎么办?法拍房可能有哪些特殊情况?

楼市解读:

楼市重磅!这座一线城市官宣:实行公积金“认房不认贷”!

9月70城房价出炉!15城新房价格环比上涨,这一城涨幅0.5%领跑!

首付款比例下调至20%!这类家庭公积金贷款额度额外上浮20万元!这一城发布新规!

又一城全域不再执行商品住房限购!

30%降至25%!这一省调整首套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

最新!2023年9月十大城市二手房房价地图

点赞”是喜欢,“在看分享”是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