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政策明确提出多项政策以加速新药医保准入和临床应用,其中比较突出的亮点有:创新药企向药监部门提交新药上市申请(NDA)后,即可与医保、卫生健康部门沟通,提前做好医保准入和入院使用准备。对符合条件的创新药,不计入DRG病组支付标准,单独支付。鼓励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后1个月内快速挂网,在本市医疗机构率先使用并给予重点支持,可备案不计入基本医保自费率指标。对创新价值高但临床数据较少、实际证据不充分的药物,通过真实世界研究验证其临床价值的医疗机构给予资金支持。
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关键点:
1. 新药上市申请(NDA)阶段提前对接医保准入
提前沟通机制:创新药企在向药监部门提交新药上市申请(NDA)后,即可同步与医保局、卫生健康部门沟通,提前启动医保准入和入院使用的准备工作。这一机制打破了传统流程中“先获批再谈判”的模式,缩短了准入周期。
政策支持:对于符合条件的创新药,在医保支付政策上给予倾斜,例如不计入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病组支付标准,实行单独支付,减轻医疗机构使用创新药的成本顾虑。
2. 获批后1个月内快速挂网
绿色通道挂网: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后,鼓励在1个月内通过绿色通道快速完成挂网,确保药品及时进入北京医疗机构。挂网流程不计入基本医保自费率指标,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
“双通道”供应保障:通过定点医疗机构与“双通道”药店的协同,实现药品“应开尽开”,确保患者用药可及性。
3. 国家医保谈判药品直接纳入医疗机构目录
简化入院流程:国家医保谈判药品无需额外评审,直接纳入北京市定点医疗机构的药品目录,减少中间环节的时间延迟。
真实世界证据支持:对临床数据尚不充分但创新价值高的药物,支持医疗机构通过真实世界研究验证其临床价值,相关研究可获得资金支持。
4. 审评审批效率提升
临床试验审批加速:创新药临床试验审批时限从60个工作日压缩至30个工作日,试点范围扩大到医疗器械。药品补充申请审评时限也从200个工作日缩短至60个工作日。
国际多中心试验支持:对牵头完成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和团队给予资金激励,并在职称晋升中优先考虑,吸引全球同步研发资源。
5. 多部门协同与政策保障
跨部门协作:医保、卫健、药监等部门建立联席机制,贯穿从研发到临床应用的全链条支持。例如,推动医保基金与企业直接结算创新药费用,探索预付机制。
数据与AI赋能:通过构建医疗健康行业数据可信空间和人工智能大模型(如AI+制药、AI+病理等),加速药物研发与临床验证,间接缩短新药上市周期。
政策意义
这些措施通过优化流程、强化协同、引入创新技术,大幅压缩了新药从研发到临床应用的周期。例如,2024年临床试验启动用时已缩短至24.9周(同比减少7.7周),而2025年将进一步压缩至20周以内。
并且,北京作为全国医药健康产业规模超万亿元的城市,政策落地将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全球医药创新中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