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截至2025年3月8日)
一、行业概况与市场现状
定义与产品特性
电助力自行车(E-Bike)以脚踏驱动为主、电机辅助动力为辅,兼具运动与通勤属性,符合新国标对最高车速(≤25km/h)、电池电压(≤48V)等要求。相较于传统电动自行车,其操控更自然(脚踏板控速)、安全性更高,同时满足用户短途出行与轻度运动需求。
发展历程与渗透率
国内电助力自行车市场自2015年起逐步启动,早期由轻客、小米等品牌试水,2017年后共享出行(如摩拜助力E-Bike、哈啰出行)推动初步普及。2024年,中国电助力自行车出口量达2054万辆(含电动自行车),占全球市场份额60%以上,但国内渗透率仍较低,主要受替代品(电动自行车、新能源汽车)竞争及用户认知不足制约。
市场规模与增长潜力
销量与出口:2024年上半年,国内电助力自行车销量约3008万辆,同比增长26.1%;出口成为主力,2024年全年出口量预计突破2500万辆。
内需潜力:约40%的居民日常偏好两轮出行,上海、南京等城市年骑行人次超1亿,中高端消费需求增长显著。预计2030年国内市场规模将达1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约20%-30%。
二、市场驱动因素
政策支持与绿色转型
国家层面:纳入“双碳”目标及绿色出行政策框架,2024年推出3000亿元设备更新补贴,鼓励以旧换新(最高补贴2000元/辆),加速淘汰超标车辆。
地方实践:上海、北京等城市建设专用骑行道,发放“绿色出行补贴”;郑州、盐城等地通过消费券、考证补贴等方式降低购车成本。
消费升级与骑行文化兴起
用户画像:年轻用户(25-40岁)占比超60%,注重产品智能化、社交属性及骑行体验。小红书等平台推动露营、短途出游场景热度,电助力自行车成为“运动+社交”新载体。
技术迭代:锂电池渗透率提升(2024年上半年占市场规模67%),续航突破100公里;智能化功能(GPS导航、APP互联)成为高端产品标配。
产业链优势与跨界融合
供应链成熟:长三角、珠三角聚集车架、电机、电池等全产业链企业,国产中置电机(如安乃达M5000)性能对标国际品牌,成本优势显著。
跨界合作:比亚迪与台铃合作研发“车电同寿”电池;大疆推出电助力系统,整合无人机动力技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如宁德时代)加速技术外溢。
三、竞争格局与细分市场
品牌竞争与集中度
头部企业:雅迪、爱玛、新日等传统电动自行车品牌加速布局,九号、小牛等智能出行品牌抢占高端市场;海外品牌(如Specialized)引进缓慢,国产替代空间大。
新兴势力:迅路创新(货运自行车)、大舆科技(太阳能三轮车)等“迷你独角兽”深耕垂直细分市场,获资本青睐。
细分市场机会
货运领域:欧洲市场增长迅速,国内尚处空白,半封闭式三轮/四轮车型(载重达200kg)满足家庭采购、共享物流需求。
共享出行:哈啰、美团等平台投放电助力车型,优化“最后一公里”体验,2024年累计骑行超5.8亿公里。
四、行业挑战与风险
替代品竞争激烈
电动自行车凭借价格优势(低端车型与电助力车价格重叠)、全天候适用性及更高载重能力,占据主要市场份额;新能源汽车短途出行替代效应增强。
行业定位与标准模糊
现行法规将电助力车归类为“电动自行车”,导致上牌、充电、3C认证等环节存在合规隐患;统计口径混乱,影响投资与政策制定。
外贸依赖与市场波动
2023年久祺股份等出口企业营收下滑29.4%,受汇率、关税、库存积压影响显著;跨境电商(亚马逊、速卖通)成为转型重点。
五、未来趋势与建议
技术革新方向
电池与能源:钠电池、柔性太阳能面板应用,减少充电频次;快充技术(12分钟充至80%)提升用户体验。
智能化升级:车联网安全系统、AI骑行助手深化人车交互。
政策与市场策略
法规完善:建议出台独立行业标准,明确分类管理;加强数据统计与消费者教育。
渠道优化:线上(电商、直播带货)与线下(体验店、骑行社群)融合,提升品牌认知。
全球化与本地化
出海战略:规避欧盟关税壁垒;东南亚、非洲市场潜力待挖掘。
本地化服务:建立海外售后网络,适配区域需求(如免充气轮胎、高载重设计)。
结语
中国电助力自行车行业正处于从出口驱动向内需拉动转型的关键期,政策红利、技术创新与消费升级将共同推动市场扩容。企业需聚焦细分场景、强化技术壁垒,同时协同政策端解决行业定位与标准难题,以实现可持续增长。
数据来源:中研网、三个皮匠报告、观研天下、搜狐汽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