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中科技(603516) 是其中的代表性企业,据报道是中国大陆唯一进入英伟达GPU液冷检测设备供应链的企业,为H100/GB200/GB300提供定制化液冷测试平台,技术垄断性强
---------之前很少有公开给柯基这么定位的啊!
微通道水冷板产业链结构清晰,涵盖了从原材料到最终应用的多个环节。
微通道水冷板产业链结构
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和生产设备。
原材料:主要为铝、铜等高导热金属材料,其质量直接决定产品的性能和寿命。此外,还包括塑料、复合材料(用于支撑结构或保护层)以及关键的冷却介质(如氟化液)。在氟化液领域,新宙邦(300037) 因其产品是浸没式液冷的必备介质,在全球市场占有重要份额(约40%)。
生产与检测设备:包括精密加工设备(用于冲压、焊接、切割等)和检测设备。淳中科技(603516) 是其中的代表性企业,据报道是中国大陆唯一进入英伟达GPU液冷检测设备供应链的企业,为H100/GB200/GB300提供定制化液冷测试平台,技术垄断性强。
中游是产业链的核心,可分为核心部件制造和系统集成。
核心部件制造:
微通道水冷板:方盛股份(832662) 拥有真空钎焊工艺,能使翅片密度达400目/英寸,热导效率提升40%,其技术参数已写入英伟达硬件设计规范,重点配套英伟达供应链。
液冷管路及连接件:川环科技(300547) 的核心产品液冷管路及快换接头(UQD)采用PTFE材质,适配英伟达GB300高压循环系统,通过CoolerMaster间接供货英伟达。
泵:南方泵业(300145) 生产液冷专用泵(如CHL、CHLF系列),为冷却液循环提供核心动力,产品通过华为、中兴验证。
系统集成:将各部件整合为完整的液冷解决方案。
工业富联(601138) 是其中的巨头,据报道独家为英伟达开发GB300浸没式液冷整机柜,单机柜价值量高达300万美元。
英维克(002837) 是国内少数掌握冷板式与浸没式双技术路径的企业,提供冷板、CDU(冷液分配单元)、管路全链条方案,参与GB300 NVL72液冷设计,市占率较高。
高澜股份(300499) 同时掌握“冷板式+浸没式”双技术,深度参与英伟达液冷标准制定,曾是英伟达H100液冷模块的独家供应商。
申菱环境(301018) 为华为昇腾液冷核心供应商,提供“冷源原测+末端液冷机柜”全栈方案。
下游应用广泛,主要包括:
数据中心与高性能计算:这是当前需求最大、增长最快的领域。尤其是AI服务器(如英伟达的H100、GB200、GB300)功耗迅猛增长,对液冷需求迫切。今日新闻提及,英伟达下代"Rubin"GPU功耗将超2000W,迫切需要MLCP等更先进的散热技术。
新能源汽车:用于电池包、电机、电控系统的热管理。随着电动车渗透率提升和快充技术普及,该领域需求持续增长。
其他领域:包括5G通信设备、航空航天、工业激光等。
中国微通道液冷板市场正经历爆发式增长。多项研究报告显示:
2023年中国数据中心液冷市场规模已达9.29亿元,同比增长46.3%。
2025年中国微通道液冷板市场规模预计达到数十亿元人民币级别。
到2030年,中国微通道液冷板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CAGR)预计保持在14.5% - 18.5% 的高位。
增长驱动因素:
AI算力需求爆发:英伟达、AMD等高端AI芯片功耗持续攀升,传统风冷已逼近散热极限,液冷成为必然选择。
政策强力推动:国家“双碳”目标、《“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政策要求新建大型数据中心PUE通常低于1.3,强制推动液冷技术普及。
应用领域拓展:从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向5G、储能、航空航天等领域快速渗透。
技术进步与成本下降:规模化效应和工艺改进正在降低液冷解决方案的成本,使其经济性逐渐凸显。
中国市场参与者众多,竞争激烈但格局相对清晰,国内厂商已占据主导地位。
主要厂商份额:根据报告,英维克(002837) 在冷板式液冷市场占有率较高(报告称其冷板市占率达42%),其他重要厂商包括高澜股份(300499)、申菱环境(301018)、同飞股份等。这些企业凭借技术积累和本土服务优势,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
高度绑定巨头:众多厂商的业务发展与英伟达、华为等巨头深度绑定。例如工业富联(英伟达整机柜)、淳中科技(英伟达检测设备)、方盛股份(英伟达冷板技术规范)和申菱环境(华为昇腾)。获得这些巨头的认证意味着强大的技术壁垒和订单确定性。
国际竞争:国外厂商在液冷技术方面起步较早,但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中,仍需面对本土厂商的激烈挑战。
技术正朝着更高效、更紧凑、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通道微米化:今日新闻焦点。传统水冷板微水道尺寸在0.1mm(100μm)级别,而英伟达推动开发的MLCP旨在将通道尺寸降至微米级别,并与芯片裸晶、均热板、IHS封装顶盖高度整合,从而实现革命性的散热效率提升。
材料创新:石墨烯、碳纳米管等新型高导热材料正在被应用研究。
智能化:集成传感器和AI算法,实现液冷系统的智能温控和预测性维护。
前景广阔:
替代空间巨大:目前全球数据中心液冷渗透率仍较低,随着芯片功耗超标,替代风冷的市场空间巨大。
价值量提升:新闻指出,MLCP的单价可达传统水冷板的35倍,能贡献较高毛利率,将极大提升产业链相关企业的产值和利润水平。
国产化机遇:在国产替代和供应链安全的大背景下,国内优质供应商有望迎来黄金发展期。
面临的挑战:
技术壁垒高:MLCP涉及微米级加工、流体力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尖端技术,研发难度大,有较高的技术壁垒。
成本与渗漏风险:初期成本较高,且更精密的通道意味着需要应对更复杂的流体动力学和潜在的冷液渗漏风险。
标准化问题:行业标准仍在发展完善中,不同厂商的方案存在差异,可能影响大规模部署的效率和成本。
微通道水冷板产业链是数字经济和高性能计算发展的关键支撑产业。在AI算力需求爆发和国家政策强力推动的双重驱动下,该市场正迎来黄金发展期。特别是英伟达等巨头对MLCP等前沿技术的需求,正在强力拉动整个产业链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升级。
对于投资者而言,应重点关注两类企业:一是已切入英伟达、华为等巨头供应链、拥有高技术壁垒和订单确定性的核心部件厂商(如淳中科技、方盛股份、工业富联);二是具备全栈解决方案能力、能受益于液冷普及大潮的系统集成商(如英维克、高澜股份)。同时,需密切关注技术迭代风险和供应链认证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