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2喜欢:0
回复@刘成岗: 补充一点,对于第一个瓶颈点,网约车平台通过司机评分提高了老司机的迁移成本,锁定了优质的供给,强化了对乘客的吸引力;外卖平台商家供给端多平台运营,平台间差异化小,对用户的切换成本低。对于第二瓶颈点,打车用户对体验更敏感,3分钟打到车明显优于10分钟打到车;外卖用户,30分钟送达与40分钟送达用户体验差异不大//@刘成岗:回复@不明真相的群众:打车业务参与方:用户、司机(带车)、平台。
外卖业务参与方:用户、外卖小哥、餐厅、平台。
从用户体验来看,打车业务体验的第一个瓶颈是车况,对应的是外卖业务里餐厅菜的好坏,打车业务的第二个瓶颈是等车时间,对应外卖业务里送餐时间。
你说的这个所谓的【会吸引更多的司机加入这个网络,导致乘客打到车的难度反而下降】,在外卖小哥上同样在发生着(要不然阿里单量短时间提升那么多是怎么做到的)。
【司机多与乘客多,会互相强化】,外卖小哥多,点餐的多,也会互相强化。
这些都是外卖业务有网络效应的明显特征,其实和打车业务展现出来的特征是一模一样的,只是网络效应的强度有差异而已。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引用:
2025-08-30 17:47
网约车有网络效应,外卖没有。你们说这是为啥?答对有奖。

全部讨论

09-02 02:44

那段时间也买了点滴滴,打车时候经常问司机为什么不去另外一个平台接单,同时也体验了不少高德打车。外卖和打车的供给还是有区别,外卖对于商家的接谁的单基本没有控制力。但是滴滴对于司机是有的。就是因为有一个司机等级体系,评价高的司机是没办法同时接多个平台的,一个司机的服务能力有独占性,他接另外一个平台就要拒滴滴的派单然后会影响等级影响服务时长补贴,经济上不划算。而在外卖上这些平台都没有能力发展独家餐馆,拓展外卖员的难度也低于拓展司机。所以用高德时候的感受就是确实便宜,但是司机和车况跟滴滴上的有差距,滴滴为了应对价格敏感的用户也推出了补贴力度大的花小猪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