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伯克希尔刚刚公布的财报中,2024年现金达到惊人的3342亿美元,上一年2023年现金只有一半1676亿美元。
看这个数字好像没有什么,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在国内的上市企业中,市值最大的企业是工商银行,现在的市值是24520亿,折合成美元是3358亿,差不多等于巴菲特囤积的现金总量,也就是说巴菲特可以毫不费力的用余钱买下中国最大市值的企业总工商银行。
再打个比方:如果巴菲特每天花 100万美元,这笔钱能维持 92年,这还不包括以后增值的部分。
他甚至可以每天买下一架空客A380飞机(单价约2.5亿美元),连续买13年。
真是钱多的花不掉。
那么为什么巴菲特囤积这么多现金呢?
大众的普遍的想法是:巴菲特不是常人,是股神,是“奥马哈先知”,是可以从上帝视角看待整个金融市场神人
他能“预知未来”
当然还有很多人说了各种奇奇怪怪的原因:
有人说巴菲特对美国未来不看好
有人说巴菲特年龄大了,畏惧了
也有人说,他是为了接班人做准备,做权力交接
以上的种种都不对
巴菲特从接手伯克希尔开始已经有55年历史了,从漫长的半个世纪来看,巴菲特有过好多次持有大量现金的时候,我们掰扯一下,你心里可能有数了
1970-1973年现金为王策略
在市场暴跌后的反弹期(1970-1972年),巴菲特未急于抄底,而是选择持有现金等待更优机会。直到1973年“漂亮50”泡沫破裂(道指最大回撤46%),他才以极低估值重仓《华盛顿邮报》等标的。这种“别人恐惧我贪婪”的策略成为其经典案例。
1987年股灾前的现金储备
1987年10月美股爆发“黑色星期一”股灾前,巴菲特已清仓几乎所有股票,仅保留资本城、盖可保险和《华盛顿邮报》三只标的。这一操作源于他对市场估值过高的判断:当时标普500指数市盈率接近22倍,而现金等无风险资产收益率(如美国国债)与之接近甚至更高,促使他选择持有现金以规避系统性风险。
1999年前后的科网股泡沫
进入90年代末,美国科网股泡沫达到顶峰。巴菲特公开看空高估值的科技股,认为这些公司缺乏实际盈利支撑,市值膨胀过度。
他在1999年致股东信中警示:“如果投资者期望通过股价持续上涨或利率下降来获利,这种假设并不稳固”,并强调“一鸟在手胜过二鸟在林”的现金逻辑。
这一时期,伯克希尔现金储备显著增加,为后续投资机会储备了弹药。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伯克希尔通过持有现金储备,在市场恐慌期以极低估值收购了Clayton Homes(2000年)、NetJets(2003年)等优质资产
2007-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现金储备
2007年,巴菲特清仓中石油H股并减少美股仓位,现金储备占比达17%。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他利用现金以优先股+权证形式注资高盛、通用电气,并以抄底美国银行等操作获利,现金储备策略再次验证了“在别人恐惧时贪婪”的逆向投资理念
我又查了标普500的市盈率数据,一一对应前面的巴菲特大量囤积现金抄底的记录
1969年:24倍
1987年:23.19倍(股灾前高点)
1999年:约24倍
2007年:升至23倍左右(接近历史高位区间)
2025年(这次):标普500市盈率是27倍
是不是有惊人的相似,历史总是不断地重演
这是不是进一步证明了巴菲特的正确,在市场高估的时候选择现金?
他真的是神人吗?不是
机会成本:一切决策的都要考虑的因素
机会成本是巴菲特策略的核心
他和查理·芒格在2003年年会上明白的解释过这点
芒格说:“我们的一切决策都基于机会成本,但很大程度上,我们在猜测未来的机会成本。沃伦的意思是,他预期未来会有回报率更具吸引力的投资机会,所以不会现在浪费资金在低回报上。如果利率长期降至1%左右,巴菲特可能重新评估机会成本,但目前,他选择等待更好的时机。”
1997年,巴菲特说明:“我们总是可以买政府债券,它是我们衡量投资的标准。” 芒格补充:“买股票的机会成本之一是与债券比较。美国国债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是评估企业价值的折现率。债券收益率上升时,持有股票的机会成本增加,现金或债券往往更具吸引力。”
什么是机会成本?
打个比方:一家企业有一笔资金,如果用来购买设备扩大生产,预计能获得 10% 的年回报率;也可以用来投资股票,预期年回报率为 15%。企业最终选择了购买设备,那么这次决策的机会成本就是投资股票可能获得的 15% 的年回报率。
我们总是选择持有最大价值的东西,放弃其他较小收益的东西
这个关键就是“选择”
我查美国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4.29%,我们常常把这个作为“锚”,用这个收益率去比较其他的所有的收益
再去看看巴菲特的最近抛售的操作便可以理解
他卖出的苹果股票,市盈率是多少?
39倍
我们1÷39等于多少?是2.5%,这可以作为苹果股票的收益率
刚刚查到美国的最新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是4.29%
苹果股票收益率2.5%<美国国债收益率4.29%
对一个聪明人来说,当然持有没有风险的国债来的收益更大
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
因此巴菲特“选择”持有现金
注意,这现金其实不是真现金,而是可以随时变现的国债
真实的巴菲特并不是“神”,不是“先知”,
他是日复一日的比较“机会成本”的结果,不断买入收益率最高的资产,卖出收益率低的资产,仅此而已
相关文章:
网页链接{巴菲特最新2024年股东信里再次吐槽“EBITDA ”指标,究竟为什么?}