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若水三千要多喝几瓢: 整理一下他的简介:
孟晓苏共和国同龄人,北大经济学博士,曾给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同志当了七年半秘书。1992 年当中房集团老大。我们现在的住房制度改革与建立住房保障房制度的最早提出人之一就是他。被媒体誉为 “中国房地产之父”。……还是孟子 73 ...
回复@若水三千要多喝几瓢: 整理一下他的简介:
孟晓苏共和国同龄人,北大经济学博士,曾给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同志当了七年半秘书。1992 年当中房集团老大。我们现在的住房制度改革与建立住房保障房制度的最早提出人之一就是他。被媒体誉为 “中国房地产之父”。……还是孟子 73 ...
回复@躺平猥琐发育: 我之前《三季报还重要吗?-浅谈万科的“忒休斯之船”争论(20251029)》讨论过这个问题。我甚至认为,“好房子”的时代,国企具有极大的优势。
尤其是最近上面标题全面推进现房销售,这对融资能力远弱于国企的民企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这个调整一旦落地,房地产行业的整个经...
回复@股市無雙: 嗯嗯,我早上和网友也在聊这个话题,他们应该和李蓓这些私募看好房地产复苏是差不多时间。只是李蓓2023年年中清仓房地产股,宁泉继续坚持而已。
现在宁泉持港股万科已经9.01%了,一动就要公告,按这成本,虽然不用考虑融资成本,但是客户的压力也是巨大的。说句笑话,要么捡shi...
回复@迪粉老大: 嗯嗯,说法还有很多。但是“宝万之争”破坏了很多默契,有些事不上称没四两重,上称了一千斤也打不住。2023 年王先生主动停掉了这笔钱,事情也就这样了。他的某些行为本身也颇具争议,我们也不适合替他说啥。
还是那句话,这钱合情合理,但是严格来说万科股权有国有资本,且比...
回复@葛九财: 这里要修正一个被故意模糊的概念:
其实,目前我们倡导的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和增长点确实就是科技,尤其是电力、芯片、新能源车等等,这是事实。
但是,还有个一直被故意模糊的概念。我举个例子:
一个正在青春期长个子的年轻人吃饭,每天饭量都渐长(如中国经济)。他习惯...
回复@无涯书社: 因为现在踩地产的,跟7、8年前捧地产的基本是一批人。都喜欢待在人多的地方,显得安全。
但是,私募也好,个人投资也好,人多的地方往往受益就平庸。你只有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事情,相信别人不怎么相信的事情,才有可能赚到不平庸的受益。当然也可能是亏到很不平庸的高度![]()
回复@敬业乐业: 这个话题我再多句嘴。后面就尽量不提及了,因为无解
。
其实王先生放弃当年的股权是一回事,现在离开万科领导岗位拿高薪是另一回事。
换个角度大家都能看明白。
当时王先生放弃股权,对当时的万科全体员工和较为先进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是帮助极大的,个人的牺牲...
回复@小雨潇潇: 这篇我昨晚看到了,他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趋势
跟我前面写的两篇长文的基本一致,没有明显的分歧。我个人很赞同他的这些分析和判断。
可惜的是,他在恒大的那段经历,打断了他的学术研究生涯,离开恒大后在行业和学界都有点边缘化了。不过他的能力和资历摆在那里,也没有了...
回复@眼里只有夏天: 哈哈哈,不知道呀。我怎么感觉我们年底前不太会降息降准的。纯感觉哈。![]()
![]()
走一圈的事情,确实有点不好说,但是借着年底经济工作会议,他们来一下也不是不可能。
就像那个梗,怕他们不来,也怕他们乱来。哈哈哈哈//@眼里只有夏天:回复@上海滩老杨:假如12月,我...
回复@荣誉55639046: 据我所知和观察,一些资金并没有离开,一些资金正在进来。有些事情我不好乱说了,慢慢一起等着看吧。太阳底下其实没有新鲜事。
在懂王胜选都可以炒一波川大智胜的市场,没什么不会发生的。我们讨论基本面,讨论行业,已经属于最正规的思路了。但是,市场永远有各种新奇的方...
回复@无涯书社: 稍微知道一点,上海宁泉是个私募,他们的操盘人杨东,原来是个知名的基金经理。最近几年他买了碧桂园和万科企业,还有好几个其他港股。万科我记得是23年的时候进的,后来尤其是今年8月份还加仓了,成本应该比我还高些。其他的,你在网上也能查到一点。私募比较低调,所以传闻的事情...
回复@博大的翻倍飓风: 同意你的看法!我们来稍微看看2025年内公开的万科H股的持仓数据:
宁泉8月22日又加仓至1.99亿股,占港股流动股的9.01%;
BlackRock, Inc.、Citigroup Inc和Nomura Holdings, Inc.(也就是:贝莱德、花旗和野村证券),这三家2025年进进出出反复在5%持股公告线上下横...
回复@无涯书社: 客气了。说个我为什么最终没有在“宝万之争”期间介入的原因。
其实宝能开始买万科,直到举牌的时候,万科的股票性价比是比较高的,这是我心动的原因,宝能是看懂了当时万科的价值和股价不匹配的。
但是,王先生当时的激烈反应和对宝能的定位“门口野蛮人”,我突然有点明...
回复@荣誉55639046: 我之前在讨论里说过:我是7月底首次小额试探性买入,9月和10月是逐笔完成计划中的建仓的。
看了万科十多年了,因为风险偏好的问题,除了“宝万之争”那次差点重仓杀入,后面就没动过心思,一直在看。毕竟是投资。
还有个重要的原因是政策的态度,那个时候,政策开始逐...
回复@躺平一万年: 是的,这就是我一直在说的,房地产是整个经济中重要的一环。
各种老板如果需要融资,银行放贷优先考虑的抵押物依然是房产。
地产链也不仅仅是地产的生产链,还有与之相关的衍生行业,甚至包括除了土地出让金以外的地方政府的巨额税收。
虽然前二十年的这种地产疯涨是...
回复@simba18: 应该还有一个群体——需要心理救助的患者。对陌生人不分青红皂白的人身攻击,并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或者个人素质问题,而是一个亟待重视的医学问题。
昨晚已经有生活中的朋友看到帖子,在和我讨论这方面的医疗投资机会了。
除了股票,还有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干预。我好像...
回复@朦茶茶: 谢谢鼓励。![]()
![]()
![]()
可能我是职业敏感度稍微高一些,对拐点的判断可能也会提前几个月,但是总体趋势我还是比较肯定的,尤其是政策的方向性态度。
毕竟这么多年,靠这个吃饭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都是公司用数以亿计的资金堆出来的。
我只保证,我说的是我真实...
我生气的并不是没礼貌的人,毕竟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不可强求。
也不是用激烈言辞反对观点的人,毕竟争论中会有情绪,很正常。
令我真正愤怒的是,有些ID都是上来就人身攻击,开口就诅咒他人。看了感觉比在路上被野狗莫名狂吠的感觉更恶心。
这些东西,在垃圾分类的时候,你都没法...
回复@般若无住: 这个说法,我想稍微提点不同意见:
1、2015-2020这几年,房价总体还是上升的,人口问题就没引起大家的注意么?无非是一个说法而已,前20多年的五次舆论大转向,次次都有很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我第二篇文章里提到的《向高房价宣战》,这本书的理论依据更扎实,古今中外的资料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