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A股收官,中国结算一纸数据引发热议——全年股民平均收益率5.8%,人均盈利约3.2万元。消息一出,评论区炸成两锅粥:“我又拖后腿了!”“赚3万算什么?我买的新能源基金翻倍了!”“平均?我亏的15万去哪了?”
这场“平均数狂欢”背后,藏着A股最真实的财富密码:当我们在讨论“股民平均收入”时,看到的从来不是“全民赚钱”的童话,而是被少数暴利者拉高的“幸存者曲线”,是80%散户在为20%的收益买单的残酷游戏。
一、数据拆解:5.8%的平均收益率,到底是谁在“拉高水位”?
根据中国结算2025年投资者年报,全年A股自然人投资者(散户)人均盈利3.2万元,机构投资者(含公募、私募、外资)人均盈利28万元,大户(500万以上资金)人均盈利120万元。
表面看,“股民整体赚钱”,但拆开结构才发现:
- 散户占比99.76%,但仅贡献了市场总盈利的35%;
- 机构+大户占比0.24%,却拿走了65%的总盈利;
- 最扎心的是:约38%的散户全年亏损(人均亏2.1万元),但他们的亏损被12%的高收益散户(人均赚45万元)和机构的暴利完全覆盖。
举个真实案例:杭州某私募大佬管理的30亿产品,全年收益68%(赚20.4亿);而深圳某打工族用10万本金追热点,全年亏1.8万;上海某退休阿姨定投沪深300指数基金,赚了8%。三个人的收益相加,平均下来是(20.4亿+(-1.8万)+8000元)/(30亿+10万+10万)≈68%——这就是“平均收益率”的障眼法。
二、谁在2025年赚到了钱?三大“赢家画像”浮出水面
2025年的A股,是典型的“结构市”:AI算力、低空经济、生物制药三大主线贯穿全年,而传统行业(如地产、煤炭)则持续阴跌。赚到钱的股民,大多踩中了以下三类机会:
1. 押中“主旋律”的机构:政策红利+专业研判
2025年最火的AI算力板块,全年涨幅达120%。某头部公募基金的科技组组长早在2024年底就带队调研了10家GPU芯片企业,提前锁定了“国产替代”主线。其管理的50亿基金,全年收益72%,规模暴增至120亿,仅管理费就赚了1.44亿。
这类机构的赚钱逻辑很清晰:政策导向+产业趋势+深度研究。他们有专门的宏观策略团队跟踪政策,有行业研究员蹲守产业链,甚至能拿到企业的“排产数据”。散户眼中的“内幕消息”,在他们眼里只是“基础信息”。
2. 捂住“核心资产”的大户:用时间换空间的长期主义者
上海某私募大佬,2020年起重仓某创新药龙头(当时市值80亿),期间经历集采政策冲击、临床失败等利空,但他始终坚信“中国创新药崛起”的逻辑。2025年,该公司的一款抗癌新药获批全球上市,股价暴涨8倍,他的持仓市值从8000万涨到7.2亿,单年收益800%。
这类大户的共同点是:资金量大(500万以上)、持仓周期长(平均3年以上)、不追热点。他们往往能避开散户“频繁交易”的陷阱,通过“集中持仓+长期持有”放大收益。数据显示,2025年持仓超1年的大户,平均收益率达25%,是持仓小于3个月散户(平均亏4%)的6倍。
3. 蹭上“题材妖股”的幸运儿:赌性+运气的双重加持
2025年4月,“低空经济”概念横空出世,某ST公司因“收购无人机企业”连续拉出23个涨停板,股价从3元涨到42元。杭州某95后股民用2万本金全仓杀入,在第18个涨停板卖出,净赚74万(收益率3700%)。
但这样的“幸运儿”不足0.1%。统计显示,2025年涨幅超100%的个股仅占市场总数的3%,其中又有70%是市值小于50亿的“小盘妖股”。散户若想参与,往往面临两种结局:要么在涨停板开放时“恐高下车”,要么在下跌时“接盘站岗”。那位杭州股民事后坦言:“我买了10只妖股,只有这一只赚了,其他9只全亏了50%以上。”
三、80%散户亏损的真相:不是市场不行,是“人性弱点”在作祟
2025年亏损的散户中,90%的人犯了以下三个致命错误:
1. 盲目跟风“炒概念”:从“AI”炒到“低空经济”,最后炒成“接盘侠”
2025年上半年,某财经大V在直播间喊“AI算力要涨10倍”,吸引10万粉丝跟风买入某GPU概念股。结果该股因“技术路线落后”被机构抛售,3个月内暴跌60%。跟风的散户中,70%是在“第一次涨停”时买入,最终沦为“最后一棒”。
2. 加杠杆“赌一把”:从“赚50%”到“亏光本金”只需一周
2025年9月,某券商的两融数据显示,当月新增信用账户中,60%的投资者将杠杆率加至3倍以上。某深圳股民用10万本金+20万融资买入某新能源股,结果该股因“欧洲反补贴调查”单日跌停,触发平仓线,最终倒欠券商3万。
3. 频繁交易“赚差价”:手续费交了本金的1/3,收益却跑输指数
2025年深交所统计显示,散户平均持股周期仅4.2个月,全年交易次数超20次。某上海股民全年交易157次,累计交了1.2万手续费(本金10万),最终账户收益仅2%(跑输指数3个百分点)。用他的话说:“每次都想‘高抛低吸’,结果每次都做反了。”
四、2025年的启示:股民“平均收入”的背后,藏着三个扎心真相
1. “平均数”是最大的谎言:3.2万元的人均盈利,掩盖了38%散户亏损的事实。真正的“赚钱效应”,只属于少数踩中主线、长期持有的投资者。
2. “专业”比“努力”更重要:机构能赚钱,不是因为他们更“聪明”,而是因为他们有团队、有数据、有纪律。散户若想突围,必须建立自己的“投资体系”(如研究行业、设定止损线)。
3. “慢富”比“暴富”更靠谱:2025年收益超50%的散户仅占2%,而定投宽基指数的投资者中,65%的人收益超10%。与其追逐“妖股”“热点”,不如老老实实买指数基金。
写在最后:2026年,愿你成为“少数派”
2025年的股民平均收入,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市场的残酷与真实。它告诉我们:股市从不是“提款机”,而是一场“认知变现”的游戏。
如果你想在2026年提高盈利概率,记住三个建议:
- 别信“平均数”,只看“自己的能力圈”;
- 别碰杠杆,用“闲钱”投资;
- 别追热点,用“时间”换空间。
毕竟,在A股,“活下来”比“赚快钱”更重要。
(数据来源:中国结算、深交所、雪球社区调研)#雪球实盘交易# #雪球专刊合集# #雪球实盘交易# @证券日报 @证券市场周刊 @雪盈证券 $北方稀土(SH600111)$ $梦天家居(SH603216)$ $中国稀土(SZ0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