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1
中国农业银行(简称农行,ABC)的发展史是一部与中国农村经济变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紧密交织的史诗。从专业银行到全球领先的综合金融集团,其历程可划分为以下四个关键阶段:

______
📜 一、创立与早期探索(1951–1978年):专业银行的反复建制

1951年:前身“农业合作银行”成立,隶属中国人民银行,主要任务是为新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提供信贷支持。
多次撤销与重建:因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调整,农行在1952年、1957年、1965年三次并入人民银行,又于1955年、1963年两次恢复,始终未能稳定独立运营。
历史意义:这一阶段虽动荡,但奠定了农行作为农村金融主渠道的初始定位,成为新中国农村金融的拓荒者。

______
🌱 二、改革开放与商业化转型(1979–2006年):从专业银行到国有商业银行

1979年里程碑:国务院正式恢复农行,明确其为国家专业银行,承担“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领导农村信用社”的职能,标志其成为独立金融机构。
剥离政策性职能
1984年:农村信用社管理权移交央行,农行向商业银行转型。
199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农行划转粮棉油收购等政策性业务,彻底转向商业化经营。
市场化改革:拓展城市业务,化解不良资产,推进电子化建设,为股改铺路。

______
💹 三、股改上市与全球突破(2007–2010年):创纪录的资本跃升

2007年改革启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定调“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汇金公司注资强化资本实力。
2009年1月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挂牌,由国有独资转为国家控股股份制银行。
2010年7月:A+H股同步上市,融资规模221亿美元,创全球最大IPO纪录,市值跻身世界银行前列。

______
🌍 四、综合化与国际化发展(2010年至今):服务国家战略的金融航母

巩固“三农”优势
县域贷款占全行贷款1/3,服务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覆盖率82%,惠农通服务点覆盖75%行政村。
首创“三农金融事业部”,深化农村金融服务改革。
综合化经营:拓展金融租赁、基金管理、保险、投行等领域,构建全牌照金融集团。
国际化布局:在纽约、伦敦、新加坡等金融中心设分支机构,服务“一带一路”企业跨境金融需求。
科技赋能:推动数字化转型,发展线上银行、大数据风控,打造“五金工程”品牌体系(如“金e顺”线上平台、“金益农”三农服务)。
社会责任:832个贫困县贷款余额超6,198亿元,绿色金融贷款规模居行业前列。

______
📊 农行关键成就与现状(截至2024年)

维度成就全球排名《财富》世界500强第34位,全球品牌价值500强第16位资产规模总资产超39.9万亿元,居全球银行业前列三农服务县域网点覆盖率100%,三农贷款余额近3万亿元国际认可连续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标准普尔评级A/A-1______
💎 总结:扎根农村,走向世界的金融脊梁

农行的故事始于1951年田间地头的信贷支持,成于改革开放后市场化改革的魄力,兴于全球资本舞台的华丽转身。其核心始终围绕两条主线:
服务“三农”的使命传承:从合作化运动到乡村振兴,农行始终是国家农村金融政策的执行者与创新者。
与时代同频的改革基因:三次撤销重建的波折、政策性业务剥离的决断、股改上市的全球视野,彰显其适应变革的韧性。
如今,农行以“服务乡村振兴的领军银行”和“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银行”为定位,继续书写中国金融业“因农而生,因农而强”的独特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