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股息个股研究之中国移动-电信运营商的行业分析

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10喜欢:17

随着经济环境的增速降档、利率下行,高股息个股越来越有吸引力,这个高股息系列是去年时候做的研究,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通信行业,我自己在某国内通信厂商做了几年市场商务工作,对运营商、设备厂商的经营情况、市场格局、行业逻辑、能力范围、项目运作、企业文化都有一定的理解。

全文分为

一、电信运营商的行业分析

二、中国移动的网络能力优势

三、中国移动的主营业务分析

四、中国移动的资本开支

五、中国移动持续跟踪的关键点和持有属性

一、电信运营商的行业分析

1.1、通信网络简介

现在的通信方式根据传播介质,主要分为两大类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有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远远超过无线通信,有线通信没有频率资源限制。现代通信的瓶颈主要是在无线通信,在蜂窝网络技术出现后,无线通信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现在的通信方式根据传播介质,主要分为两大类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从贝尔发明电话算起有线通信已经有近150年历史,现在已经发展到最先进的光纤通信技术,实验室已经能够达到1.84Pbit/s(1Pbit=1024Tbit),有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远远超过无线通信,有线通信没有频率资源限制。

现代通信的限制主要是在无线通信,无线通信也有100多年的历史,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发展比较缓慢,主要是电报、电台和政府等官方使用系统,由于电子元器件的限制,当时还只能在400MHz以下的短波完成无线通信,能够传输的数据量比较有限,整个设备很大,又很耗电,当时都是安装在汽车上,被称为汽车电话,直到80年代出现大哥大手机电话。随着微电子技术和微处理器的高速发展,美国开始出现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AMPS,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哥大采用的技术标准。

无线通信的传播介质是电磁波,单位Hz(每秒震动的次数)。目前有很多技术方案:移动蜂窝网络(5G)、WiFi、蓝牙、zigbee,还有用于物联网技术的NB-IoT 、loRa等,移动蜂窝网络通信和卫星通信是广域通信方式,上面这张图是移动蜂窝网络的示意图,在我们的手机有两个模块基带模块和射频模块,信息经过基带模块的编码和调制后,经由射频电路进行向上变频和功率放大,再通过天线发射电磁波。基站的天线进行接收后,进行下变频和低通滤波后,经过解调和解码,就能得到我们所发送的信息,然后再有线线路中进行传递。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单次的无线通信。

电磁波有三个关键参数来描述,分别是频率、幅度、相位,通过这几个特征来表示我们所要传递的信息。如果直接传递信息信号,其频率比较低,能传递的信息比较少,容易产生干扰和拥挤,失真。经过调制或者编码后,频率的利用率、传输效率提高。平时我们所说的运营商获得了频段,其实是载波频段,经过调制和编码后能够携带所需要传递的信息。

一个完整的移动通信网络主要由消费终端、无线基站、传输网、核心网组成,从上世纪的80年代的1G到现在的5G,移动通信建立了一套十分完整、规范的国际通信组织和标准,从各种消费终端和物联网终端,到运营商,再到通信网络设备商,以及核心的芯片设计商,都需要一套完整统一的通信标准和网络,各方相互竞争、协同开发,已经形成各国参与的庞大生态网络。这些标准的背后是由一个个专利组成,通信领域应该是专利战最频繁的领域之一了,像我们熟悉的诺基亚,虽然消费终端产品不行了,但它在通信领域专利授权费每年给他带来15亿欧元的收入,几乎纯利润。

1.2、无线频段资源

无线电频谱资源是移动通信发展的核心资源,国际组织统一划分和制定标准,国家颁发业务经营许可和频谱分配,三大运营商在拿到牌照后进行大规模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包含铁塔机房等基建设备、网络设备、网络维护等等,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各种通信基础服务,一般是按月或者按年收取租金。

无线频段的特点:

A. 频率越高,波长越长,电磁波的绕射能力越强,传播距离越远,穿透能力越弱。

B. 频率越高,发射设备的电子电路器件的性能要求越高,天线的的尺寸就越小。

在相对一定的时间、空间、地点,任何用户在一定的时间、地点、空间条件下某一频段的占用,都排斥了其他用户在该时间、地点、空间内对这一频段的使用。无线电频谱资源是移动通信发展的核心资源,像土地、矿产一样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一直以来都是各国强制管控的资源。

为了避免干扰和冲突,我们将电波这条“公路”划分为不同的“车道”——频段,划分给不同的对象或用途。从无线电频率的规划、管理以及设备的研制生产和使用都进行了标准化,通常按照国际电联的规则,对无线电频率按业务、部门用户、使用设备进行频率划分(ALLOCATION)、频率分配(ALLOTMENT)、频率指配(ASSIGNMENT)。像飞机航空使用的是2-30MHz,船舶通信一般在156-174MHz,电台和模拟电视都自己的专用频段,移动蜂窝通信网络在400M-5GHz频段,在5G时代美国使用的是微波技术在高频26GHz,现在大部分国家的5Gi频段都是使用5GHz以下的频段。

在我们国家无线电频谱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国家对电信行业实行统一的监督管理,实施业务分类许可、频谱资源规划分配等。其他国家的频段都是通过拍卖获得,电信业务分为基础电信业务和增值电信业务,基础电信业务就是传统的运营业务,国家是强监管的,不仅对业务类型、频谱分配,而且采用的技术标准等等都有严格限制。分配的时候已经明确“某一段频率用哪种通信技术标准进行建设”,如果运营商不按照这个要求,把这段频率部署其它通信系统,是不符合要求的。举个栗子,900MHz最初分配时用于部署2G,如果运营商想要利用该段频率部署4G需要重新申请并获得批复。移动通信技术除了在高频领域下的开发利用,还可以通过时间、空间、编码、复用等方式进行利用,以提高单位频段下通信效率,也就有了我们常说的1G、2G到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三大运营商的频谱资源:

对于运营商来说,在相同的网络覆盖能力下,频率越低需要建设的基站数量越少,所以1000MHz以下频段被称为黄金频段。

结论:中国移动的频段资源显著优于电信联通,与广电共建700M后,优势越加明显

1.3、全球移动通信标准和主设备商发展脉络: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同步、5G引领

1978年在美国芝加哥开通第一个移动通信系统,1G时代的设备制造商主要是美国的摩托摩拉和瑞典的爱立信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中国邮电部也在持续关注世界移动通信的发展,也进行了多次的试验网,当时的中国一没技术,二没建设、运营经验,当时国内还在大力发展固定电话,直到1987年,在广州的六运会时,才开通内地第一个大容量移动蜂窝网络。 在1G、2G时代通信标准的主导者都是设备制造商,而且是完全被国外厂商垄断,当时也是采取“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思路,贝尔、诺基亚、爱立信先后在中国设立中外合资公司。 我国还在大力发展固定电话,当时固话程控交换机的“七国八制”一说,都是到我们中国自己的巨大中华。

在2G时代,很多公司可以提供2G网络系统设备,欧美日韩很多公司可以生产(芬兰的诺基亚、德国西门子、法国的阿尔卡特、美国的朗讯、加拿大的北方电讯、日本的富士通和NEC、韩国的三星和LG),当时移动通信大发展,电信运营商基于采购设备建网络,及时是设备死贵,市场份额不高,也能赚的盆满钵满。当时两种技术路线GSM和CDMA,CDMA具有频率利用、抗干扰、软切换、背景噪声过滤等方面,具有许多技术上的优点。GSM的优势也很明显,主要表现为市场占有率高、产品成熟、生态系统健全、国际漫游方便等。邮电部成立项目组到国外考察和调研,直到1994年,原邮电部部长吴基传打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GSM电话。 中国通信设备厂也在这个时期抓住了历史机遇,一开始华为中兴都是固定网络设备,华为通过自己对技术的理解在2G GSM的时候提前布局了软交换技术,可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在3G的时候被成功纳入标准,是一次比较重大的技术变革,华为抢到了先机,奠定了华为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影响力是竞争力。 而中兴则是通过选择开发CDMA网络设备进入2G市场,中兴认为在CDMA在中国3G网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后来的中国联通集采中大获成功,也由此开始开拓国际市场。

在3G时代,国际巨头并购整合,很多通信设备厂商错失3G,只有我们心中比较熟悉的几家。当时全球运营商已经开始参与标准的制定。在邮电部和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带领下,由中国移动大唐电信主导,推出了我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技术标准,虽然成为了三大国际主流标准之一(得到了ITU官方组织的认可,主要提出通信技术路线和关键指标),但当时TD-SCDMA产业链不成熟(3GPP国际通信标准化组织,标准的技术细节和技术规范),从芯片到元器件,从硬件制造到软件开发,从网络设备到消费终端,从运行维护到应用开发,都亟需多方力量的极力推动和发展,当时工信部和中国移动投了很多资源发展TD-SCDMA的产业链和生态。中国的智能手机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发展起来的。

在4G时代,通信技术进一步统一,仅有两个主流技术标准,一个是中国移动主导的LTE-TDD,另一个是欧美主导的LTE-FDD,虽然国内的4G牌照发放完了几年,但已经能做到和发达国家同步发展。

在5G时代,大家在网络层面上都是同步发展的了,发放了中国广电一块新的运营商牌照,现在只有频段上差异了,这个也能通过基站密度来弥补,在通信技术上和网络体验上已经没有太大区别了。

总结:

一、通信标准不是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与之配套的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几次通信标准的制定,都是得到国家主管部门和行业通信专家大力支持,邮电部的吴基传,其中赵厚林、李默芳都在先后在国际通信标准化组织任职,中兴华为的技术专家也是在各技术小组任组长。 二、在5G之前,电信运营商有可能因为通信技术的路线选择错误导致网络质量跟不上,用户流失的情况,但从5G开始这种风险已经被排除了,现在全球通用的移动通信标准只有3GPP这么一个标准。当然了,留给后发竞争者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了。

结论:通信网络的发展很大程度依托于通信主设备的发展,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全球移动通信标准逐渐完成了统一,主设备商集中度持续提升,华为、中兴爱立信诺基亚的市场份额超过了80%,各个运营商在网络技术层面上都是同步发展,现在只有频段上的差异,这个差异可以通过增加基站密度来弥补,在通信技术上和网络体验上已经没有太大区别了,产品同质化严重。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移动通信技术从1G发展到现在的5G,移动通信技术和产业生态产生了比较大的转变,从1-4G的迭代创新阶段发展到5G的融合创新阶段,运营商从通信服务商向信息服务商转型,通信设备厂商从传统的CT企业往ICT企业方向发展。

1.4、电信运营商的反垄断

反垄断一直都是电信运营商存在的话题,为了预防制止垄断行为,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各国通信企业都经历过分拆重组等,最著名的应该是垄断了一百多年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分拆,分拆出一个继承了母公司名称的新AT&T公司(专营长途电话业务)和七个本地电话公司(即“贝尔七兄弟”),美国电信业从此进入了竞争时代,日本和韩国也是那个时候开始引入市场化竞争,但是由于通信行业自然垄断的特性,各国的通信行业格局也多是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我国电信共经历了四次大重组:政企分开、电信和移动分离、电信南北分拆、联通双网分离。 1994年中国联通和中国吉通先后成立,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市场竞争,防止垄断,但是由于中国联通和中国吉通的基础过于薄弱,一直没发展起来。 1995年4月,电信总局以「中国邮电电信总局」的名义进行企业法人登记。其原有的政府职能转移至邮电部内其它司局,逐步实现了政企责任分开。

1998年,在原电子工业部和邮电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信息产业部」,主管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和软件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随着国家部位机关的调整,中国电信业也迎来了大调整。 1999年,信息产业部决定对中国电信进行拆分重组,中国电信的寻呼(成建制并入联通)、卫星(中国电信的卫星业务,成为了中国卫通的雏形)和移动业务(被独立出来,成为中国移动的雏形)被剥离出去。

2002年,中国电信南北分拆(北方九省一市电信公司从中国电信剥离,与小网通、吉通合并,成立新的中国网通公司),「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和「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正式成立。这次重组,就是我们一直所说的“北网通 ,南电信”格局。7雄变成了6雄(联通、移动、卫通、铁通、网通、电信)。

2008年3月,「信息产业部」合并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简称工信部)。2008年5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公告:鼓励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络,中国联通和中国网通合并,同时,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

延续至今形成的三个运营商的市场格局,加上5G新发的中国广电牌照,一共是4家。这期间也有一些反垄断事件和提速降费的政策。其实反垄断应该说的电信运营商投资最大的政策风险,各国都发生过一些大型运营通信公司被分拆的事件

结论:目前国内出现大重组的几率很小,只是政策机制上一些调整,例如携号转网 、互联互通、网间结算、取消手机通话和流量数据漫游等等

1.5、电信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

a. 个人移动用户的规模,具有较强的用户粘性和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

b. 网络质量,取决于无线频段资源、基站数量、运营能力。

电信营运商具有行业准入门槛高、重资产投入、显著规模经济(不仅是体现在采购成本和管理成本上,在用户规模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一个基站下带的1000个用户和2000个用户的成本差别并不大)和范围经济效益(ToC和ToB的业务可以同一个网络基础),中国移动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和网络优势,在4G发展时期强者恒强,与电信联通拉大领先优势,而这种优势在5G甚至6G都将继续保持。

#高股息率投资#

#中国移动A股创上市以来新高#

全部讨论

2024-07-25 03:02

总感觉有打着反垄断的旗帜实则分化渗透渔利。比如联通电信,在2010年前后都是蛮弱势的,但此时正值iphone4/4s风靡全球之际,与之绑定,带号带套餐36个月即可获得一部那个年代价值不菲的iphone,一下子把iphone市场占有率拉起来了,联电的个人通讯业务也就好起来了

2024-11-26 17:25

2024-07-01 08:12

你就别在这儿扯逼犊子了!

2024-06-28 15:16

未来将如何?

2024-06-28 13:59

中国移动又要创新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