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过去】2024年操作回顾
2024股票账户年化收益29%左右(其中港币汇率弥补港币仓位收益约3.4%左右)(上证指数同期上涨12.67%,深证成指同期上涨9.34%,沪深300同期上涨14.68%)其中,
2024打新收益几乎为0(转债&新股);
2024账户收益分布,h股占64%,a股占36%,b股持平,赚个汇率。
2022H股新圈子投入过大导致的临时亏损,2024H已恢复过来,优秀公司要敢于耐心持有;
股票主要操作如下:清仓中信证券、伊利择机建仓五粮液;减仓腾讯、清仓小米;试探建仓半导体新洁能、澜起科技
全年主要操作,
2024.2.2日用分红买入古井贡b;
2024年9月末,趁央行放水利好,清仓中信证券,持有近5年保本出,认错,清除投机心理,中信不适合长期持有;清仓中信证券资金建仓五粮液;
2024年10月中旬,因伊利利润大幅下降,清仓伊利,买入五粮液;
2024年11月初,清仓格力,换入美的,美的创收产品全面+出海,适度成长;格力是绝对低估+股息的思路;11初及中旬,建仓半导体行业新洁能、澜起科技;
2024.10~11月,h股按2023年初思考计划,减仓15%的腾讯,清仓小米,清仓腾讯分红美团,资金调整到a股;
融资操作,主仓不动,融资小打小闹,标准线以下先买后卖,标准线以上先卖后买,降低持仓成本,实际作用不大,保持娱乐心态,时刻警示自己主仓不养成频繁操作坏习惯就好。谨记财不入急门,投资还是要慢慢变富。
2、2024操作思考
1)清仓中信证券、伊利股份、小米及换股时机问题。保本出过早清仓中信,过早卖出小米、伊利,回过头来看,基于当前自己认知不认为是犯错。中信金融类周期股,不适合长期持有,后续有机会1pb买入;小米和伊利卖出符合自己当时认知,小米卖车看不懂,伊利业绩24年中报降40%不容乐观,大幅下降时先离开。有一点需要反思,清仓中信没有立即切换茅台或五粮液,还有一丝贪婪心理想买到更便宜的茅台。
2)坚持整体投资组合。2024整个调仓过程调整了消费类、科技类、金融类比例接近6:4:0关系;清仓金融类,保持科技类,增加消费类;调增已进入合理区间的白酒五粮液。
3)进入新的市场,新的行业,需要慎之又慎;安全边际是不懂不做,足够吸引人的价格,不要怕错失机会;新圈子逐步研究,动态调整;后续逐步调整半导体行业的标的和比例,上限10%。
4)消费永不过时、金融永不过时、科技引领潮头;保持组合行业分布,行业内进行调整,金融类券商中信证券熊市大掉时1pb再买入,上限15%;
经验&教训:
规避经验&教训总结迷宫——“去年所谓的经验就是今年所讲的教训,今年的教训在未来美好行情中又会变成成功的经验”。
1)、两级标尺到达悲观的点时,现金预备队要果断批次买入,不要等到绝望时刻,保留绝望时刻的买入能力即可;
2、【现在】主要持仓情况
1、主要持仓企业未来10年的思考?看十年,察三年(费雪三年守则);三四年时间业绩还没有达到预期,可能是自己看错了。
古井贡b,累计分红大于融资;徽酒龙头;未来10年,保持平均每年5%~10%的增长,10年利润达到120亿,市值2400亿,毛估估问题不大,10年4倍;目前市值600亿以下,估值偏低,增速稳健。营收达到300亿时将是一个顶峰(对应利润60亿左右)。2024年净利润毛估估58亿左右。
五粮液,累计分红大于融资;白酒龙头,仅次于茅台,具有社交品牌效应;未来10年,每年利润300亿以上,10年3000亿;保持平均每年5%~10%的增长,10年后利润600亿左右,市值1.2万亿,毛估估问题不大,截止目前(2024年底)10年2倍;2024年净利润毛估估308亿左右。目前白酒处于去库存周期,五粮液在2023年底(早于其他白酒)开始控量;白酒去库存2025~2026是否能走出来且看且观察,做好穿越周期的准备。五粮液调整好底仓后(15%~20%),再加仓要拉开30%以上的差距,仓位上限30%。
美的集团,累计分红大于融资;家电龙头,创收产品全面+出海;2024.8.31家电行业进入了以产品迭代升级为主的平缓增长周期;未来10年,每年利润330亿以上,10年3300亿;保持平均每年5%~10%的增长,10年后利润700亿左右,市值1.2万亿,毛估估问题不大,截止目前(2024年底)10年2倍;16pe以上相机逐步减仓到白酒、半导体设备。
腾讯控股,盈利模式平台网络用户+多种收入来源;企业文化科技向善;小程序、微信小店、视频号、大模型发展逐步向好。微信及游戏都受到了短视频的挑战,短视频抢走了微信和游戏的时间,且看且观察。2023年底打压游戏政策,长远看不影响游戏的本质(“网上游戏是最便宜能获得快乐并消耗时间的地方”)。2024年政策打压预期已翻转。未来10年,平均保持5%~10%增长,毛估估4000亿以上问题不大,市值8~10万亿人民币,3万亿人民币低估买入区间;对应港币市值3.2万亿,每股350港币;3万亿港币(每股300港币)以下重仓买入区间,保留合理买入区间腰斩的买入能力(200港币左右); 2024年净利润毛估估2000亿左右,目前市值3.85万亿(400港币左右),估值合理。
半导体行业,半导体是人类精神需要基础(游戏、AI……);半导体设备行业的技术水平及特点与半导体制造工艺的需求密切相关。行业内有一代设备,一代工艺,一代产品的说法。从科技变换的角度,只适合看3年左右。周期特点是大周期(技术升级pc->手机->汽车);小周期(供需,产能库存周期;2年左右);观察强周期半导体设备公司,营收增长是否出现大幅异常;24年开始是上升周期,25~26年结束进入下降周期。美国科技战,国产代替逻辑。
澜起公司已上市5年,分红融资比为54.50%;澜起就是市场空间不大,ddr5升级也是自己替代自己,支撑千亿市值费劲;潜力在 PCIe 、CXL等技术领域,且看其观察;内存接口芯片全球领军企业(3寡头时代);市占率40%~50%;24年利润12亿;25年160亿元市场,利润19亿;历史30分位pe=70;市值=1300亿;按1年50%收益折现到24年1300/1.5=860亿;70以下买入;天花板50%市占率;如果在周期底部买入,很稳,需要有打折的机会。
新洁能分立器件设计这块没有啥独一无二的优势,市场空间也不大。半导体入门学习公司,相对估值不贵,有社保持仓。相机过渡到澜起或中微等设备公司。
中微公司,半导体行业铲子公司;材料披露详细,公司全员持股;刻蚀设备国内技术领先,设备卖到台积电的也只有中微;中微是小而美,华创是大而全;
3、【将来】2025投资策略。
——2025保持核心消费,刺激创新科技,长期有耐心地持有,长期有耐心地等待打折机会。
1) 坚持投资未来十年,越来越好的企业;对未来越有信心,对现在越有耐心。(以10年后的视角,对是否投资企业决策;避开10年后日子肯定不好过的企业);可以根据时间长短看企业不同的地方,中期看商业模式,长期看企业文化。
2) 坚持十年三倍,降低收益预期;(年化12%);
3) 坚持整体体系,注意对风险敞口控制;消费+科技+金融;6:4:0(金融最大1)的组合比例;A股:B股:H股=6:1:3的比例;单标的仓位上限调整为30%;对于普通人,过于集中及单吊相当于加杠杆;两级标尺非悲观时刻保留5%的预备资金,应对市场超预期的腰斩极端情况。考虑利率下降趋势,相机组合加一点红利策略(中国海油、港股央企红利ETF等)。
4) 能力圈,不能盲目扩大,不能裹足不前;新能力圈要研究铲子公司;对老龄化,智能化趋势,合适感兴趣的半导体等企业加以研究;坚持扩展研究新圈子严格限制总体投入不超过10%上限;新圈子一次买够限制在5%;人性需要刺激,新圈子可以试探性买入一点筹码,刺激自己好奇心,进行研究学习。
5)、遇到大掉的机会优先加仓五粮液、伊利、美的、腾讯;谨慎加仓澜起科技、中微公司;关注半导体设备、量子科技等科技类企业的机会;h股相机调出20%资金,美的相机调出50%资金,到核心消费和铲子科技;把握无人问津的时机,1)僵尸户新闻;2)两级标尺悲观近绝望;3)股票论坛评论仅是平时的20%;4)泥沙俱下,估值合理价格无厘头腰斩以下;
4、还是几句唠叨话:活得越久,复利越多;财不入急门,要慢慢变富。学习践行大道思想,本分,保持平常心。保持好的睡眠,多打乒乓球。借用小米的一句话,“本分”的人运气不会太差,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5、2024认同格言语录收藏
1) 只要下场打球,失误是不可避免的;赢家都是无谓失误少,关键分不失误的人。
2) “如果生意模式很喜欢(当然至少要懂了),企业文化也很好,那就老老实实等好点的价钱。” ~大道
3) “细分的壁垒就是细分,更大的增长来自更多的细分”。~海淀拙大叔
4) “在细分领域深耕并成为行业前茅,融入国际产业链,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切割”。~杨崇和
5) 确定性是一定时间和空间界限内的规律,常识和方法的总结。
6) 便宜硬道理,选股如选妻,人性即黄金,时间便是神。~金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