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雄:逼你读点书,明白点世界(一)

发布于: Android转发:2回复:7喜欢:3

网页链接

全部讨论

2017-03-06 14:01

继续。

2017-03-06 14:00

逼你读点书,明白点世界(二)
张志雄

下面说说这个走读系列吧。到了2010年的时候,我也看明白了,不管是杂志,还是我们的书,在这样一个大的形势下不会太好,但还要坚持下去。当初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这么多人怎么办,总得做点事。所以我没有选择和出版社合作,而是自己开始独立运营。

当初做的时候,我是想一年做个一两本,这样也比较从容,也做得起,训练训练嘛。但是,因为我的性格和各方面的原因,从2015年开始,出书的速度明显加快了。我也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做的事业,《走,意大利看画去》一下子出了五本。

这个星期六,我就要离开中国到意大利去。这次去,我估计至少能积累三本的内容,总共就是八本。下面是去年夏天的中欧之行,德国、匈牙利、捷克和奥地利,又是五本的内容,我们现在在加紧编辑和出版,估计今年上半年就会出来。

如果按照这个速度,今年估计最起码出八到十本。这样的出法,当然不是简单的、好玩的做法,怎么说呢,得有个出口对不对?我觉得完全自己出版也不是办法,因此我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合作,他们本来要出三本书,《走读圣经》、《思想英国》、《京都味道》。

但是《走读圣经》没通过,这和大形势有关系,就不多提了,但他们说还在努力。还有两本书,本来计划去年十月份出版的,现在说今年春节出版,他们非常精益求精,我也不催他们。

但我估计自己仍然需要先出版一段时间,这也有好处,能够比较忠实地把自己的思想、想法,通过图片,通过各方面反映出来。前几本书,像《来去美国》和《思想英国》,没多少图片。现在完全是图文并茂,而且图片占了很重要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自己摸索出这条经验,图片非常重要。大量的图片,大量的资料,有很多图片在中国是第一次出现的。

后来发生的很多事情都不是当初可以预料到的,而是经历过以后,感受一层比一层深。我在前几年写过关于走读的一些想法,现在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初的想法。接着我来简单地谈一下。

首先,我自信,你们认真看过这样的书以后,如果照着去深度游的话,是比较适合的,它很适合国人的。这样一本书,哪怕是五本,才两百多块钱,太便宜了。别的不说,只说我列了多少参考书目,看了多少书?如果你花精力去做这个路线图,做攻略的话。你想想,那要花多大的代价?

我每出去一次,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做攻略,我现在已经在准备今年夏天的旅行计划,框架基本上做出来了。我二月份回来后马上预订宾馆,因为很多宾馆旅馆夏天是很热门的,冬天也是这样,好地方都是很热门的。飞机票也全部订好了。

在接下来的三四个月里也不太平,要花很多的时间细化深化,从某种程度上讲,要对这个旅程的很多细节了如指掌。其实我有时候也觉得无趣,我已经把很多东西都研究得很透,好像已经去过了。当然这是一种形容,到时候,你还是会看到很多很有意思的东西的。

我一直在做最后的攻略,一遍,两遍,三遍,四遍……要摘抄很多笔记,关注很多细节。作为一个项目,我以前从来没这么认真过,比如我这个星期六要去意大利西西里岛,但就在这一周,我还在做最后的一些细节性的东西,比如火车时刻表,注意所有的小细节。

我举个例子,圣诞节的时候,有个朋友把我的攻略拿去了,是我还没做完的。他先走了,回来跟我一讲,说错过了庞贝,错过了什么什么。这个朋友也很厉害,他曾经在法国待过十年,像流浪汉一样,很不容易的,应该对欧洲很熟悉,经验很丰富,但几个很细节的地方没做到位。为什么没做到位,因为我的攻略还没最后完成,我最后会写上最关键的一些小细节。他就是缺了这些小细节,效果就大打折扣。

所以大家不要觉得这些细节不重要,这决定了你此次旅游的质量和成败。对我来说,尤其重要,因为我要写书,写书是不能任意抄资料的,一定要亲眼看过见过这些东西。书的质量完全取决于我的功课做得怎么样,我看到了什么,当然有些东西我可以根据资料去写,但你必须亲眼看到,必须拍下照片。

从这种角度来说,要花相当大的精力,事后是没法补的。你如果到上海兜一圈,或者说到苏州调研一家上市公司,今天去了,我搞不清楚,可以再去一次。到意大利,再去一次的话,是到另外一个城市,另外一个地方,你必须在去之前把这些东西全部搞清楚。写作中的不断思考也帮助了我,让我知道有哪些东西搞不清楚。所以我会越来越有经验,知道在去之前怎么做好攻略。

攻略做完后,去了,但整个过程远没完成,最重要的环节是回来后,如果我不写走读的话,也就过去了,当然可以跟大家随便吹一吹。可是,如果不是写走读的话,对很多东西,对很多细节、理解和真知灼见,肯定是没有的。

我回来以后不但要把去之前看过的书看一遍,还要查找更多的资料。由于大量的是外文资料,所以我聘请两个专职翻译来帮助我翻译大量的文献资料。由于这涉及到许多专业知识,所以要花很多功夫的。根据这些资料,再把我去过的地方梳理一遍,我会发现,经常会有理解错误的地方。

这也很正常,不要说在外国,即使你在中国,在你的家乡,你能了解多少?坦率地说,对上海很多东西我也不清楚。而通过这种大量的资料,我搞清楚了很多很多知识点。有时就像侦探小说那样抽丝剥茧,有时则是恍然大悟。

说说是很容易的,写作就不一样。如果你要真的好好写作,大家都知道写作是逼迫你整理思路和解释疑惑。这是个很重大的工程,我会越写越多,不能自拔,其实我得到了很大的益处,后面这项工作,让我再一次重新学习。大家会觉得我很迂腐,其实就是要这样下功夫。

我以前说过,出去玩有两种,一种是看自然景观。这类游玩知识点是不多的,比如像美国的黄石公园,它的地貌、动物,蛮有意思的,可以研究研究,但仅此而已。自然风光,像滑雪之类,实际上是不需要很多的人文背景的,很多朋友都比较喜欢这种游玩。

但他们一旦到了人文景观点,尤其是欧洲这种地方,就完全没了方向。不少朋友是在国外混过的,混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但我发现他们茫然没有方向。我曾经说过,这些朋友在美国当地也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我觉得太遗憾了。至少你得了解人文背景,对不对?这是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受过的训练,也是我的启蒙训练。

你要知道自己去干什么,他们去,当然是去寻求物质生活的。其实物质生活是差不多的,你那里有蓝天白云,咱们多了污染的问题和水的问题,当然,还有法治环境和政治环境。除此之外,吃喝不都是一样的嘛,你还不一定习惯呢,中国菜更好,中国胃嘛,这是逃不了的。

那你去干什么呢?只能讲讲故事,感觉比别人好,一旦比财富,中国这段时间正好也是暴富的阶段,那些人就会很失落嘛。我觉得,现在中国当然不确定,如果中国未来拨乱反正了呢,也差不多,对吧?那去干什么?就是要了解,要了解当地的人文、生活环境各方面。

我没搞懂你去干什么?人家有很多很精彩的东西,美国的纽约、波士顿啊,英国的伦敦啊,法国的巴黎啊,奥地利的维也纳啊,德国的柏林啊……这些大城市当然有文明的精粹嘛,他们最精彩的就是这些地方,对不对?否则你去干什么呢。

发呆,我是说,有很多地方可以发呆,太阳底下也可以,到处都可以。国内国外,现在有很多自然环境是很相似的,你到一个城市不是为了去喂喂鸽子吧,去shopping,买买东西,这我相信。(未完待续)

2017-03-04 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