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淘宝便利店回头看闪电仓:这条路,终究要走一遍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作者:创新零售社

今日在淘宝闪购生态大会上,阿里集团官宣,即将上线即时零售闪电仓品牌——“淘宝便利店”。

24 小时售卖商品,包括百货、零食、酒水、3C 数码、母婴、美妆等各种品类,SKU 在 1 万个量级。

据悉,首批淘宝便利店将向能提供优质服务的商家开放超30个名额,主力仓型为 SKU 在1万左右的旗舰仓、标准仓,未来将逐步覆盖全国200多个城市,为消费者创造极致便捷的同时,为合作商家开辟全新的增长路径,具有较大的市场拓展空间。

消息一出,零售行业又开始讨论——淘宝也要亲自下场做即时零售了?

如果把视角拉远一点看就会意识到,这件事情并不是淘宝“突然想做”,而是即时零售这条路,走到了必须要补这一块的位置。

说白了:即时零售不是一阵风,它已经变成基础设施。

为了看清它,我想倒着说。

-01-

先看“现在”:

为什么是淘宝?为什么是现在?

淘宝便利店的出现,本质是为了补上淘宝电商消费路径里一个长期缺失的环节:“我现在就要”。

传统电商的逻辑是“便宜、全、能比价”。

即时零售的逻辑是无需犹豫、直接成交、30分钟就到。

过去这件事是美团的主场,京东靠的是“仓店一体”,优势是正品和稳定履约。

而淘宝并不是不能做,而是它原本靠 GMV 就能活得很好,不急。

但今年不一样了。

用户的耐心变少了;

商家需要高频可持续增长,而不是等一次大促救命;

品牌需要更“近场”的消费触点。

简单来说,今天谁能抢下即时入口,谁握住未来流量。淘宝闪购现已有 3 亿月度交易买家、8000 万周日均订单的基础,且非餐零售订单增长 2 倍以上,品类宽度同比提升 30%。

所以这不是跟风,是补位。

-02-

再看“过去”:

闪电仓为什么先走?为什么那么难?

在淘宝做之前,闪电仓群体已经把“即时零售怎么跑”这件事试验了三四年。

他们摸清了三个生存真相:

1. 货不是越多越好,是越准越好。

2. 仓不是越大越好,是越近越好。

3. 配送不是越快越好,是越稳越好。

但闪电仓为什么难?因为它不是“多开就能多赚”的生意。

之前大量做不下去的闪电仓,都是因为:东西备太多,库存压死自己;半径拉太远,履约成本飙升;想快速复制,结果现金流撑不住。

而那些活下来的仓,做的事听起来不性感——就是把仓、货、人,死死盯在离用户最近的那个点。

不是“做大”,是“做对”。

所以今天淘宝来补这一块,并不是要“复制美团京东”,而是要面对闪电仓们已经证明过的现实:即时零售考验的不是规模,而是运营纪律。

对于所有闪电仓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今天如何做到可控供给、优质供给,精细化管理、经营,同样成为闪电仓品牌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03-

看回当下:

即时零售的胜负手已经变了

这几个月大家以为即时零售比的是:谁补贴多、谁配送快、谁SKU多。

但现在发现:真正决定胜负的是——谁能把本地供给体系打得最稳。

淘宝做便利店,核心不是一个新店招,而是:

把经销商的仓变成可触达用户的前置仓;

把社区店的货变成线上随时可叫的货架;

让品牌可以直接进入“说买就买”的消费时刻。

美团京东,以及那些老练的闪电仓操盘手,已经证明这条路是走得通的。

下一轮竞争不是“谁跑得快”,而是:谁能把区域供给网络做得最扎实。

即时零售并不是一个新的行业,它是在重新组织本地供给。

真正有机会的,就是原本就离货很近的人:

做区域分销的经销商(本来就有货、有库存思维);

做连锁便利店或小超市的老板(本来就覆盖社区和生活圈);

做城市配送和履约团队(本来就对“快”有感)。

品牌也开始意识到——“把货放近”比“打曝光”重要得多。

所以未来不是“谁能做得更大”,而是:谁能在自己的城市,做到最好。

写在最后

当淘宝开始做便利店,这不是行业新故事,而是故事回到了最朴素的地方:用户不想等、商家不想亏、平台需要高频。

零售行业绕了太多年,拼过价格、拼过补贴、拼过流量,最后发现:真正的竞争力始终是——谁离消费者最近。

而这就是平台现在沿着这条路继续往前走的原因。

为了看清这一次闪电仓的未来,11月25-26日,我们特意在杭州,

,给你带来针对即时零售业态更多元、更立体的启发和思考。

广告/会展/培训/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