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2喜欢:0
近期工业硅和多晶硅期货行情的时间线及波动原因分析,综合政策、供需、成本及市场情绪等多维度梳理:
---
⏰ 一、时间线与关键行情
1. 2025年7月23日:工业硅、多晶硅期货双双涨停
- 工业硅主力合约:收涨至约9800元/吨;多晶硅主力合约(2509):突破45850元/吨。
- 直接诱因:
- 煤炭价格大涨(国家能源局严查煤矿超产,责令违规煤矿停产整改),推高工业硅(吨耗电1.25万度)和多晶硅(吨耗电5万度)生产成本。
- 光伏产业链价格传导顺畅,硅片、组件跟涨支撑上游硅料价格。
2. 2025年7月18日:多晶硅期货创历史新高
- 多晶硅主力合约(2508):飙升至45850元/吨,较6月25日(30400元/吨)涨幅超50%。
- 驱动因素:
- 政策强预期(反内卷政策推动企业联合减产挺价);
- 市场押注产能出清(7月多晶硅产量预计环比降2%至11万吨)。
3. 2025年7月初:多晶硅触底反弹
- 主力合约:从30000元/吨涨至35000元/吨,涨幅16.7%。
- 原因:价格跌破成本线(行业现金成本约3.2万-3.5万元/吨)引发技术性反弹,叠加政策端密集发声整治低价竞争。
4. 2025年6月底-7月初:工业硅冲高回落
- 主力合约:7月初冲高后回落至7765元/吨(跌幅4.31%)。
- 波动原因:
- 新疆大厂减产短暂提振情绪,但西南丰水期复产(电价成本降2000元/吨)致供应压力回升。
---
⚖️ 二、价格波动的核心原因
1. 政策主导市场情绪
- 反内卷政策落地:
- 工信部要求光伏企业“不低于成本价销售”,头部企业(通威隆基等)联合减产挺价,多晶硅现货价跳涨20%至4.17万元/吨。
- 广期所调整规则(多晶硅涨跌停板扩至9%、保证金提至11%)抑制投机。
- 产能出清预期:政策推动淘汰落后产能,市场预期供给收缩。
2. 供需矛盾阶段性缓解
- 供给收缩:
- 多晶硅:头部企业主动检修限产,7月产量环比减少2%;
- 工业硅:新疆减产叠加西南丰水期结束,电价成本上升抑制复产。
- 需求分化:
- 多晶硅:海外贸易壁垒(美国232调查、欧盟碳关税)压制出口,国内分布式光伏因电网消纳问题装机放缓;
- 工业硅:多晶硅增产带来2万吨需求增量,但有机硅、铝合金需求疲软。
3. 成本驱动与产业链联动
- 电力与原料成本上升:
- 煤炭涨价推高硅生产能耗成本;
- 工业硅涨价(7月均价8150元/吨)传导至多晶硅成本。
- 光伏产业链价格传导:多晶硅涨价顺利向下游硅片、组件传递,支撑涨价持续性。
4. 资金与情绪博弈
- 多头资金主导:多晶硅期货持仓量增至17万手,短期追涨情绪浓厚。
- 政策预期差风险:若8月装机数据不及预期或产能出清力度不足,价格可能回调。
---
🔮 三、未来展望与风险提示
1. 短期(8月):
- 多晶硅价格关注 4.0万-4.2万元/吨 支撑位,若终端装机需求未跟进,或触发回调。
- 工业硅维持 9300-10000元/吨 区间震荡,需观察西南复产进度。
2. 中长期风险:
- 政策执行力度:若反内卷细则(如最低限价)落地不及预期,产能出清逻辑可能证伪。
- 国际环境:美国232调查(2026年初出结果)、欧盟碳关税加剧贸易不确定性。
- 库存高压:多晶硅全产业链库存达40万吨,高库存可能压制涨价空间。
---
💎 关键事件时间表
日期 事件 影响品种
7月25日 光伏协会召开“反内卷”研讨会(山西大同) 多晶硅、工业硅
8月中旬 工信部产能整合方案、地方招商负面清单出台预期 多晶硅
2026年初 美国232调查结果公布 多晶硅出口
建议投资者密切跟踪政策细则落地(如7月25日光伏会议)及8月装机数据,短期避免追高,可波段操作。

全部讨论

07-25 09:05

以下是京运通(601908.SH)近期重大利好的时间线及原因分析,综合政策驱动、业务突破、资金动向等维度梳理:
---
⏰ 一、重大利好时间线与核心原因
1. 2025年7月14日:三连涨停与政策预期强化
- 事件:股价连续3日涨停,累计涨幅32.95%。
- 原因:
- 政策利好:工信部7月3日召开光伏行业座谈会,明确“治理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市场预期行业产能出清加速。
- 板块联动:光伏、稀土永磁概念活跃,公司兼具光伏设备、半导体材料、稀土脱硝催化剂三重热点。
- 资金推动:主力资金连续净流入(7月14日净流入4081万元),外资通过沪股通增持。
2. 2025年7月11日:涨停突破年线压力
- 事件:股价触及涨停(3.84元),成交额9252万元。
- 原因:
- 业绩改善预期:2025年一季度净亏损同比收窄80.29%,释放减亏信号。
- 半导体设备突破:自研碳化硅晶体生长设备通过客户验证,计划切入特斯拉、比亚迪供应链,单台售价超5000万元。
3. 2025年6月20日:异动涨停与行业减产预期
- 事件:股价涨停,分析指向“光伏设备+半导体材料”概念。
- 原因:
- 行业限产传闻:市场传闻光伏企业三季度减产10%-15%,虽协会否认,但资金押注“反内卷”政策落地。
- 技术优势:公司8英寸区熔硅单晶炉打破国外垄断,电阻率均匀性≤5%,已供货中车时代电气。
4. 2025年5月16日:四天三板与多赛道共振
- 事件:股价4天3板,月涨幅超40%。
- 原因:
- 稀土永磁需求激增: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扩张,公司通过合资公司(北方稀土参股)受益稀土脱硝催化剂业务。
- 半导体业务增量:碳化硅设备量产预期强化,叠加光伏设备毛利率提升至37.55%。
---
⚡ 二、持续性利好驱动因素
1. 政策端:行业“反内卷”加速产能出清
- 中央财经委定调(7月1日):将光伏“无序竞争”列为重点治理方向,推动落后产能退出。
- 绿电政策加码:国家能源局要求多晶硅企业提升绿电消费比例(25.2%-70%),刺激下游光伏装机需求,利好公司硅片及设备业务。
2. 业务端:半导体材料技术突破
- 区熔硅片国产替代:
- 8英寸产品市占率升至28%(仅次于中环),高压IGBT领域渗透率40%。
- 12英寸研发中心2026年量产,瞄准碳化硅衬底替代市场。
- 碳化硅设备量产:乐山基地500台单晶炉产能释放,成本较进口低30%,良率目标从30%提至60%。
3. 财务端:现金流改善与减亏趋势
- 现金流支撑:2025年一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2.35亿元,为研发投入与债务偿还提供保障。
- 参股收益改善:多晶硅价格回升(期货主力合约7月23日报4.9万元/吨),参股通威乐山项目亏损收窄。
---
⚠️ 三、风险与市场分歧点
1. 业绩压力:
- 2025年上半年预亏1.65亿–2.25亿元,硅片业务毛利率仅-14.32%(行业平均8.6%)。
- 应收账款高达41.98亿元(占营收49.7%),存货周转天数127天(行业平均60天)。
2. 诉讼风险:
- 累计涉案金额10.5亿元(占净资产11.73%),乌海代建工程款纠纷悬而未决。
3. 资金博弈:
- 短期涨幅过大(7月14日换手率仅0.83%),部分游资获利了结(7月15日单日跌8.84%)。
---
📊 四、未来关键节点与评估要素
时间节点 事件 影响领域 预期方向
2025年8月30日 半年报披露 业绩验证 若亏损收窄超预期则利多
2025年Q3 碳化硅设备量产良率公布 半导体业务成长性 良率≥50%将强化预期
2026年初 12英寸区熔硅片量产 技术升级与国际替代 决定长期竞争力
政策落地期 光伏“反内卷”细则出台 行业供需格局 供给收缩力度是关键
> 策略建议:短期关注政策催化(如8月行业整合方案)与硅料价格走势,若回调至4.0-4.2元可轻仓布局;中长期需确认半导体设备放量及硅片业务盈利拐点。

07-25 09:02

以下是“反内卷”政策及硅料价格波动对京运通(601908)的综合影响分析,结合其业务结构、行业定位及最新市场动态:
---
🔍 一、核心业务结构与政策关联性
京运通主营业务覆盖:
1. 硅片制造(自营):乐山、乌海基地,直接受硅料价格波动影响
2. 多晶硅参股(34%通威乐山项目):间接受益于多晶硅涨价
3. 光伏电站运营:稳定现金流来源(年毛利约6亿元)
---
⚡ 二、政策利好与价格传导的积极影响
1. 多晶硅涨价改善参股收益
- 价格突破成本线:多晶硅期货主力合约从6月底的3万元/吨涨至7月23日的4.9万元/吨以上,已超过头部企业完全成本线(4万元/吨)。
- 参股企业盈利修复:通威乐山项目亏损收窄,京运通按权益法确认的投资损失有望大幅减少,甚至扭亏。
2. 硅片环节价格传导顺畅
- 行业限价政策生效:行业协会要求硅片“报价不低于生产成本”,缓解价格战压力。
- 成本压力缓解:硅料涨价向下游传导,7月硅片成交价中枢上移,京运通硅片业务毛利率边际改善(尽管当前仍为负值)。
3. 光伏电站业务稳定性凸显
- 上游成本上涨推动组件提价,但电站运营属下游资产,电价锁定机制使其免受原材料波动冲击,持续贡献稳定毛利(占公司总毛利比重高)。
---
⚠️ 三、风险与挑战
1. 硅片业务短期承压
- 成本传导滞后:硅料快速上涨挤压中游利润,京运通硅片产能利用率若未同步提升,亏损可能延续(2025H1预亏主因之一)。
- 库存减值风险:若硅料价格回调,高价库存可能需计提减值(2025H1预亏1.65亿–2.3亿元)。
2. 需求端疲软制约复苏
- 终端装机放缓:海外贸易壁垒(美欧关税)及国内电网消纳瓶颈,抑制组件需求,间接影响硅片出货量。
- 行业高库存压力:多晶硅全产业链库存达40万吨,硅片环节库存消化缓慢,可能压制涨价持续性。
3. 资金压力与竞争格局
- 现金流紧张:连续亏损导致经营性现金流承压,融资能力受限(2025Q1资产负债率约58%)。
- 头部企业挤压:通威、隆基等一体化龙头在政策支持下加速产能整合,中小硅片厂商生存空间受挑战。
---
📈 四、业绩修复预期与市场反应
维度 现状与预期 信号强度
短期业绩 2025H1预亏同比收窄,Q3受益参股收益改善,硅片亏损收窄 中性偏多 ★★★☆
股价表现 7月23日涨1.26%至4.02元,主力资金净流入1208万元;但年内跌幅仍超20% 弱复苏 ★★☆☆
长期价值 电站运营提供安全垫,若政策推动产能出清加速,硅片业务有望重返盈利 积极 ★★★☆
---
💎 五、结论:结构性机会与择时建议
1. 短期(3-6个月):
- 多晶硅参股收益将成为股价核心驱动,需紧盯政策细则(如7月25日光伏会议)及通威乐山项目盈利情况。
- 硅片业务关注成本传导效率,若硅料稳于4万元/吨以上,Q3有望减亏。
2. 中长期:
- 电站资产价值重估:稳定现金流支撑估值底线,股息率吸引力提升。
- 行业出清受益者:若“反内卷”政策推动中小产能退出,公司硅片份额或提升。
> ⚠️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多晶硅产能过剩重现、海外贸易摩擦升级。建议投资者波段操作,优先观察Q3业绩拐点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