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Anthropic公司宣布全面禁止中国控股企业使用其AI服务,这是继OpenAI之后又一美国AI巨头对中国企业关上大门。然而,这种封锁政策很可能如同芯片制裁一样,反而成为中国大模型产业自主创新的强大催化剂。
2025年9月5日,美国AI巨头Anthropic宣布立即停止向多数股权由中国资本持有的集团及其子公司提供服务,无论这些公司运营在哪个国家。这标志着美国对中国人工智能技术限制的进一步升级。
但这种技术封锁,可能会与芯片制裁一样,产生“回旋镖效应”——不仅无法扼杀中国的大模型产业,反而会催化国产大模型的自主创新与崛起。从昆仑万维、科大讯飞等企业的全栈AI布局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从应用场景的广泛落地到开源生态的日益繁荣,中国大模型正在走出一条自主发展之路。
01 封锁与突围,美国AI限制与华为芯片突破的启示
美国对中国科技产业的封锁并非始于大模型。2019年开始,美国对华为实施了多轮严苛制裁,重点从芯片上进行全面围堵,不仅让台积电停止给华为代工麒麟等高端芯片,还让高通、英特尔等断供5G等高端芯片。
然而,2025年9月,华为在深圳召开的新品发布会上公开披露了新一代麒麟9020芯片,采用华为自研的泰山架构,依托国内自主可控的芯片制造产业链生产,性能表现能比肩高通骁龙8 Gen2。
华为麒麟芯片从设计的底层架构,到芯片的生产制造,都已经完全自主控制了。这个过程可谓是相当不易,需要国内整个半导体产业链协同进步和升级发展。
芯片领域的封锁反而催生了中国芯片产业的自主创新,同样,大模型领域的技术限制也将产生类似的“催化效应”。
02 国产大模型的全面崛起,技术与商业化双突破
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大模型产业已经具备了相当实力。科大讯飞作为中国全栈自研大模型领军者,正以技术、生态、商业三重“根红利”,在AI赛道开辟兼具韧性与潜力的路径。
面对国际科技封锁,科大讯飞曾两次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在无法获取英伟达芯片的困境中,反而坚定自主研发决心。2023年5月,讯飞星火大模型发布,仅5个月后便联手华为,推出国内首个支撑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的万卡国产算力平台“飞星一号”,打破海外算力垄断。
昆仑万维则前瞻性地构建了 “算力基础设施-大模型算法-AI应用”的全产业链闭环,这种深度垂直整合在全球范围内都属稀缺。在算力层面,公司不仅布局高性能计算集群,更自主研发AI芯片,夯实底层技术根基。
在算法层面,其“天工”大模型持续迭代升级,在多模态理解和生成能力上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在权威GAIA评测中以82.42分位列全球第一,技术实力获得国际认可。
03 商业化落地,多领域开花结果
技术的价值最终需要通过商业化来实现。国产大模型企业在商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昆仑万维的AI布局并非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在多个垂直领域实现了商业化突破:短剧生态爆发式增长,旗下DramaWave平台年化流水已突破2.4亿美元,单月流水超过2000万美元,成为全球领先的AI短剧平台。
AI音乐引领行业变革:Mureka平台开放API接口,与国内主流音乐平台深度合作,B端收入占比超过30%。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达到37.33亿元,同比增长49.23%,其中海外收入占比高达92.17%(34.41亿元),同比增长56.02%。AI相关业务收入占比已达18%,目标提升至25%。
科大讯飞则凭借其“1+N”体系将通用底座大模型与行业需求结合。教育领域,高中数学教师助手落地百个试点,“AI黑板”上半年销量增1.5倍,AI学习机收入翻番,带动教育收入增23%。
医疗领域,讯飞晓医APP支持1600余种常见病查询,医疗OCR识别率97%,讯飞飞医疗中期营收2.99亿元、增30%,推动医疗收入增21%。
在央国企市场,科大讯飞2024年大模型解决方案市占率第一,2025年Q2中标数与金额双第一,与中石油合作使代码效率提73%。2025年上半年,科大讯飞营收、回款破百亿,净利润增40%,汽车业务增13%,经营质量优化。
04 开源模式,中国大模型的全球竞争力
开源模式正在成为中国大模型全球竞争的重要路径。不久前,特朗普决定限制对华出口的高端AI芯片。但没成想中国大模型这边又甩出一张王炸——阿里巴巴正式开源了新一代通义千问模型千问3,并且一举拿下主流评测榜单第一,登顶全球最强开源模型。
阿里这次可谓是火力全开,一口气开源了8款不同尺寸的千问3模型,从手机到服务器都实现了覆盖,而且支持119种语言。作为国内首个混合推理模型,千问3能看更能打。
从多个评测榜单结果来看,千问3领先一众顶尖大模型,甚至直接掀翻了美国Llama大模型,再次刷新了全球开源模型性能的天花板。性能只是一方面,作为开源大模型,千问3的部署成本也非常亮眼,部署成本只要deepseek r1的三分之一。
与美国科技巨头疯狂收割,靠AI赚得盆满钵满不同,以阿里、DeepSeek为代表中国开源大模型进场“搅局”,让他们的美梦提前醒了。从年初DeepSeek用600万美元训练出来顶级模型后,英伟达市值蒸发6000亿美元。
05 政策支持,各级政府积极推动大模型发展
中国已经形成了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措施的全方位AI政策支持体系。2025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报请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聚焦行业应用需求和基础能力供给协同推进。
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大模型发展。2025年9月5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通知,组织开展2025年度山东省省级行业大模型申报工作,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和应用。
同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2025年度关键技术研发计划“新一代信息技术”项目申报指南,支持人工智能驱动科研范式变革前沿技术研究。
这些政策为国产大模型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后盾,推动了大模型技术在产业、政务、民生、科研等垂直领域的落地应用。
06 未来前景,自主创新与全球竞争
未来中国大模型发展面临多种机遇。技术层面上,模型轻量化、行业适配和工具链成熟将成为核心突破点。这将进一步降低大模型的使用门槛和成本。
产业层面上,价值重心将从基础设施层向MaaS和应用层转移。场景化创新(如工业大模型、医疗大模型)成增长关键。
市场层面上,消费端将从“流量争夺”转向“用户粘性建设”,企业端将从短期降本增效转向长期战略驱动。
同时也面临挑战:算力不足、模型精度待提升、缺乏选型标准等问题仍然存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强调:“只有在国产技术的支撑下,中国的大模型才有可能实现自主可控的未来。”
国产大模型已经在全球舞台上展现出竞争力。DeepSeek等开源模型引领全球开源浪潮,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以70亿参数实现近万亿模型的效果,成为目前唯一基于全国产大模型的全栈可控模型。
中国大模型的全球开发者数量已突破900万,其中讯飞开放平台开发者超870万,生产级应用超342万款,大模型开发者152万,规模与活跃度均居行业前列。
国际市场封锁无法阻止创新,真正决定未来竞争力的,是能否将技术与社会需求深度结合。面对所谓“技术围墙”,中国的科技企业正压力中寻找突破口,推动全球人工智能格局从单极向多极演变。
正如芯片制裁催生了中国芯片产业的自主创新,大模型的封锁限制也正在催化国产大模型的新生。这条路可能曲折漫长,但前景已经愈发清晰。$昆仑万维(SZ30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