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刚/文
做校内网的时候,王兴的创业团队开始扩大。第四名员工是杨俊,他是王兴和王慧文在清华大学的师弟,休学加入校内网。杨俊第一次去海丰园,第一个反应是,这是做公司的吗?他也是第一次接触在民宅里创业。然而他转念一想,为什么不可以呀?关键是能干活儿。
杨俊也是创业爱好者,他先跟另一个清华的创业团队参加清华大学创业大赛,获得了投资,但因为团队内讧而解散。后来他经人介绍,结识了王兴。
他觉得王兴有极客范儿,是典型的工科男,当时就拥有人体工程学键盘,不擅长交流,在意图标设计是圆角还是方形的,纠结校内网页面大小,而当时很多电脑还是600像素×800像素的分辨率,1024像素的很少。
杨俊后来跟随王兴参与了饭否网、美团网。他说:“王兴对创业非常执着,不轻言放弃,是创业团队的主心骨,抵御了很多风浪。他受西方思想影响比较深,一个是相信民主自由,一个是注重逻辑分析,凡事要想得清楚才动手。我想得没那么多,做事执行力强。现在回想起来,校内网是这样,美团网也是这样。”王慧文认为杨俊的加入是这个团队的一个重大转折,为这个团队注入了强大的线下执行力,这一点不论在校内还是在美团都至关重要。
在杨俊眼里,赖斌强成熟稳重,气质不像编程的;王慧文则挺像程序员,黑白颠倒地过日子。就像上一节提到的,他们把王兴解放出来,专注外部世界。当时的分工是这样的:王兴负责产品设计和研究,以及外联的工作;王慧文负责后端代码;赖斌强负责前端代码、工商税务以及校内网早期的推广。
海丰园离学校远,不好做推广,这个创业团队搬到了五道口华清嘉园20号楼1806室。这里既当办公室又当宿舍。
这是一个纯工科的团队,之前一直致力于研发产品而逃避推广,当认定要走推广路线的时候,他们反而迸发出了强大的营销创造力和执行力,他们的推广创意既非常接地气,又跟产品本身结合紧密。
校内网的推广,全来自这些人朴素的生活经验。第一次推广的创意来自王兴——清华电子系学生节门票抽奖活动。电子系是王兴和王慧文的专业,是拥有上千人的大系,由于礼堂只能容纳几百人,每逢学生节,一票难求,通常一个6人寝室只能分得两张票。校内网赞助电子系学生节活动,1000元换来100张票,拿着这些票在校内网上做抽奖。他们不仅做了个抽奖,为了吻合他们要做真实关系社区的定位,在抽奖中要求注册者必须填写邮箱、姓名、专业,上传头像,信息必须都是真实的。这一下,拉来了800多个真实用户,都是清华电子系的学生。
可是,电子系学生有自己的BBS板块,为什么要来你这里交流呢?他们启动了第二轮推广,这个创意来自赖斌强。王兴他们拉了三十来位朋友,在晚自习的时候冲进教室,迅速在黑板上写上校内网的宣传语“大学四年你有几个朋友?”和校内网域名,趁着自习的学生未反应过来的时候赶紧闪掉。这样,吸引了两三百人,网站用户有了1000人,发展陷入停顿。
这里需要插入一件事。校内网推出的时候,没钱请设计师,直接复制了Facebook的UI(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抄袭是校内网的一个污点,毫无疑问。有人在网上写文章骂他们抄袭Facebook,结果这篇文章被红杉资本的人看到了。
一天早晨8点,王兴敲响王慧文卧室的门。王慧文睡眼惺忪地问王兴,什么事。王兴告诉他和赖斌强,红杉资本打电话来找他们,让他们准备一下商业计划书,去红杉办公室谈一谈。红杉资本是美国最大的风险投资,投过Google、苹果、雅虎。
这三位愣得一塌糊涂的年轻人,匆匆写了一页纸的商业计划书,但在出租车上给丢了,于是又在红杉会议室临时写了一份。红杉的投资人问他们,你们怎么做推广。事实上,他们也没有任何思路,但也不能回答没思路做推广,就回答:学生快放假了,准备搞个活动。
回来之后,王兴他们就开始研究推广。总不能跟投资商说说就没下文了吧?执行力是必须有的。
他们憋在屋子里想了好些天,没想出什么好主意。干脆去清华西门吃烤翅,这时王慧文想到了第三个创意:赖斌强常常租一辆大巴,组织朋友爬山,这次他们可以租大巴将学生从学校送到火车站。当时北京没有那么多地铁,火车时间点也不方便,很多学生需要半夜去火车站,等到凌晨3点上火车。
校内网发起了这场活动:清华、北大、人大三所学校的学生,在校内网注册账号,为了安全起见,必须上传真实头像,填写真实资料,名字、学校、专业,填写哪一天哪个时刻到哪个火车站,同一时刻同一地点的,凑够50人就发车。为了早点儿凑满50人,学生主动到处宣传,拉老乡注册。报名同一趟大巴的,还没上大巴就知道同车的有谁,有些男生为了跟一位女生认识,哪怕不坐火车也坐大巴去火车站。
大巴租金500元一天,花了1.4万元,校内网弄来8000名新用户。这些种子用户,跨学校、跨专业,男女都有,同学们逐渐开始在这个网站上互动起来。后来,校内网的推广宣传词就变了,改为宣称网站有多少清华用户、北大用户、人大用户。当时学生市场有金字塔向下辐射的现象,对顶尖学校大家有趋同心理。
为了推广,他们还想出种种点子,例如印上54个大学校徽的扑克牌。他们觉得学生在回家途中要打牌,在宿舍也要打牌,可以一拖四地推广宣传。当时已经找到做扑克牌的厂家,要么在廊坊做,要么在山东做。后来盘算从设计到印刷再到把它拉过来,成本太高了,便放弃了这个点子。
赖斌强负责组织大巴活动,杨俊负责贴海报。学校是非常适合做营销的地方,人员高度集中,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成本也低。因为打印彩色海报很贵,几元一张,校内网找来阿目眼镜赞助,在海报上留下阿目眼镜的广告。杨俊在清华北大人大校园里四处贴海报。煎饼摊上的玻璃、自习室的黑板、宿舍楼的宣传栏,到处都留下校内网的痕迹。
2006年1月,校内网加入第四所学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当时的海报是主题营销,针对每个学校的特点进行设计,北航管理严格,接近半军事化管理,生活比较枯燥,因此海报主题就是:你考完试了,是不是该找个地方放松放松?在北航贴海报的是杨俊和王兴,结果被楼管给抓住了,没收了海报。他们跟楼管说了好多好话都不管用,又郁闷地返回公司重新拿海报。
校内网还采用校园大使的办法进行线下推广,在学校里寻找喜欢校内网的学生,任命他为校内网校园大使,给一些经费,负责校内网在该校的推广。杨俊负责校园大使的招聘,在每个学校的BBS上借同学的账号发帖,招徕校园大使。校园大使负责该校园的海报招贴、BBS发帖、QQ群里发言推广,每个新用户注册可以让校园大使获得五六毛钱的收入。
2006年春节后,编程的量越来越大,王慧文和赖斌强干不过来了。公司增加第六位员工:付栋平。他是王兴、王慧文的清华同班同学,1981年出生,比他们小两三岁,总是跟着王慧文打游戏,成绩在班上吊车尾。他原来也不是做互联网的,就跟着王慧文学开发。
大一开班会,大家聊对大学生活有什么想法,王兴的回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给付栋平留下很深的印象,后来付栋平再跟王兴聊起这件事,后者却没有任何印象。
付栋平用几个月的工资抵了入股资金,成了校内网的一个小股东。校内网每个人都有工资,刚好够基本生活开支。有些创业公司的合伙人和员工不拿工资做事,希望在短时间内解决当前的问题,很快出成绩。王兴不是,他希望解决一个长期的问题,公司可能需要花费更长久的时间,不希望大家在创业过程中生活太过有压力。
2006年3月,清华大学电机系的一个小社团找到校内网。他们以为校内网很有钱,想拉赞助3000元拍DV,可以在片尾打出校内网赞助。大家看了这么多年的片子,谁会看片尾的赞助商名单?因此,王慧文提出要求做植入广告。
学生想出来的创意是,男主角打开电脑,在校内网上点来点去,女主角打电话来:“你在干吗呢?”男主角回答:“我在做作业呢。”女主角说:“别骗我了,你在校内网看美眉吧?”
王兴和王慧文读本科的时候,在清华登山协会待过一段时间,有次做活动,他俩到校外找企业赞助4000元,结果失败了。这次失败经历让他们了解到原来学生去拉赞助是很难的。4000元对学生来说是一笔很大的钱,可以为了这4000元帮企业做很多事。
DV拍出来了,这部叫作《慕遥东南飞》的片子水平一般,上百位校园大使在学校BBS上发力推广,结果效果非常好,到五一前,校内网流量涨了一倍,导致服务器总是宕机。之后的3个月,王慧文天天都在熬夜改代码。
王兴他们感觉这次产品做对了。用户量在上升,身边的朋友也迅速做出反应。一位94级的师兄唐阳也在创业,跟他们偶尔有交流,看了校内网之后就经常找他们吃饭聊天儿,投了一点儿钱到校内网,成为他们第一个天使投资人。
其实,如果东西感觉对了,周围的人比你更敏感。
竞争对手也蜂拥而来。校内网的班底是清华人,2006年年初各个学校都有人做校园SNS。毕业于北大的沈文博做了“底片网”,一度让校内网紧张,后来因为推广跟不上,发展就不行了。复旦的做了“饱蠹”,人大的做了eDorm,北航的做了looface,中山大学做了亿友,李肇星的儿子从哈佛归来做了dorm99,耶鲁MBA的张帆夫妇做了“占座网”,斯坦福博士做了“课间操”。
另外,陈一舟的千橡做了5Q网,占座网和5Q网是校内网的主要竞争对手。
张帆原是亿邮的创始人,将自己搭建的邮件系统卖给大专院校,积累了广泛的政府资源和教育资源。这是他们能拿到红杉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占座网走自上而下的路线,跟共青团和校团委联合做活动,网站上还有一些评比明星学生的活动。而校内网以及其他网站走自下而上的民间路线。不过,在讲究平等、开放、自由的互联网时代,民间路线更接地气,容易被接受。
校内网和卖书的电商网站ChinaPub联合做活动——一万本书送给爱书的你。ChinaPub的书大部分是教材,和校内网用户契合。
这个时候,5Q网也搞了一个注册5Q送鸡腿的经典营销活动。校内网送书,5Q网送鸡腿,这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对决,校内网做推广活动的杨俊心里也有点儿虚,自己都想去领鸡腿咬两口,足见这活动的吸引力有多大。那时候,学校的食堂门口排老长的队伍,都是领鸡腿的,轰动一时。
不过,校内网的用户活跃度一向比5Q网高一两个数量级。因为校内网奉行拿来主义,按照Facebook的UI做自己的网站,用户体验好。5Q网当时更注重自我创新,做了一套全新的UI,可是不利于用户互动,它做网页版的聊天系统,有点儿类似现在网页版的微信,很炫,但对浏览器、网速的要求高,而学校网速一向不怎么样,人稍微多一点儿聊天系统就卡住了,刷新不了。
这一仗打下来,校内网的人心里也有点儿虚了,第一次见到如此大规模的投入。虽然市场不是说后来者用钱就能砸出来的,但是,校内网需要赢得这场竞争,需要钱,很多很多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