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三大部门杠杆率变化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9

从2008年一季度到2023年二季度,美国宏观杠杆率从228%上升到260%,增加了32个百分点。

其中,主要是政府部门杠杆率大幅度上升,从58%上升到110%,增加了52个百分点;企业部门(非金融公司)杠杆率变化不大,从70%上升到76%,只增加了6个百分点。

需要注意的是,美国家庭部门到杠杆率大幅度下降,从98%下降到73%,降幅达到25个百分点。第二部分,我将重点讲家庭资产负债表。

同期,中国宏观杠杆率大幅度上升,从146%上升到283%,增加了137个百分点,几乎翻了一倍。

三大部门的杠杆率均快速上升,政府部门从29%上升到52%,增加了23个百分点;企业部门(非金融公司)杠杆率从97%上升到167%,增加了70个百分点;家庭部门杠杆率从18%上升到63%,增加了45个百分点。

中国企业部门杠杆率快速增加,主要是由开发商和城投企业两大主体的债务推动的。其中,城投债被列入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所以,企业部门的实际杠杆率应该低一些,而政府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实际杠杆率应该更高。

根数据中心测算,可测算的有息城投债规模为57万亿元,地方显性债务为40万亿元,二者合计地方债务政府规模为97万亿元,地方政府杠杆率达到77%左右,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

如果加上中央政府债务26万亿元,那么政府杠杆率达到97%,远高于上面的52%,较2008年增加了68个百分点。同时,企业部门杠杆率为116%,低于上面的167%。

对比最近15年中美两国的杠杆率变化,你会发现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中国宏观杠杆率增速大幅度超过美国,而且当前杠杆率比美国高23个百分点左右。

第二,中国三大部门的杠杆率同时快速增加,尤其是家庭部门、地方政府(城投企业)和开发商;而美国企业杠杆率几乎不变,家庭杠杆率较大幅度下降,主要是美国政府在加杠杆。

第三,美国政府加杠杆主要是联邦政府的债务迅速增加,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小;中国相反,中央政府债务增加不多,地方政府债务(隐性和显性)大幅度增加。

这体现了两个国家政府债务结构的差异。通常,中央政府信用高,债务占比高;地方政府信用偏低,债务占比偏低。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债务均为倒金字塔结构。但是,中国相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债务之比为21:79。这属于公共信用和债务错配的问题。

2023年开始,政府启动化债工作,一是由省级政府发行接近两万亿特殊再融资债券,以置换地方高风险高利息的债务(包括城投债);二是中央政府扩张赤字,发行一万亿特别国债以投资水利基建。

这包含两个信息:一是政府明确认领隐性债务尤其是高风险的城投债,这意味着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明确,且明显增加;二是政府试图优化结构、降低错配风险,这意味着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债务不能简单割裂,不能再说中央债务规模不大。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对比一个公共部门,那就是央行。

从2008年一季度到2023年底,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从9049亿美元增加到7.7万亿美元,扩张了8.5倍;其中,2022年一季度达到巅峰的9万亿美元。同期,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从17.4万亿人民币增加到44万亿人民币,扩张了2.5倍。

可以看出,过去15年,美联储扩表的力度要比中国央行更大。不过,中国货币发行总量比美国更多、扩张速度比美国快。

数据显示,从2008年一季度到2023年底,美国狭义货币(M1)从1.36万亿美元增加到18.12万亿美元,扩张了13倍;2022年一季度巅峰时期达到20.94万亿美元,扩张了15倍之多。同期,广义货币(M2)从7.5万亿美元增加到20.87万亿美元,扩张了2.78倍;巅峰时期为21.8万亿美元,最近一年多下降了1万亿美元左右。

再看中国。从2008年一季度到2023年底,中国狭义货币(M1)从15.48万亿人民币增加到68.05万亿人民币,扩张了4.4倍;广义货币(M2)从41.78万亿人民币增加到292.27万亿人民币,扩张了7倍。

可见,过去15年,美国的M1增速远超M2,中国则相反。美国M1增速远超中国,中国M2增速远超美国。到2023年底,中国M2的规模接近美国的2倍。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两国M2统计口径有差异,美国M2不包括1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存款。减去中国非金融企业的存款余额78万亿人民币后,中国广义货币也达到美国的1.44倍。

这体现了两国货币扩张方式存在差异。在美国,主要是美联储扩张基础货币,尤其是直接购债(量化宽松),高能货币和狭义货币(M1)大幅度扩张;而市场化程度高的商业银行受价格刚性约束,其贷款和广义货币(M2)扩张较少。在中国,央行货币扩张相对较少,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大幅度信贷,派生了大规模的广义货币。

信用货币的本质就是债券凭证,不同的货币扩张方式决定了不同的债务结构。

过去15年,在中国,中央政府和中央银行节省信用,商业银行大规模扩张信贷,三大借债主体——地方政府(含城投企业)、开发商和家庭部门,债务均大规模扩张。在美国,美联储在两次危机时刻大规模扩张基础货币,美国联邦政府大规模借钱,政府扛下了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