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富富不去,救贫贫不离。只是找了个契机,让普通人扒着井沿看一眼,让他们学会按规律办事。再者,时也,势也。是根据当时当下的农民环境,做出的行为选择而已,这是目的。并非商业逻辑。
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你是一个价值投资者,你会投资格律诗这样的初创企业吗?成功的概率有多大?
第一,格律诗品牌和农户之间类似代工关系。不是说代工必然不能成功,苹果就很成功。而是说让一群没有任何从业经验的农民代工音响这么精细的商品,他们有做精品的意识和能力吗?
第二,低成本和高质量往往是一对矛盾。格律诗以低成本战略(压榨农户剩余劳动力,不怕农户会偷工减料?)打造了高质量的获得欧美业界认可的格律诗品牌。这个可能性有多大?
第三,音响这种商品,不是必需品,高端的音响是属于奢侈品范畴,本身就不适合于需要以规模取胜的低成本战略。但格律诗就是以低成本战略打败了乐圣。
第四,品牌和罗马一样不是一天建成的。重建一个音响品牌而且一炮打响,而且干掉了龙头企业谈何容易。不信,问问段永平先生,看他以现在的认知及资源,重建一个手机品牌容易吗?
杀富富不去,救贫贫不离。只是找了个契机,让普通人扒着井沿看一眼,让他们学会按规律办事。再者,时也,势也。是根据当时当下的农民环境,做出的行为选择而已,这是目的。并非商业逻辑。
丁元英的格律诗本来就不是想正常模式营业的,他开这个公司就是给乐圣做了一个局。是一个阳谋,他就是策划要乐圣公司把王庙村的村民收编了。但是乐圣在法律层面还没办法。但是在道德层面丁元英还是有不忍心的,所以才跟他北京的高管朋友到五台山问道。
小说而已,为了剧情需要夸大和故弄玄虚是常有的事情,通过作品看得出作者一些看待问题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能给读者带来启发就够了。你要是和剧情较真哪怕是最纪实的纪录片也是单薄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