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在商业模式上的区别,我在2019年的时候就讲过,一个是直营店,一个是加盟店。这种商业模式对比下的还有老凤祥和周大生、周黑鸭和绝味食品。
1、直营模式
也就是牧原股份的2000万头猪,都是自建牧场,自己买饲料,自己买疫苗,自己发工资请工人来养殖
2、加盟模式
也就是温氏股份的1000万头猪,都是交给合作农户(猪仔),然后帮助农户配置饲料疫苗养殖技术,等猪仔变成可以出栏的大猪,温氏股份再集中回购
两种模式下哪一种更好呢?
在猪价下跌的阶段,牧原股份的损失更大,因为什么钱都是自己出结果猪价还下跌;但是猪肉价格上涨的时候,牧原股份扩充产能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所以,2018年还只能出栏1000万头猪的牧原股份在2020年直接就产能翻倍到2000万头猪,区别就在这里了。
二、新希望和海大集团
养猪产业链里另外一个重要的分支就是“猪饲料”,因为猪场建设以后,大部分养猪成本就在这里了。
所以,新希望和海大集团也在“猪肉概念”里绝对不是因为它养猪,就像双汇发展一样,它也只是负责把猪变成猪肉,然后把猪肉变成火腿肠一样。
那么,新希望和海大集团具体养猪业务占比多少呢?我们看看它们近两年半年报和年报
我标记最重要的几个数据,这里有两个信息
1、 2018年上半年的时候,新希望还是国内饲料龙头,它231亿的收入远超海大集团168个亿收入,超出有63亿;而当年年底,新希望就从第一变成了第二,落后海大集团猪饲料的销售收入10亿,也就是2018年下半年,海大集团发力猪饲料。
那么,新希望为什么不在猪周期往上走,猪饲料需求增加的前提下加大产能呢?
答案就在2019年下半年的数据里——新希望养猪产业收入大增到78亿,远超18年年底的32亿。
而养猪这个事情,恰恰有一个平均时间周期——8个月。所以很明显2018年年底,新希望主动降低了猪饲料的投入,而是把钱砸到了养猪的事业中。
我们再看看整个2020年新希望的资本运作情况
按照券商来到的数据看有以下三个重要信息:
1、新希望四季度有望出栏360万头猪,这就占据了全年45%的产能,利润有机会超预期
2、因为2020年加大建设,新希望有机会2021年完成2500万头的出栏结果
要知道牧原股份刚刚公布不久的年报也是出栏1811万头而已啊,我经常说成2000万头的产能就是这个逻辑。
养猪的成本技术不是特别难,所以猪肉价格非常影响利润。那么,我们简单计算今年牧原股份1811万头猪换了270亿的利润,那么明年新希望这个账怎么计算呢?
所以,首先其实我比较质疑这个出栏量,但是我也没办法去新希望的养猪场里一个个猪栏的数。所以,我在这类打个折扣——1500万头,我就计算这个数字。
假设猪肉价格不变,那么按照合理测算,明年利润也在150亿上下。
总结
说完了新希望在2020年疯狂扩张产能这个事情,我们也看到了券商乐观的计算。
我们也从技术角度来讨论一下,交易模型的性价比问题。
首先,从调整幅度看,很明显9月2日高点42.20元以来,股价腰斩最低跌到了20.50元。我们如果再看看猪肉价格波动就很清楚知道原因——猪肉价格下跌了。
猪价最低是11月份,但是1月份因为春节原因已经回升到前高附近。很明显猪肉股票并没有跟随,主要原因还是担心2021年全年的价格变化。
这时候就有必要提及“以量换价”的逻辑,也就是说未来猪肉价格只要下跌程度不至于太大,那么随着新希望肥猪的逐步出栏,那么这个利润的增长也是非常可观的。
因为从养猪产能扩张看,牧原股份确实踩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时间——2019年大幅度扩产。而新希望大概慢了整整一年时间,毕竟不是本业养猪,而是本身做猪饲料生意懂养猪这个事情中途加入。
综合来说,虽然面临了唯一不确定的猪肉价格如何波动的变化。但是交易的机会上也掌握了两个主动:
1、产能的绝对增加带来的肥猪出栏
2、本身就是饲料行业出身,所以养殖成本上具备同行优势
3、股价波动上经历了腰斩以后,21-22这个位置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价格支撑
未来的小机会或者大机会,取决于两个事情的落地,第一个是年报的公布,这里会提供更多的线索。比如四季度出栏情况,如果超预期的话,那么市场对于2021就会相对乐观。这也是后期重要的情绪催化剂,从近期各家养猪公司公布的业绩情况看,超预期是大概率。
有人可能觉得疑惑了,为什么你不讲讲正邦科技呢?毕竟它才是2020年的第三名。
这一点我也有考虑,而且券商对正邦科技的未来产能预期是2000万(2021)和3000万(2022)而且正邦科技估值更低,目前只有6倍,牧原股份只有12倍估值,新希望却高达15倍,
这主要是我考虑到新希望猪饲料+养猪这一产业链优势比较稳定的情况了。
@今日话题 #基金什么情况该赎回# #被爆锤的一天你还好吗# $京东方A(SZ000725)$ $歌尔股份(SZ002241)$ $牧原股份(SZ00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