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蒙牛发布了2024年报业绩,翌日,蒙牛股价上涨5.63%。这让一些投资者感到疑惑:商誉减值这么多还能分红?商誉减值不是利空吗?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一方面,蒙牛当前估值确实比较低,而此次可谓利空出尽、轻装上阵;另一方面,则需要深入剖析一下商誉,了解其真实含义。
商誉本身中性,能否产生“1+1>2”的协同效应是关键
商誉是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产生于企业并购、收购等交易。当一家企业收购另一家企业时,收购价超出被收购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就被确认为商誉。其形成源于交易溢价,体现了收购方对被收购方未来盈利能力、协同效应或战略价值的看好。
不少人有“商誉增加不好”的片面认知,但实际上,商誉本身是中性词,其最终影响,取决于并购后两家企业能否产生“1+1>2”的协同效果。
若收购后,两家企业能在产品、技术及渠道等维度形成互补,提升了企业内在价值,此时的商誉就相当于对整合优势的前瞻性预判,有利于企业发展和股东权益长期增长。
比如A股家电龙头美的,从2013年至今,美的先后并购小天鹅、东芝家电、库卡等企业,商誉从2013年末的29.31亿元持续提升到2023年末的308.58亿元。由于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同期其归母净利从53.17亿元稳步提升到337.2亿元。而从2019年到2023年,美的每年商誉减值至少5亿元,但并不影响其归母净利、每股盈利以及每股分红持续创出历史新高。
又比如美股饮料巨头可口可乐,2024年报数据显示,其商誉高达181.3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317亿元;而其净资产为263.7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915亿元,商誉占净资产比例为68.8%,似乎高得吓人,但可口可乐业绩多年持续稳健增长。股神巴菲特从1988年买入并长期持有,收益颇丰。
这充分表明,分析商誉不能“一刀切”。
商誉减值不影响现金流,不一定影响分红
上市公司的商誉,每年末都会由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减值测试”,是否减值由专业机构分析测算决定。一旦发生商誉减值,会对报表上的盈利数据产生影响,但不影响企业现金流表现,本质上是一种“会计性影响”。
具体来说,商誉减值主要影响负债表和利润表,不影响现金流量表,仅是一种“报表调整”,并非实际资金流出。
而企业分红来自企业账面的可供分配利润,如果商誉减值金额较大,可能会使企业无法满足分红所需的利润条件,但如果企业有充裕的可供分配利润,即便出现一定程度的商誉减值,也并不一定影响分红。
以此次蒙牛的减值为例,尽管归母净利润降至1.05亿元,依然能够提升分红比例至45%,分红金额近20亿。
恰如查理芒格所言,理性与客观是永恒的投资原则。就商誉而言,成熟的投资者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进行理性客观分析,而不是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