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凭借重仓煤炭股在2022年斩获股票型基金冠军的万家基金,如今却深陷权益类产品集体低迷的困境。最新数据表明,尽管上证指数已逼近3500点,但万家基金旗下众多权益类产品,如万家研究领航、万家新利、万家宏观择时多策略、万家精选、万家新机遇成长、万家新机遇龙头等,净值均跌破2024年9月24日行情启动时的水平,大幅跑输业绩基准和同类产品。这场溃败并非偶然,而是路径依赖、风控机制失效以及公司战略失衡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反映出公募行业在规模扩张与投资能力建设之间的深层矛盾。
01 基金经理策略僵化:单一赛道的“冠军魔咒”
万家基金的困境首先体现在投研核心层的策略上。
2022年,黄海管理的万家精选A以35.5%的收益率登顶同类基金榜首,其“低估值高股息”策略因重仓煤炭股而声名大噪。然而,当2024年市场风格转向科技成长主线时,黄海依然坚守煤炭板块,旗下产品前十大重仓股占比超过80%,远高于同类平均45%的水平。2025年一季度,中证煤炭指数下跌超过10%,其重仓的淮北矿业、陕西煤业等个股跌幅均超过14%,直接导致基金净值下跌超过10%,跑输基准9个百分点以上。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定位为科技创新的万家科技创新混合基金,成立四年累计亏损近30%。该基金频繁调仓却屡屡错失良机:2024年三季度,该基金对重仓股进行了全面更换,剔除了年内涨幅超过200%的寒武纪,转而追涨AI算力股,但新增标的未能持续贡献收益。
02 公司治理漏洞:风控形同虚设与资源错配
基金经理的失误背后,是万家基金公司治理存在的系统性缺陷。
风控机制形同虚设。黄海管理的多只产品持仓高度相似,前十大重仓股重合度超过80%,风险敞口高度集中。这种“一基押注、全盘复制”的模式违背了分散投资原则,但长期未触发风控干预。2024年,公司因“制度建设不足”引发争议,然而内部仍未建立持仓集中度动态预警机制,导致基金净值波动远超市场容忍度。
资源错配,权益投研薄弱。在万家基金近5000亿的管理规模中,货币基金占比高达70%,权益类产品占比不足30%。2023—2024年,公司规模增量近70%来自货币基金,这与证监会“大力发展权益基金”的政策导向背道而驰。资源过度向固收领域倾斜,导致权益投研投入不足。明星基金经理黄海、黄兴亮管理规模占公司权益类产品比重较大,但其能力圈局限于单一赛道,公司也未形成梯队化的投研体系。
2023年,公司权益类产品为基民造成数十亿元亏损,黄兴亮一人管理的产品当年亏损超过20亿,投资者在社交平台上痛斥“不把基民的钱当钱”。2024年,即便市场整体回暖,公司仍有超过25%的主动权益产品收益为负,投资者获得感严重缺失。
03 行业警示:如何打破“昙花一现”的业绩困局
万家基金的案例为公募行业敲响了警钟。
一是要警惕路径依赖的沉重代价。过度依赖历史成功策略,如对周期股的押注,而忽视市场风格的切换,最终将遭遇“冠军魔咒”。市场是不断变化的,投资策略也应随之调整,否则必然会被市场淘汰。
二是要警惕规模与能力的严重倒挂。货币基金撑起的规模繁荣掩盖了权益投研的短板,背离了资产管理“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本质。公募基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投资能力,只有不断提升权益投研水平,才能真正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三是要警惕合规风控的底线失守。持仓集中度过高、跨产品复制操作等问题长期存在,反映出公司内控流程的实质性失效。合规风控是基金公司的生命线,一旦失守,不仅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也会影响公司的声誉和发展。
万家基金的困局实际上是战术僵化、战略短视与治理缺位的集中体现。随着基民“用脚投票”,万家基金权益规模持续缩水,留给其改革的时间已经不多。若不能从根本上优化投研梯队、建立动态风控机制、扭转“重货基轻权益”的失衡结构,其权益类产品恐难重获市场信任。公募行业的竞争终将回归投资能力的本质,唯有敬畏市场、尊重投资者,才能避免“昙花一现”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