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冲击下重视红利资产长期配置价值|港股国央企如何看?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恒生央企ETF(SH513170)$

在4月2日至8月31日的上一轮关税冲击期间,恒生中国央企指数收益率达12.14%,显著超越恒生指数的8.06%和恒生科技的4.94%。面对新一轮关税升级,这一资产类别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配置机遇。(数据来源:iFinD,指数历史表现不预示未来)

市场冲击下的韧性表现:红利资产的防御价值凸显

在全球化逆流和贸易摩擦升级的背景下,港股央国企红利资产展现出独特的防御价值。对比近两年各类资产的表现,红利指数在波动环境中的长期走势优势明显。

截至2025年10月14日,近两年以来恒生高股息率指数收益率达43.88%,虽然略低于恒生科技,但重要的是,当市场面临冲击时,红利资产的回撤控制能力显著更强。

特别是在4月2日至8月31日这段市场经历冲击并逐渐回暖的时期,恒生高股息率指数收益率高达12.14%,远超其他主要指数。这一数据充分证明,在市场不确定性增加时,资金更倾向于涌入盈利稳定、股息率高的防御型资产。

关税冲击下的差异化表现:为何红利资产更具韧性?

面对美国加征100%关税的冲击,不同资产类别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9月1日至10月2日,市场情绪短暂回暖,热点集中在科技AI算力方面,恒生科技指数收益率达17.77%,而同期红利指数出现小幅回调。

然而,这种差异化表现恰恰揭示了红利资产的本质特征:在风险偏好上升时,其弹性可能不如科技股;但在外部冲击来临时,其稳定性优势无可替代。

央企红利资产具有天然的“逆周期”调节功能。这些企业多集中在能源、金融、公用事业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领域,业务需求相对刚性,受外部关税冲击的影响较小。加之其背后有国家信用的隐性担保,在极端市场环境下更显稳健本色。

交易拥挤度低,配置正当时

尽管红利资产具备明显优势,但其交易拥挤度却相对较低,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低位。以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与港股大盘换手率比值来衡量交易拥挤度,2025年8月至9月期间,交易拥挤度相对平缓。

股息率优势:超越债券的绝对吸引力

在全球低利率环境下,港股央国企红利资产的股息率展现出绝对吸引力。截至2025年10月10日,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最近12个月股息率为6.07%,恒生中国央企指数股息率为5.48%。

这一收益率水平相较同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领先超过4个百分点,创造了历史罕见的股息债息差。对于追求稳定现金流的机构投资者而言,这一差异意味着红利资产提供了远超债券的收益水平。近两年来,债券利率持续下行,红利资产的相对吸引力不断提升。通过统计3年期AAA中债城投债收益率相对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差值,当前处在2020年以来的42.6%分位,较2023年有明显下降。(数据来源:招商证券研究所等公开资料整理)

如何把握红利资产机遇?

对于投资者而言,当前布局港股央国企红利资产可采取以下策略:重点关注低估值、高股息率的龙头央企。这些企业不仅盈利稳定,而且分红政策可持续性强,能够为投资者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回报。

利用ETF工具分散个股风险。可关注跟踪恒生中国央企指数、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中证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等基准指数的ETF产品,实现一键布局港股优质红利资产,并采取分批建仓策略。尽管红利资产估值处于低位,但市场情绪可能继续波动。通过定期定额投资,可以平滑买入成本,降低短期市场波动风险。

随着美国关税政策正式实施日的临近,市场波动可能加剧。然而,历史数据表明,港股央国企红利资产在外部冲击下表现出了显著的韧性。当前这些资产估值处于历史低位,股息率相对债券收益率具有明显优势,为投资者提供了难得的配置机遇。在不确定性加剧的市场环境中,较为稳健的红利资产可能成为最佳的“避风港”。

恒生央企板块关联个股: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海洋石油中国移动中芯国际中国石油股份中国人寿中国财险中国石油化工股份

(文中个股仅作示例,不构成实际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相关基金:

$恒生央企ETF(SH513170)$

风险提示:本材料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及合法获得的相关内外部报告资料,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对任何产品未来收益的任何保证,不代表对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投资组合、投资回报及经营业绩等的任何承诺和预期。未来的投资可能会因外部经济状况变化(如利率、市场趋势和不同投资组合中的不同商业环境以及使用不同的投资策略)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异。投资者不应以该材料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信息做出决策。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风险提示:以上涉及个股不作为推荐。ETF二级市场价格涨跌不代表基金实际净值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今日话题 @今日热点 @热点分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