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厂商虽然拼命追赶,却始终卡在门口。
为什么同样是存储芯片,命运却天差地别?
存储 = AI的能量仓库。大模型训练需要巨量数据吞吐,存储速度/容量直接决定效率。
行业规模:2024年全球存储市场超1500亿美元,其中 DRAM、NAND 占据90%以上。
变化:过去消费电子是主力需求(手机、PC),如今 AI服务器、自动驾驶、边缘计算成最大增量。
👉 存储正经历“周期品 → 战略品”的历史拐点。
三星 & 海力士:几乎垄断HBM(高带宽存储),直接捆绑英伟达GPU,是AI存储的门票。
美光:次一级玩家,但在HBM3E上有突破,积极抢位。
长江存储:专注NAND,技术追赶快,但AI核心环节(HBM、DRAM)几乎缺席。
兆易创新 & 北京君正:更偏NOR Flash、控制器,传统细分市场强,但AI权重大幅不足。
👉 结论:谁进入了AI核心环节(HBM/高端DRAM),谁就有资格吃肉;缺席的,只能喝汤。
三星 & 海力士:直接绑定英伟达、AMD、微软、谷歌,客户需求刚性+爆炸。
美光:美国体系加持,进入Meta、OpenAI供应链。
长江存储:更多是国内手机厂商、PC代工,受限于地缘与生态。
兆易创新:下游客户集中在IoT、消费电子,受AI浪潮带动有限。
👉 结论:客户结构决定确定性。核心客户=AI头部厂;非核心客户=周期波动。
三星/海力士:HBM技术代差领先,2025年量产HBM4,直接对接英伟达新架构。
美光:技术略弱,但靠产能和价格进入AI供应链。
长江存储:在NAND(长江Xtacking架构)有创新,但无法替代AI核心存储。
兆易创新:嵌入式存储、微控制器强,但与AI算力存储脱节。
👉 抽象逻辑:AI的红利只奖励“卡住咽喉”的存储,不奖励“边缘拼命”的厂商。
三星/海力士:市值飙升,资本追捧,资金看的是“独占性”。
美光:估值修复,靠美国AI产业链背书。
A股存储厂商:
兆易创新:被称“中国存储第一股”,但市值多靠题材,波动剧烈。
长江存储(未上市):融资频繁,但因AI缺席,市场话题度有限。
北京君正、紫光国微:资本认可度有,但更多是“国产替代”逻辑。
👉 结论:资本只会扎堆“稀缺环节”,不会给“边缘补位”太高溢价。
赢家:三星、海力士、美光,凭借HBM绑定AI核心客户,吃尽红利。
陪跑者:长江存储、兆易创新、北京君正,虽有技术突破,但缺席AI算力核心。
核心差异一句话总结:
👉 在AI存储链,只有站在“GPU身边”的厂商,才能成为资本宠儿;离得远的,只能讲国产替代故事。
方向决定天花板:AI存储红利不奖励所有存储厂商,而是只奖励“HBM核心环节”。
客户决定估值:有没有进入英伟达/微软/谷歌供应链,是生死分水岭。
国产替代的困境:即使工艺追赶,生态壁垒和专利封锁让AI存储仍高度依赖海外。
未来,国内存储厂商如果不能快速切入 HBM、AI专用DRAM,就会在这场产业洗牌里长期“陪跑”。
$英伟达(NVDA)$ $寒武纪-U(SH688256)$ $兆易创新(SH603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