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锋锂业固态电池进展及其一体化布局的战略价值

发布于: 修改于: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7

$赣锋锂业(SZ002460)$ $赣锋锂业(01772)$ 赣锋锂业凭借硫化物路线突破和专利壁垒,已实现电导率3mS/cm及500Wh/kg样品量产。

其全产业链布局优势显著,锂资源自给率达60%,半固态电池成本2026年将降至1元/Wh。

赣锋锂业已在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场景落地,且预计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可达5000亿元。

赣锋锂业作为全球锂资源巨头,正积极布局固态电池技术,通过"矿产-材料-电芯-系统"的全链路整合,打造固态电池产业闭环,抢占下一代电池技术制高点。当前,其第二代混合固态锂电池能量密度已达420Wh/kg,循环寿命超 800次,并已实现量产装车;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小批量量产中,计划2030年实现规模化应用。凭借全球唯一覆盖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三大技术路线的综合实力,赣锋锂业在固态电池领域形成了显著的竞争优势,未来有望通过技术迭代和产业链协同,成为这一万亿级产业的重要参与者和规则制定者。

一、固态电池技术参数与产品矩阵

赣锋锂业固态电池技术已取得显著突破,其产品矩阵覆盖多个能量密度梯度,满足不同应用场景需求。在半固态电池领域,公司已实现420Wh/kg能量密度产品的量产装车,循环寿命超过800次;在全固态电池领域,能量密度达500Wh/kg的样品已实现小批量生产。这一技术进展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在硫化物电解质路线方面,公司自主研发的LPSC体系电导率突破3mS/cm,接近液态电解液水平,大幅提升了电池性能。

赣锋锂业固态电池产品矩阵呈现清晰的梯度布局:一方面,公司通过硅基体系实现320-450Wh/kg的产品覆盖,其中320Wh/kg电芯循环寿命突破1000次,450Wh/kg技术储备达行业顶尖水平;另一方面,公司通过锂金属负极体系开发更高能量密度的产品。在低空经济领域,赣锋锂业开发的21700圆柱电芯能量密度覆盖330-400Wh/kg,兼具高比能与结构稳定性,专为轻量化设备设计。这一产品矩阵既体现了公司技术的全面性,也反映了其对不同应用场景的精准适配。

在安全性方面,赣锋锂业固态电池通过了200℃热箱与针刺等严苛的安全测试,大幅降低了热失控风险。其硫化物电解质路线不仅提供高能量密度,也通过兼容金属锂负极使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相当于当前主流三元锂电池的1.7倍,为未来电动车续航里程提升至1500公里提供了技术基础。

二、全产业链布局与协同效应

赣锋锂业在固态电池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矿产-电解质原材料-电解质-负极-电芯-系统"的全链路布局。这种垂直整合能力不仅缩短了研发周期,还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形成了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在矿产资源环节,公司通过澳大利亚Mt Marion锂矿、马里Goulamina锂矿、阿根廷Cauchari-Olaroz项目等全球布局,锂资源自给率预计2025年底将达到60%,2030年前形成60万吨碳酸锂当量的生产能力。稳定的锂资源供应和较低的原材料成本为公司固态电池业务提供了坚实基础,使其在成本控制上具备显著优势。

在材料端,赣锋锂业在硫化物、氧化物和聚合物三大固态电解质路线均具备研发生产能力,尤其在硫化物路线方面,公司2022年便建成首条电池级硫化锂产线,纯度达99.9%,2024年产能提升至20吨/年,计划扩展至100吨。公司还牵头起草了《电池级硫化锂》行业标准,进一步巩固了在固态电解质领域的技术话语权。在负极材料方面,公司量产的3微米超薄锂带成功解决了金属锂负极膨胀问题,使搭载该技术的固态电池循环寿命提升300%。

在电芯制造环节,公司已建成江西新余 4GWh固态电池产能,重庆基地20GWh新型锂电池科技产业园(国内最大固态电池生产基地),2026年东莞基地固态电池产能将达10GWh。这些产能不仅确保了固态电池的规模化生产,还为公司提供了从实验室样品到量产的完整转化能力。

在系统集成方面,赣锋锂业与多家车企和高端装备企业建立合作,覆盖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消费电子等多元化场景。这种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全链路布局,使公司在固态电池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协同效应,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并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三、固态电池商业化应用场景

赣锋锂业固态电池技术已进入多场景商业化验证阶段,在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和消费电子等领域均有突破性进展。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公司与东风、广汽赛力斯等车企合作推进固态电池装车验证。首批搭载公司固态电池的东风E70电动车已于2022年完成交付,截至2023年,50台搭载固态电池的车型已在6省10地开展示范运营,运营里程超50万公里。与某国际头部车企签订的联合开发协议也标志着公司在高端电动车市场的突破。固态电池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商业化将率先从半固态电池开始,预计2026年半固态电池规模化装车,成本降至1元/Wh左右。

在低空经济领域,赣锋锂业推出的适配低空飞行场景的固态电池解决方案已与多家知名无人机及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企业达成合作。样品已进入适航认证流程,计划2025年交付首批订单。据GGII测算,仅eVTOL领域对超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需求,就将在2025年催生超200亿元的市场空间。赣锋锂业在这一新兴市场的早期布局,为其未来增长奠定了基础。

在消费电子领域,公司研发的高安全耐低温固态锂电池取得新突破,并已向国际知名手机企业批量送样验证。这一技术路线以聚合物或氧化物为主,强调高安全性与耐低温特性,可满足高端手机及极端环境设备的能源需求。随着消费电子市场对电池安全性和能量密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固态电池有望在这一领域率先实现商业化。

此外,公司在储能领域也加大了布局,通过收购深圳易储、成立新能源基金等方式,拓展储能业务规模,总规划超11000MWh。储能领域虽然因成本问题难以快速推广固态电池,但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预计2028年后固态电池将在储能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

四、技术突破与一体化布局的竞争优势

赣锋锂业在固态电池领域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技术突破与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两方面。

在技术方面,公司已形成显著的技术壁垒。截至2024年6月,公司已申请固态电池专利209项,获授权国家专利107项,覆盖电解质材料、负极材料及制造工艺等关键环节。公司自主研发的LPSC体系硫化物电解质电导率突破3mS/cm,为固态电池性能提升提供了核心保障。在金属锂负极领域,公司量产的3微米超薄锂带(宽度达300mm)解决了负极膨胀难题,使固态电池循环寿命大幅提升。同时,公司牵头制定的《电池级硫化锂》行业标准,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硫化物路线的技术话语权。

在产业链布局方面,赣锋锂业的优势尤为突出。作为全球锂盐产能第一的锂资源巨头,公司通过"从矿山到电池"的垂直整合能力,实现了固态电池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锂资源自给率的提升(2025年底达60%)和硫化锂等核心材料的自产(2024年产能20吨,计划扩至100吨),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与日韩企业相比,赣锋锂业在成本控制上具备明显优势——当前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成本约40元/Wh,但通过全产业链整合,公司有望显著缩短成本下降路径。

在商业化节奏上,赣锋锂业采取了"多场景并行验证"的策略,通过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消费电子等多元化场景的应用,加速固态电池技术的成熟和产业化进程。这种"技术-场景"的闭环创新模式,使公司在固态电池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五、行业价值与未来展望

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终极方向,其产业化将深刻影响全球能源存储格局。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000亿元,出货量约643GWh,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3%。这一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为赣锋锂业等固态电池领先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在成本方面,固态电池当前仍高于液态电池,但随着技术成熟和规模化生产,成本将逐步下降。TrendForce预计,半固态电池综合成本可望于2035年降至0.4元/Wh以下,全固态电池在2030年后当应用规模大于10GWh时,电芯价格将降至1元/Wh左右。赣锋锂业通过全产业链整合,有望加速这一成本下降进程,特别是在硫化锂自产和锂资源自给率提升方面,为其固态电池业务提供了独特的成本优势。

在技术路线选择上,硫化物路线虽面临成本高、空气稳定性差等问题,但其离子电导率高、能量密度潜力大的特点,使其成为产业界攻坚的重点。赣锋锂业在硫化物路线上的提前布局和持续投入,使其在这一最具潜力的技术路线中占据了领先地位。同时,公司通过"双技术路线并行"策略(硅基负极与锂金属负极),既满足了短期商业化需求,又为长期技术发展储备了能力。

从行业价值来看,赣锋锂业的固态电池布局不仅推动了自身业务升级,也为整个固态电池产业发展提供了示范。公司构建的"研发-应用-迭代"正向循环体系,加速了低空经济、智能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的成熟,同时在全球新能源产业的价值链上刻下了"中国智造"的坐标。据预测,2030年固态电池全球渗透率将超15%,赣锋有望占据20%以上份额,成为这一万亿级产业的重要参与者。

未来,随着固态电池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成本下降,赣锋锂业有望在2026-2030年实现半固态电池规模化装车和全固态电池中试线落地,最终实现固态电池的全面爆发与格局重塑。公司通过"材料自主化-场景验证-产能放量"三阶段布局,有望在固态电池领域复制"宁德时代"的成长曲线,成为全球固态电池产业的领军企业。

总体而言,赣锋锂业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布局已形成显著的技术优势和产业链协同效应,但在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和市场竞争等方面仍需持续投入和突破。随着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的加速,公司有望通过"矿产-材料-电芯-系统"的全链路整合,成为全球固态电池产业的重要参与者和规则制定者,实现从锂资源巨头向固态电池技术引领者的战略转型。

说明:报告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