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投资旅程先是研究个股基本面价值投资,然后发现太难,有成功有失败感觉太不稳了。就进军了资产配置指数投资,但方向侧重主动基金或行业基金。
这几年量化很火,研究后才发现:
自己以前的阅读学习各类书籍(有神奇公式);
以及我妈以前上了微淼课堂,学了白马股组合和便宜股组合,还有估值定投(但她最后还是到处追高,最近买了海南机场
);
包括现在很多大v说了一些“独家秘方”(例如某股息大v的股息率四进三出法则,某大v独创的市赚率,恰好他上了今日话题);
也包括smartbeta(例如近几年非常火的红利低波)…………
其实都在干的都是量化,它们只是里面茫茫多策略的其中之一,我们只是辛辛苦苦发现了一个,就奉若至宝,仿佛发现了财富秘籍,然后还有一群人跟帖学习……![]()
其实量化就是不停的挖掘各类因子,然后不断的深入研究,回溯它的历史表现,挖掘它能获得超额阿尔法的原理,然后和其他相关性低的因子进行组合搭建,形成策略,回溯策略发现比两个单因子表现都好。
例如红利低波,就是先挖掘红利因子和低波因子,然后让它们组合形成一个策略;
再例如所谓的价值投资,价值投资的重点:看重基本面+分散投资,其实就是质量因子,一句话的事。像300质量,500质量,红利质量,MSCI质量…………
而所谓的好价格买好资产,其实就是价值因子+质量因子,例如之前比较火的pb-roe策略。pb因子对应好价格,roe因子对应好资产。
就算是这样,也有失效的时候——拥挤就会失效,所有策略皆是如此,用这策略的人越多,超额的阿尔法就会减少甚至消失,比如大家都买红利低波,那么红利因子和低波因子带来的超额收益就会失效。
研究仍然在继续,我只是一个初步了解量化、初步了解因子的普通人。准备先看《要素投资完全指南》,据说它把各类要素(因子)说的很透,后面打算更新一些读后感,再把链接贴在这帖子里面。
《要素投资完全指南》读后感
网页链接{《因子投资 方法与实践》}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